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光子星球,作者 | 吴先之,编辑 | 王潘
蚂蚁的整改还未结束。
6月9日,蚂蚁集团官方公告称,其正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专注落实整改工作,目前没有启动IPO的计划。
2020年11月3日,上交所暂缓蚂蚁科技集团科创板上市,随后有关部门介入,拉开了监管序幕。期间,不时有零星消息,或是人员交替,或是业务变化,亦或董事会架构调整,如今的蚂蚁已和过去大不相同。
蚂蚁与滴滴戴上紧箍咒前后,标志着互联网行业的两个时代——从粗放扩张过渡到有序发展。而作为估值一度超过2万亿的蚂蚁,其整改过程最为漫长,带来的影响也更深远。
目力所及的是,相互宝关停,原入口变成保险产品渠道。借呗、花呗也完全开放,资金来源不再是“大家马儿大家骑”,而是持牌上马。
在整顿期间,蚂蚁集团内部也经历了巨变。双头治理模式随着胡晓明离职而结束,井贤栋一肩挑起了董事长与CEO。董事会从过去“3+3+3”(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独董)变为“2+2+4”,阿里-蚂蚁系骨干退出更多。内部高管方面,从适应高速发展走向以合规为主。
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蚂蚁内外“洗心革面”,仅有井贤栋“稳如泰山”。
人事合规化
2020年11月2日,四部门对马云、井贤栋、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推动了内部人事变革。
顶层架构发生了改变是新旧蚂蚁集团变化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去年,胡晓明先后卸任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蚂蚁财富(上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法人,并在今年3月12日,正式辞去蚂蚁金服CEO,转而负责蚂蚁生态社会公益相关项目。
自此之后,蚂蚁结束了双头治理模式,井贤栋将董事长与CEO“一肩挑”。不少互联网企业在初创阶段时,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实行“双头制”,而在企业成熟时,最后还是回到单头治理模式。
“双头制”在国内似乎有些水土不服,上个十年西门子、GE、英特尔、巴斯夫、戴尔都曾在中国推行双CEO式治理模式时功败垂成。近者,如快手与蚂蚁。“双头模式”如果没有解决战略执行的制衡和权力分配,容易在内部治理上存在决策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
顶层架构调整三个月后,蚂蚁集团董事会架构也发生了变化。
旧董事会为“3+3+3”架构,即:三位执行董事(井贤栋、胡晓明、倪行军)三位非执行董事(蔡崇信、程立、蒋芳)+三位独董(郝荃、胡祖六、黄益平)。
而新董事会改为“2+2+4”架构,其中已卸任CEO的胡晓明进一步卸任执行董事,阿里“十八罗汉”之一蒋芳卸任非执行董事,前春华资本创始人胡祖六不再担任蚂蚁集团独立董事,新增两位独立董事史美伦与杨小蕾。上述变化使得独董占比从1/3提升到1/2,显然是考虑到合规性。
根据《证券公司治理准则全文》(下简称“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证券公司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应当由董事组成。专门委员会成员应当具有与专门委员会职责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人数不得少于1/2,并且至少有1名独立董事从事会计工作5年以上。
根据蚂蚁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显示,同为新旧独立董事的郝荃为毕马威合伙人,有15年审计履历,至此,新董事会毫无疑问已经完全符合《准则》。
此前媒体大多只关注到了一位“铁娘子”——72岁的港交所主席史美伦,忽略了另一位——杨小蕾,显然这位62岁的律政“铁娘子”年富力强,且经验丰富。
杨小蕾疑似毕业于北大法学院国际法专业,曾任中信律师事务所律师、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及律师、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及律师。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月13日,经监管部门批复后任恒丰银行独立董事。而恒丰银行2017年董事长腐败案件,开启了持续数年的整顿,直至2019年年末,方才尘埃落定。2020年1月,杨小蕾经银监会批复后,正式上任汇丰银行独董。此番,杨小蕾任蚂蚁独董是否意味着蚂蚁也进入到“扫尾环节”呢?
除了上述变化之外,核心团队也有新老轮换。2021年7月,蚂蚁公布了新的15人管理团队,相较原20人团队,主要增加了合规性部分。
原高级副总裁陈磊明、Douglas Feagin,副总裁芮雄文、张彧、邵文澜没有出现在新名单中。新增了CCO(首席合规官)李臣、负责蚂蚁集团战略发展部的副总裁尹铭(前人寿高管)、负责大安全事业群的副总裁赵闻飙。
合规性一直是金融行业最为重要的属性之一,旧蚂蚁并无CCO设置,可能涉及合规性问题的是CLO(首席法务官)周志峰与负责风控的副总裁芮雄文,其中后者并未出现在新一轮核心管理名单中。2020年11月,因为监管要求,李臣出任合规负责人,去年转为CCO,理所当然。
而赵闻飙与李臣同时在2016年加入蚂蚁,去年新15人管理团队问世一个月后,便亮相2021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曾在接受采访时大谈可信AI技术化解智能化风险。
金融业务渠道化
董事会与核心高管变革的核心是不断满足合规性要求,而业务侧的核心则是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与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
早在2020年11月,有官方人士就曾指出,2017年的时候,蚂蚁金服将30多亿元资本金通过1:2的比例从银行拆借60亿的贷款,从而形成了合计约90亿的网上小额贷款,然后再通过资本市场循环发行ABS,循环发了40次,就形成了3600亿的贷款,杠杆曾达到上百倍。
大致可以归结为使用未来会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发行可交易证券使得资产证券化存在巨大金融风险,随后的整改核心便围绕着蚂蚁两大吸金业务——“花呗”与“借呗”展开。几乎都采用了类似的手段:先品牌隔离,然后一拆为二。
先是去年9月22日,蚂蚁花呗接入央行征信。11月7日,借呗方面“被动”回应外界称借呗已启动品牌隔离工作,新推出的信用贷将代替借呗原有功能,并且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改由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18天后,花呗也因循上述流程。
一位金融人士认为“如今的结果很明了,就是调整借呗与花呗两个小额借贷平台,改为由可靠的持牌金融消费信贷公司提供资金服务”。
监管核心是解决开展信贷服务的主体问题。借呗与花呗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两个借贷品牌,根据监管要求,需要作更详细的信息披露。
上述人士提到:“借呗与花呗本身没有相应资质,而且还掩盖了背后提供资金的机构,可能之前改成了蚂蚁消费金融这个具备牌照的机构,不过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风险。”
其中借呗整改后,基本已经完全变成了“信用贷”,由招联消金提供金融服务。招联消金即招行与联通合资成立的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一位招行知情人士提到,“招行信用卡业务许多产品都来自招联消金,比如‘好期贷’,我们内部一直在导流”。有信息表明该机构资产规模占据了消金总规模20%,资产规模在业内首屈一指。
实际上,在“信用贷”上线前,消金行业已经开始了军备赛。蚂蚁整改期间,一些头部持牌消金机构为了应对业务增长与监管需求,皆在加速扩员、增资补血、推陈出新,招联消金又是业内巨头,承接借呗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金融最重要的是稳定和稳健,其实拼的是谁的命长,而不是短期谁跑得多快。”马化腾很早便意识到金融行业的特殊性,2017年在回答关于尚未改名的腾讯金融与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竞争会不会分拆时,就曾有过非常经典的表述,如今看来,腾讯没有分拆金融业务的确是明智之举。
在花呗、借呗相继整改后,相互宝也走到了终点,在去年圣诞节后的第三天,相互宝平台发布公告,1月28日24时停止运营,至此网络互助行业悉数退场。如今相互宝入口虽然保留,但名称变成了“相互宝(原)”,实质上已经变成了供旧用户凭吊与“健康险”、爱心接力的入口。
新蚂蚁的旧面孔
刚刚过去的5月23日,蚂蚁CTO与执行董事倪行军卸任蚂蚁智信公司法定代表人,预示着这位独董可能会在不久之后退出董事会。
据了解,蚂蚁智信原为蚂蚁借呗提供技术服务,昔日用户在使用借呗服务时签订合同的主体即为蚂蚁智信,其为借呗服务顾问,具备借呗运营及技术支持能力。随着借呗变成信用贷,蚂蚁智信的价值远不如前。
如今,CEO胡晓明、CTO胡喜、蚂蚁集团副总裁与保险事业群总裁尹铭已经相继离职,阿里-蚂蚁的老人不是离职便是像倪行军那样不断卸下“法人”。
如今,井贤栋应该会对“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有切肤之感。
一位金融人士告诉光子星球,互联网平台在金融机构眼中,只是一个流量入口,“要做什么业务时,会去找它买量”。这些金融机构很明白,互联网平台真正的价值是什么,更清楚它们的边界在哪儿。
“当然也不允许某一家机构一直做信用贷的服务商,也有可能阶段性的换成其他机构,但是规则和标准是铁打的,这个谁也改变不了。”
蚂蚁招股书曾有一句话“信任是所有商业活动最重要的基石”,只是过去的繁荣让它忘了,在金融行业,比用户信任更重要的其实来自G端。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