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极客公园GeekPark,作者 | 靖宇
在互联网行业,最令人害怕的不是被用户骂,而是产品死了,人们连一点反应都没有。
Internet Explorer,微软的 IE 浏览器,大概就是这么一款产品。
6 月 16 日,Windows 11 将正式放弃对 IE 浏览器的支持,这款存活了 28 年仅更新 11 版、见证了微软「视窗时代」辉煌顶峰、也曾经把微软搞到反垄断法庭并差点被拆分的软件,终于迎来了「退休」时刻。
千禧年前出生的网络用户,绝大多数是靠 Windows 桌面上蓝色的小「e」图标,开启自己五光十色的网络人生。接下来,可能会有少数人会继续使用 IE 的继承者,Edge 浏览器来登录网站,虽然后者的内核早已换成对手的 Chromium。
而更多的人,点开的是无数的 App,而它们是不用浏览器的。
01 Windows 下的蛋
当 a16z 创始人、Web3 投资教父马克·安德森 Marc Andreessen 给年轻的区块链创业者布道时,不知道会不会偶尔想起 25 年前,他和「网景」Netscape 的小伙伴将公司 Logo 钉在微软园区草坪上的那个深夜。
当时还有满头秀发的安德森刚刚登上时代杂志封面,而给这位光脚的年轻人加冕「金童极客」(The Golden Geeks)的是刚刚上市的网景公司——刚刚成立 16 个月的公司,已经成功上市拿下 29 亿美元市值,以至于「网景式成功」成为之后科技公司 IPO 成功的代名词。
让安德森和公司获得巨大成功的是团队推出的网景浏览器 Netscape Navigator。
在 1990 年代初,第一代极客网民们接入万维网的主要工具是美国超级计算应用中心 NCSA 团队编写的初代浏览器 Mosiac。网景团队在 1994 年推出的 Mosiac Netscape 0.9 浏览器出道即巅峰,直接拿下 75% 的市场份额,并很快成为网民默认使用的浏览器。
网景迅速且巨大的成功,吸引了比尔·盖茨的注意力。最开始坚定相信「系统在手,天下我有」的盖茨,也被当时媒体鼓吹的「互联网入口论」搞得十分焦虑。
令人意外,盖茨一开始的策略并不是斩尽杀绝,而是「求和」。据说 1995 年 6 月,微软高层曾经造访网景园区,提出「除了 windows,网景可独霸任何其他系统浏览器」的「议和条件」。在盖茨看来这已经是自己「服软」的表现,毕竟当时微软已经是年收入 137 亿美元,拥有超过 1 万 5 千名员工的绝对巨头。
但显然,对于年轻气盛的网景来说,微软的提议近乎「羞辱」,一口回绝对方是唯一的选择。
确定敌对关系后,微软迅速收编团队加紧自家浏览器的研发。也正是在 1995 年,划时代的操作系统 Windows 95 问世,而在 Plus Pack 版本中,Internet Explorer 1.0 作为系统自带软件正式亮相。
网景优势在于先发优势,而微软优势在于系统,在 Windows 95 中免费的 IE 浏览器,成功占领市场。而网景浏览器高达 45 美元的授权费用,遭受到微软免费政策的当头一棒。
与微软斗争了近三年后,网景以 42 亿美元市值被美国在线 AOL 收购。即便一年后其市值已经涨到创纪录的 100 亿美元,但在浏览器这个主战场上,IE 早已借助 Windows 系统的成功而占领了绝大部分市场。
不过,「浏览器之战」虽然以 IE 的成功告终,但是内嵌系统的捆绑销售却给微软带来了 1998 年的「反垄断」审判。虽然案件以和解告终,但也间接导致盖茨将公司控制权交给鲍尔默,制造出一个更保守的微软,最终错失移动互联网大潮。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Netscape 后来和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 Sun Microsystems 合作建设 iPlanet,一个集日历、网络和电子商务等业务为一体的超级网络综合体,结果项目并不成功。和 Sun 公司的命运类似,网景也在新世纪的头一个十年,渐渐式微,直到被时代华纳取消品牌。
IE 一家独大,成为微软「视窗」系统用户网上冲浪的唯一「入口」。
02 快鱼掀巨鲸
70 和 80 后网民,估计到现在仍然能记起互联网体验被 IE 浏览器支配的恐惧。
第一是慢,网页加载固然和网速强相关,但鉴于门户时代的网页大多以文字和链接为主,IE 的加载速度仍然令用户感到十分揪心。不断点击刷新按钮,以及一次开数个相同网址的 IE 窗口,看哪个先加载出来是网友的标准操作。
第二是崩溃频繁,网上冲浪的网友永远无法预料,自己和 IE 浏览器哪个会更先崩溃。
第三是安全问题,新世纪的头一个十年,使用 IE 浏览器上网确实有冒险感,恶意软件、流氓插件、无数弹窗、木马程序无时无刻给单纯想上网看个新闻的网友一个下马威。
估计不少网友都有点开一个网页,蹦出十多个位置各异的弹窗,然后要手动寻找一个个「X」标志去关掉的经历。相比之下,几年前页游「假关闭按钮」的设计清纯的像一只小白兔。
显然,当一个软件市场份额占到 90% 以上,其他对手可以忽略不计时,团队也很难有动力再去做任何改进——即便面对网友铺天盖地的吐槽,在 IE 浏览器的 28 年生涯里,也仅仅更新了 11 版。这在移动互联网「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理念面前,简直不可理喻。
天下网民苦 IE 久已的呼声,被一个冉冉升起的互联网新星听到了。
直到 2006 年,谷歌的浏览器计划才被时任 CEO 埃里克·施密特开绿灯——后者依然记得网景在第一次浏览器大战中惨败的场景,而谷歌在当时仍是一家「小公司」,不该吸引微软的火力。
没人能想到,谷歌两位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招来的 Mozilla Firefox 火狐浏览器开发者搞出的小项目,成为谷歌继搜索之后又一最成功的产品,并最终一统浏览器市场。而引领项目的,正是现任谷歌 CEO 桑达尔·皮查伊。
在 2008 年 9 月第一次亮相后,Chrome 并没有激起太多浪花,不少科技媒体并不认为这是一款有未来的产品。第一版推出后,Chrome 只占到浏览器市场 1% 的份额。难怪微软并没有将谷歌的新产品当成对手,相比之下,当时更成功的火狐浏览器还算是 IE 8 的真正敌人。
但无可否认的是,Chrome 的极简设计、快速的网页加载以及超预期的安全性给多年毫无波澜的浏览器市场吹来一股新风。
至于为什么 Chrome 会比 IE 快上几倍,一方面 Chrome 自建内核,后来又采用了自己的 Blink 引擎,在网页加载上有很大优势;每个标签页采用单独进程的「沙盒」模式保证每个标签页不会互相影响,同时也增加了稳定性;另外,Chrome 会记住用户的常用网站,对其进行预加载,用户再次浏览时候速度自然更快。
所以,即便在多年后 IE 和其他浏览器在经过改进后,在网页加载速度上已经和 Chrome 不相上下,但是当年 Chrome「天下最快」的印象依然深深留在用户心中。
同时,谷歌开源 Chrome 内核 Chromium,借全球码农的大脑共同改进浏览器的性能;另一方面,后来的「插件商店」,给 Chrome 带来大量扩展应用,极大丰富了 Chrome 浏览器的生态。
在 Chrome 问世不到四年后的 2012 年 3 月的一个星期日,根据某网络分析数据,当天使用谷歌浏览器的用户占比达到 32.7%,以微弱优势击败占比 32.5% 的 IE,成为全球使用量最大的浏览器。
这个分水岭之后,Chrome 一骑绝尘,而 IE 则不可避免的走向快速下行通道。
截至 2020 年,Chrome 已经占据浏览器近 70% 的市场份额,IE 则是 3%,无限接近「其他」类别。
03 漫长的告别
有些人二十多岁就死了,只不过六十多岁时候才下葬。这句话用来形容 IE 浏览器,有些莫名地合适。
去年 5 月,微软官方正式宣布,2022 年 6 月 15 日后,部分 Windows 系统不再支持 IE 浏览器。
事实上,自从 2015 年开始推出 Microsoft Edge 浏览器,微软对于 IE「弃子」命运的表述已经很直白了。
甚至,为了证明微软确实「洗心革面」,Edge 浏览器甚至从 2018 年开始直接将内核换成了 Chromium,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Edge 不是 IE 的继承者,反而是 Chrome 的一个「小弟」。
2020 年数据显示,Edge 浏览器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 IE,并在不久前超越苹果的 Safari,以近 10% 的市场份额成为第二大网络浏览器。
当 IE「退休」的消息曝光后,也有网友担心一些落后的「网银」和「报名」系统,仍默认使用 IE 浏览器。这方面倒是不用担心,因为 Edge 浏览器仍会保有 IE 模式,同时 360 浏览器同样有 IE 模式,可以为网友一解燃眉之急。
作为一款互联网产品,IE 诞生于巨头微软的恐慌期,一个试图抓住「互联网入口」的防御产品。通过 Windows 捆绑+免费的强力政策赢得「第一次浏览器大战」的胜利,而缺乏战略方向则让这款拥有最广大用户基础的上网工具不思进取,最终落败于目标明确且执行力更强的谷歌 Chrome。
归根结底,策略再好,一个真正的好产品才是成功的底线。
漫长的告别之后,无人怀念早已成为互联网化石的 IE 浏览器。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