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当我们谈论数字化时,我们在谈什么?
自 IBM 2012 年首次提出 “数字化” 这个概念,已经过去了整 10 年。这 10 年间, “数字化” 带着不同人的不同理解奔涌向前,成了 “一万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我们所处的行业里,每个人都在讲数字化。工程师、业务总监、企业老板,大家都能兴高采烈的说上两句:“我们用了某某方法”,“我们上了某款软件”,“我们雇了哪里的大牛”。
可他们理解的数字化是什么?怎么定义?我们不得而知,也很少问起,因为这是一个大家都认为有共识的“傻问题”。
这两年,数字化被迫按下了快进键,也让大家基于礼貌的 "社交共识"被打破。一面是新闻里充斥着数字化排头兵逆势上涨的故事,一面是大量的资金、时间和人力投入,但迟迟触摸不到预期的结果。
我们也曾经在有数百名CIO、CTO参加的数字价值峰会上向大家提问:什么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标准?这些从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兵们,一时也很难达成共识。
多数情况下,我们"共识"的 只是"现实"。
02 用场景化解场景
钛媒体一直习惯于从产业的角度去看待科技和创新的价值,这也让我们更直观的看到了行业焦虑。公司从高管到记者,邮箱、微信里都充斥着各种需求和难题。如何回复?怎么帮助?也是我们常常思考但不得要领的问题。
我们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无外乎几大类,其中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是"方法"和"渠道":
· "作为企业,我该用什么姿势起跑数字化?"
· "谁是我的教练?我该怎么找到他?"
就此,我们做了一轮数据统计,也调研了一些数字化从业者。发现关于场景的内容最受大家欢迎,在被调研的读者眼中含金量也最高。这让我们豁然开朗。
既然"数字化" 无法定义,那么最普世也最朴素的,就是从一个一个场景入手。场景就是数字化的基本元素,就像乐高的搭建一样,定义好了场景,就可以搭建出适合自己的数字化方案。在什么赛道?哪块业务有痛点?用了什么解决方案?就好比高考提分,最好的方法不是回翻教科书,而是一道接一道的做题。
数字化的"共识",不是转型,是进化。进化其实没有终点,也没有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进程。所谓转型,也只是这段进程中的起始点。而这个长期进程,是由无数的创新场景叠加而成。
场景是一件件具体的事,它最不容易被忽悠,是真正的"干货" 。每一个真正的创新场景,某种程度上也具备了跨领域的参考价值。
03 关于《创新场景50》
基于以上考量,我们推出了《创新场景50》。以我们最为擅长的内容为载体,以 "行业+场景+创新" 为操作标准,介绍50个创新场景中的 "最佳实践" 。
面对国内这个供求关系并非完全市场化、有着严重信息差的市场,钛媒体希望能通过自身优势,帮助企业能更高效的实践数字化,少走弯路。
《创新场景50》具备的两个核心价值:
一是发现,经过我们的筛选,发现真正创新且有参考意义的解决方案;
二是翻译,我们要求自己在保证专业视角的同时,更能做到深入浅出。高亮场景中的相同异同、决策因素、实操细节,明确降低场景的理解门槛。
对于入选《创新场景50》的 ToB 企业,意味着你们的解决方案将获得钛媒体的精准曝光。打动更多潜在合作伙伴的同时,顺理成章的放大了品牌势能,让更多受众记住你的品牌创新。
欢迎联系我们提交素材,加入这个双赢计划,我们将选出契合的场景进行报道。更多《创新场景50》征集信息见下方长图: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