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IE:再见,别再说我慢了

钛度号
这么巧,你也网上冲浪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毒眸,作者 | 廖艺舟,编辑 | 赵普通

“IE要正式跟大家说再见啦。”

近日,“微软Edge浏览器”官博发文宣布,IE浏览器将结束自己27年的旅程,在6月16日“正式退役”,消息不出意外地登上微博热搜。

网友们对IE浏览器的感情是复杂的。正如官博所言,“比起IE本身,更火的可能是黑IE的meme”,关于IE慢、卡、烦的梗图和段子,几乎能出本笑话集,有人就表示对IE的印象,只剩若干年前就在流传的“连IE都有勇气问你要不要设它为默认浏览器,你有什么理由不表白”、“没有IE,你怎么下载别的浏览器”……

很快,有网友开始担心国内部分政府部门、银行体系、教育系统的网站还在要求使用IE浏览器,以后处理相关事项会不会受到影响。关于这一点官博很快给出了答复:Edge可以开启IE兼容模式。

按统计网站Statcounter截至3月底的数据调查,谷歌的Chrome市占比达到67.13%,苹果的Safari占9.75%,微软的Edge占8.81%。而过往3年,IE浏览器的市场份额一直低于2%,一些用户甚至分不清Edge和IE是两个产品,毫无存在感的它被扫进垃圾堆,好像是历史的必然。

不过,它的离开依然引起了一场互联网怀旧。很多人“上网冲浪”的原初起点,就是白云草坪桌面上那个蔚蓝色的“e”字图标,和它有关的记忆或许是家里的笨重台式,或许是“微机房”里老师让穿鞋套的训斥,点开Internet Explorer,就打开了探索网络的大门。

21世纪初IE的市场份额一度达到95%以上,作为互联网的象征,不论新闻、资讯等信息获取,还是论坛、空间类的社交活动,乃至偷菜、抢车位等小游戏,都要先点开它。如今“浏览器”更多与搜索引擎绑定,早就不是唯一的“互联网入口”了。“祭奠”一款浏览器,更像是在缅怀那时对“互联网”满怀新奇的自己。

浏览器大战1.0

1995年,微软的战略目光还聚焦在硬件与操作系统上,比尔·盖茨给公司全体员工发了一封被称作“互联网潮汐”的内部信。“未来几年互联网将决定整个行业的方向,我想明确指出我们对互联网的关注要提到最优先级别。”他写道,“互联网上的第一个竞争对手是Netscape(网景),我们必须击败他们。”

当时Netscape Navigator(网景导航者)才是浏览器之王,市场占有率高达80.4%,这家公司靠几十人的开发团队在2年时间内迅速发展,取代了首款能显示图片的浏览器Mosaic,定义了网页渲染的标准。其公司原名Mozilla,有Mosaic Killer(马赛克终结者)和Godzilla(哥斯拉)的双重含义,公司LOGO也被设计成形似哥斯拉的绿色恐龙。

微软投入20亿美元启动针锋相对的Internet Explorer(直译即“网络探索者”)项目,迅速推出IE1.0,拉开了后来被称为“浏览器战争”的序幕。初代IE的网页显示效果还比较差,团队负责人托马斯·里尔登提出了将IE和Windows操作系统进行捆绑的想法。

新系统Windows 95伴随着滚石乐队的宣传曲《Start Me Up》横空出世,此时Windows的市占率已经超过80%,而Windows95则帮助微软的年销售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作为Windows95的默认浏览器,IE一开始就具备弯道超车的优势。

网景没有放弃抵抗,随后两家公司都以极高频率更新着旗下浏览器版本,3个月后微软就发布了IE2.0,1996年发布IE3.0,同年IE市占率超过15%。在IE3.0上,这款浏览器才终于实现了图片和动图加载功能,并且将图标改成蓝色的“e”,从此成为Windows桌面标配。除了依靠捆绑策略,作为挑战者的微软还使出种种商业手段打击对手,比如让IE免费(当时网景浏览器正式版售价45美元)、迫使合作伙伴使用IE否则操作系统涨价、收购设计软件FrontPage并让它做出的网页只能用IE显示等等。

1997年10月,微软给IE4.0办了场发布会,竖立在发布会场的“e”标志引人瞩目,第二天早晨,网景的员工们在自家公司草坪上发现了这个有3米高的巨型装饰品。面对公开挑衅,他们立刻推倒“e”,然后让一只Mozilla恐龙踩在上面,恐龙举起的手牌上还写着“Netscape 72, Microsoft 18”,代表两家浏览器各自的市场占有率。

但IE4.0还是成为了竞争分水岭。这代IE可以加载动态网页、改变文字图像位置,还能播放MP3音乐,在浏览效果上已经优于网景浏览器4.0。而几年时间内,微软和网景都更重视功能特色,忽略产品维护,由此造成的软件崩溃、安全漏洞以及网页显示标准不统一,已经让用户和开发者们苦不堪言,当IE的使用体验不输网景时,就没有网景的理由了。

在微软的商战组合拳下,网景兵败如山倒,1998年被华纳子公司“美国在线”收购,2000年时,网景浏览器的市占率只剩13%。

IE和Windows的捆绑策略执行不久,美国司法部就开始对微软涉嫌反垄断展开调查。案件持续7年之久,1998年提起联合诉讼,2000年的判决认为微软应该拆分成两家公司。彼时微软已经以6616亿美元创下了最高上市市值纪录,比尔·盖茨也辞去CEO改任董事长。

庭审中,微软方的主要观点是捆绑属于创新与竞争的结果,副总裁在现场播放演示视频表明删除IE会让Windows变慢,不过事后该视频被证实是伪造的。比尔·盖茨则以含糊其辞应对问询,向大众公开的1小时庭审视频里,他一共说了22次“不知道”和14次“我忘了”。

最终结果是微软没有被拆分,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驳回了判决,而IE和Windows一起成为了PC时代的霸主。2003年,微软给各州支付了总额15.5亿美元的诉讼费用,“世纪审判”才尘埃落定。不过这场反垄断调查还是拖慢了微软的步伐,若干年后比尔·盖茨就数次谈及,如果不是他被案件分心,谷歌的安卓不会有机会崛起。

国内浏览器:换皮战争2.0

假如IE在浏览器领域的地位算是实现了“问鼎中原”,从2001年推出IE6起微软5年没再发布迭代产品,则给了其他浏览器“群雄逐鹿”的机会。

IE6也是在国内互联网刚刚起步的时期,最为中国网民所熟悉的上网工具,对互联网的探索欲其实掩盖了它的不少缺陷。当时网速本身很慢,与IE加载页面的迟缓简直“天作之合”,它也不支持页面标签,一个网页崩溃会令整个软件卡死,如果回头去看弹窗多、卸载难等问题,也都是让人想对着屏幕倾泻暴力的顽疾。

挪威最大通讯公司制作的Opera浏览器与IE诞生于同一时期,一直因快速、小巧的优势得到媒体和业界好评,IE开始“不思进取”时其市占率呈缓慢上升态势。2003年苹果发布Safari浏览器,也加入了蚕食IE的行列。

IE最大的挑战来自曾经的老对手。被收购前,网景公司的一批核心成员创立了公益组织Mozilla,并将原网景浏览器的代码开源公布,这让它在欧美被视为互联网开放精神的化身。Mozilla基金会没有放弃研发,起初他们打算将产品命名为“Phoenix”,即西方传说中的不死鸟,寓意网景浏览器从灰烬中重生。

由于版权问题,一番命名波折后它改为Mozilla Firefox,在2004年正式登场,即火狐浏览器。Mozilla基金会没钱做营销,粉丝们自发响应募捐,在《纽约时报》上买下一整版广告。功能方面,火狐拥有的标签页浏览、即时书签、自定义搜索引擎等都优于IE,被《福布斯》评为“2004年最佳浏览器”,杂志《PC World》将它列入“2005年最佳百大产品”,IE6则在《PC World》次年评选的“史上最糟糕科技产品”中位列第八。

“我们犯了一个错误。以后将更频繁地更新浏览器,以免被其他竞争对手分走更多市场份额。”比尔·盖茨说。但火狐浏览器的势头看似不可阻挡,它在2008年突破了1亿下载量,3.0版本成为“世界上24小时内下载量最大的软件”,英国网站Vnunet网站甚至将火狐浏览器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列为“10大鼓舞人心的IT事件”之一。

火狐浏览器的巅峰定格在2009年,全球市占率达32%,仅次于IE。当时人们难以预料,突然杀出的谷歌才是最后的赢家。

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曾长期反对开发浏览器,“当时我们是一家小公司,不想在浏览器大战中输得鼻青脸肿。”在这种思路指引下,逐渐壮大的谷歌还曾资助Mozilla基金会开发火狐与IE抗衡,并签下3年合同来获取火狐浏览器内的默认主页、默认搜索栏等固定配置。2008年,他们却推出了自己的浏览器Google Chrome。

谷歌浏览器仅用一年多时间就超过Opera和Safari,2012年5月超过IE,此时IE市场份额只剩32%,火狐剩25%。短暂“三分天下”后,谷歌浏览器成为了浏览器市场的统治者。

在互联网成熟的时代,和搜索引擎绑定才是浏览器的优势,与操作系统捆绑反而成了累赘。另一方面,几大浏览器的竞争,本质上是“内核”技术之争。

简单来说,网页是由一串串代码构成的,浏览器的作用便是将代码显示为人们能看懂的生动页面,这一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浏览器的“渲染引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内核”。内核决定了显示方式、页面格式等,早年用户对IE和网景的争斗不满,就是因为同一网页只能适配两者之一的内核,限制了人们自由选择看什么网页。

内核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谷歌就曾召集过1000个程序员,为开发Chromium内核工作了10年,研发成本超过30亿美元。而Chromium内核从诞生起也是彻底开源的,随着市场份额扩大,谷歌逐渐成为了新的行业标准制定者,国内大部分浏览器如360、QQ、搜狗等,都是基于Chromium内核制作。但国内又存在大量只能用IE访问的网站,这在2010年左右催生出“双核浏览器”,用IE的Trident内核访问网页叫“兼容模式”,用谷歌浏览器的Chromium内核访问叫“高速模式”。

在这个层面上,国内浏览器的战争一直是“换皮战争”,至今也没有自主研发的“纯原创”内核。早在1999年,一位网名为“changyou”的程序员基于Trident内核,在论坛中发布了国内首款浏览器“MyIE”,更新若干版本后,他留下告示“免费开发,高手可自行修改”,随即消失在互联网中,20多年再未现身。尽管有“抄袭”之嫌,MyIE还是点燃了国内团队的开发热情。

下载量一度破亿、被微软邀请参加过CES2006展会的傲游浏览器,公司化运营前的名字便是“MyIE2”。绿色浏览器、世界之窗浏览器等也都被视为MyIE的继承者。2006年世界之窗浏览器被媒体质疑成“外壳浏览器”,其负责人表示不同浏览器之间,比拼的不再是底层技术,而是满足用户需求的特色与创意。

后来的浏览器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条更便捷的道路,中国互联网发展至巨头时代后,社交、门户、杀毒领域的大公司为了抢夺“互联网入口”,都开始瞄准古老的浏览器市场,腾讯的TT浏览器、搜狐的搜狗浏览器、奇虎的360浏览器等乱战一片。巨头入场让第一批独立浏览器难再生存,或倒闭或被收购,而既然用的都是海外内核,只靠设计特色谁也无法“一统天下”。

2018年,标榜自己为“首个自主创新智能内核”的红芯浏览器被曝使用的是Chromium内核,一时引发群嘲。红芯高层曾对媒体表示:“未来每个中国人,每天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红芯浏览器。”其官网还称IE的404页面就是由创始人陈本峰设计,这些豪言都成了坐实红芯“虚假宣传”的添头。

不过陈本峰在争议中的一些发言,倒的确勾勒出了浏览器市场的状况。他表示浏览器“是很老的技术”,在开源基础上做创新早已是“行业内通用的事情”,“重复造轮子”没有意义。智能手机普及后,浏览器就不再是人们上网的“唯一窗口”了。 

浏览器黄昏里不止IE

在移动端,浏览器只是互联网的入口之一,地位没有应用软件重要。它的性质也只是一款应用,甚至可以成为其他App的内嵌功能。

2012年Q4百度发布的一份趋势观察报告显示,国内移动设备的使用时长首次超过了PC,次年Q1,移动互联网上网时长已超出PC29%,网购、影音、地图等应用的使用时长均有两位数增长,浏览器只增长了2%。

一个侧面案例是,3G时代就抢占先机的UC浏览器成功在2014年实现了移动端装机量第一,而它靠的也不是浏览器自身的使用特色,而是因为集成了视频、小说、购物等多种功能。

国际市场上,用户习惯的迁移也使花大力气研发内核成为了吃力不讨好的买卖。2013年,Opera放弃自己用了近20年的Presto内核,加入Chromium大军,公司在3年后被360携手昆仑万维收购。

谷歌一家独大后,微软也尝试过收复失地,IE8-IE11均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但战场都已经转移了,无论如何挽救,等待IE的都只有市场份额的飞速下滑。曾经预判“互联网潮汐”的微软,几乎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的整波浪潮,当iPhone内置Safari,安卓内置Chrome时,微软也只能看着其他公司使用它曾擅长的捆绑策略。

Windows10在2015年发布,内置新的浏览器Edge,IE则被藏到了开始菜单深处。诞生时Edge拥有自己的内核,2018年年底微软则宣布将浏览器内核迁移为Chromium内核,“屠龙者”谷歌似乎成了新的巨龙,伏在一片已经没有硝烟的废墟上。

从那时起,IE浏览器就开始了与用户的漫长告别。2019年微软网络安全专家克里斯·杰克逊呼吁用户不要再用IE上网了,他表示IE“是一种兼容性解决方案,不支持很多新的网络标准,而且远不如现代浏览器安全”,直接挑明了IE只能作为网页不兼容时的备选项。

2020年8月,微软宣布将停止即时会议软件Microsoft Teams对IE11的支持,2021年8月,IE11也不再支持Office365、OneDrive和Outlook等微软的基础配套软件。

即便在网络环境相对特殊的中国内地,谷歌也依然在浏览器领域占主导地位,据“前瞻经济学人”的统计,2020年谷歌浏览器在PC市场的市场份额还有38.64%,360浏览器紧随其后占24.6%,手机市场谷歌占48.89%,第二名UC占22.61%。而即便靠感性印象也能知晓,浏览器的使用率和这些公司在国内互联网中的影响力已经没什么联系了,它早已不是“上网”不可或缺的载体。

浏览器落幕背后,也是互联网不断深入日常生活的印证。从App取代浏览器开始,“互联”甚至也不再是网络最鲜明的关键词,在用户体验上,App和App之间更像一座座岛屿,不完全隔绝但也不乏障碍,推送、投喂、大数据、信息茧房等成为了过去十年内,与发展相伴的争议议题。

在一个已经被想象的、或被形容为“元宇宙”的未来赛博空间里,如果能随时随地触达网络,可能压根不再需要浏览器这个“中介”。技术总在往更高效、便捷的方向进步,被淘汰的技术载体本身不值得任何叹惋。

不过,或许人们也会偶尔想起曾经点开IE,像个真正的“探索者”般在一个个网页和链接间不停跳转时,最初与世界相连的那份感动。

本文系作者 毒眸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科股 · 一级市场更多投融资数据

日投融资总额(亿元)

IPO
  • 沪市主板
  • 深市主板
  • 科创板
  • 创业板
  • 北交所
更多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