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自2016年的国内智能投顾行业热潮,迎来了一个标志性节点。
最近,招行、工行、中信等多家银行近期纷纷发布通知称,即将在本月底或下月初停止旗下智能投顾相关业务。相较于去年底银行不再新增智能投顾规模不同,此次不少银行选择将存量的智能投顾组合变为单只基金持有。
所谓智能投顾,参考美国金融业管理局(FINRA)官方定义:智能投顾是指利用大数据分析、量化金融模型以及智能化算法,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水平、财务状况、预期收益目标以及投资风格偏好等要求,运用一系列智能算法,投资组合优化等理论模型,为用户提供智能化和自动化的资产配置建议。
简言之,用机器人替你理财,进行组合的配置和优化。
2008年,第一家主打智能投顾的公司Betterment在美国出现。2016年,国内创业公司、第三方理财平台、传统金融机构都开始推出相关业务,智能投顾俨然成为金融科技的新风口。其中,招行“摩羯智投”是银行业内首家入局者,不论是机构投入程度、还是行业关注度均为业务标杆产品。如今,随着“摩羯智投”的“停止服务”,智能投顾一曾经的风口也值得重新审视。
不过,这或许也并不意味着银行系智能投顾的彻底失败。多位业内人士向钛媒体APP表示,“智能投顾市场潜力大,但是监管风险也存在,目前应该处于监管整理期,不能排除整改完毕之后大概回归的可能性。”
那么,银行为何在此时集体下架智能投顾产品?
观察一:监管尚未明朗
去年12月,招商银行曾发布提示称,该行正在对摩羯智投进行规范改造,将暂停购买功能,原持仓客户的赎回和调仓交易不受影响,后续存在不能持续提供服务的风险。
“目前,为了配合监管要求,我们将暂停摩羯智投的购买功能。后续服务如有变更,我们将及时告知,以便您进行投资安排。我们也衷心地希望,未来仍能继续为您提供基金组合服务业务。”
不止招商银行,去年同期,至少包括工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江苏银行等多家银行的智能投顾服务暂停申购功能,存量客户服务不受影响,并且也多次提到“为了配合监管要求”。
目前关于智能投顾监管的最新文件来自去年11月初,多地证监部门下发的《关于规范基金投资建议活动的通知》。
这份《通知》明确要求:一是业务开展主体为基金销售机构;二是标的基金为基金销售机构代理销售的基金产品;三是服务对象限于该机构的基金销售业务客户;四是不得就提供基金投资建议与客户单独签订合同;五是不得就提供基金投资建议服务单独收取费用;六是不具有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资格的机构不得提供基金投资组合策略投资建议,不得提供基金组合中具体基金构成比例建议,不得展示基金组合的业绩,不得提供调仓建议。
同时还要求,相关整改要于2022年6月30日前完成。
有业内人士告诉钛媒体App,金融监管部门近期再度对部分银行总行进行了窗口指导,要求相关银行进一步贯彻去年底发布的《关于规范基金投资建议活动的通知》。多家银行选择6月30日前关停业务大概率与这份通知密切相关。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工行及招行此前均已获得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资格——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是60家获批试点机构中仅有的3家银行,为何此前已经获得政策支持的他们也选择在这一时间节点关停?
有从业者向钛媒体APP表示,这与目前尚未明朗的智能投顾监管框架有关,银保监会与证监会两方如何协作关键是一个关键问题。
“银行系智能投顾面临主体(银保监会)、业务(证监会)的双重监管。从产品层面上,银行系智能投顾持仓包括了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银保监会监管),各类基金产品(证监会监管),监管主体非常复杂。”这位从业者表示,“整个财富管理业务未来都需要证监会与银保监会协调监管。”
在监管环境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银行选择了暂时叫停而非及时整改。
观察二:渐成鸡肋业务,银行难以长期投入
关停的另一大原因是,银行并没有真正将智能投顾业务做大做强。
“对当下的银行来说,智能投顾是个鸡肋业务。”一位业内人士向钛媒体App表示。
仍以中国银行业首个智能投顾系统“摩羯智投”为例,2016年末,“摩羯智投”上线,次年十月招行公布了“摩羯智投”规模突破80亿元。然而这一发展趋势并为得到持续, 其最后一份成绩单是——截至2021年10月底,摩羯智投累计服务客户超20万,累计销售规模超140亿元。
对于银行的业务体量而言,这一规模非常小,营收占比可以忽略不计。
一位智能投顾从业者向钛媒体App表示,“表面上看,银行暂停智能投顾业务的背景是监管矛盾,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基金投顾是高投入、长时间的业务,银行往往没有耐心做长时间的大量投入。”
在他看来,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某一业务长期投入但是产出不足,其他部门势必与其争夺资源,难以长期持续。另一方面,基金业务本就是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中的主要业务,但智能投顾业务要真正想做起来,必须通过提供投顾服务去挣钱,而非通过交易佣金挣钱,“银行做智能投顾,需要自我革命。”
观察三:银行系失去先手
在国内智能投顾发展初期,笔者曾对比过中美两地智能投顾的差异所在。
比如,中国尚无专门的法律条款对智能投顾业务进行规范,美国相对完善;中国ETF基金较少,可分散的风险也有限,美国智能投顾标的大部分为ETF,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散化的投资对冲系统风险;中国市场个人投资者占比较美国高,习惯于短线操作或者保本保息产品,美国金融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等等。
经历过数年的探索,中国智能投顾的市场环境已经得到了一些提升。比如,投资者被动投资理念和接受度得到了明显加强,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得到了顶层政策支持。
最重要的是,与智能投顾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基金投顾市场,开启了快速扩容阶段(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基金投顾的标的只能为基金,前者可以包含其他资产)。
2019年10月,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正式启动,拉开卖方投顾向买方投顾转型的序幕。近两年来,基金投顾进入发展快车道,证监会在去年7月举办新闻发布会时表示,基金投顾合计服务资产已逾500亿元。
从用户拓展成果来看,基金投顾的辐射力度也不可小觑。截至2021年底,支付宝“帮你投”累计服务用户已超过300万人,盈米基金投顾服务的签约客户数也超23万人,华泰证券“省心投”的参与客户数超过70万人,等等。
不过,基金投顾行业仍然存在一些核心问题,毕马威中国发布的《中国基金投顾蓝皮书2022》指出,中国基金投顾市场当下面临五大痛点:
重“买”轻“卖”、缺乏长钱账户的投资行为,导致用户赚不到“价差”;“卖方投顾”正在向“买方投顾”模式转变,“买方投顾”模式尚未普及;缺乏基于“客户全生命周期人生目标”的长期财富规划服务;被动型底层资产不足;“重投轻顾”的现象普遍,智能投顾发挥的空间有待提升。
其中,诸如“卖方投顾”向“买方投顾”的转型难题,是堪称需要行业“自我革命”的根本性问题。而从银行的视角看,智能投顾(基金投顾)更已经失去先手。
自2019年10月以来,国内获得基金投顾试点资格机构已经达到60家,其中有25家基金公司、29家证券公司,另有第三方基金销售公司、银行各只3家。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作为第一批获批机构在2020年2月拿到试点资格,但这目前仅有的3家获批银行都已经暂停了相关业务的展业。
与竞争对手们相比,银行与第三方基金销售公司虽然分别具有客群与流量优势,但投研团队和经验是明显短板。基金公司的优势在于投研团队和做FOF等成熟经验,但劣势是渠道;券商因为营业部和研究所分别提供“顾”和“投”的便利,被不少机构认为受益将更加明显。
天风证券此前分析,目前财富管理正处于从“卖产品”到“卖配置”的“量变”阶段,而基金投顾将成为最重要的牌照基础,目前券商已占据先发优势,后续或进一步压缩银行代销市场份额。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蔡鹏程,编辑|天鹏)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你不理财,钱就能保存下去
用机器人替你理财,进行组合的配置和优化,谁相信机器人
现在人们通常亏多赚少
自2016年的国内智能投顾行业热潮,迎来了一个标志性节点。哦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