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AI 技术进入深水区,“类脑智能”、“类脑器官”成为与脑机接口交叉融合的新的技术方向。
钛媒体App 8月10日消息,由盛大网络创始人、慈善家陈天桥夫妇出资成立的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TCCI)转化中心,与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共同主办的“对话大脑”院士论坛第三期于昨天举行。
本次论坛围绕“脑缺血和类脑器官”主题展开讨论,华山医院院长、TCCI转化中心主任毛颖教授担任主持人。据悉,类脑器官是基于类脑智能/计算的器官相关研究。
类脑智能是以计算建模为手段,受脑神经机制和认知行为机制启发,并通过软硬件协同实现的机器智能。
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Carver Mead首次提出类脑计算的概念。类脑计算这一想法摆脱了传统的计算模式,模仿人类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渴求开发出快速、可靠、低耗的运算技术。类脑智能是人工智能(AI) 的终极目标,但研究类脑智能不可能复制人的大脑。
那么,类脑智能会像人类一样产生意识、痛觉和情绪吗?类脑器官如何模拟大脑发育?类脑器官能够解开大脑疾病的谜团吗?
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教授明国莉表示,通过建立新的类脑智能模型,可以让人类前脑类器官中的神经元,接收到来自视网膜的突触信号,从而将为神经再生和修复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
“早期的脑类器官模型,虽然可以在多个维度上模拟大脑皮层的早期发育,然而,这样的类脑模型由于缺少血管循环系统存在很多局限性,比如由于缺氧导致细胞坏死,细胞发育不成熟以及某些特定的神经细胞的缺失。由此,明国莉团队研发出新的类脑模型:片状新皮质类器官(SNO)系统,为类脑器官提供了悬浮培养的环境,解决了之前提到的血管缺氧问题。”明国莉认为,SNO得到的类脑器官具有更完整的结构,轴突形成的模式更加接近于人类大脑发育的规则。
对于类脑是否会产生意识,明国莉认为,虽然类脑器官的研究十分前沿,目前已经可以产生部分发育中的大脑,但是现有的技术很难让类脑器官继续成熟和成长。
明国莉表示,一个神经系统的产生需要很多其他条件,可以肯定目前的类脑器官暂时不具备感觉系统,不具备痛觉或视觉,尽管有部分细胞对光感有反应,但尚未形成视觉。现有的技术也无法让类脑器官产生意识,如果未来类脑器官发展到更接近发育后期的大脑,届时相关的伦理问题也会随之而来,但目前人类还离这些问题十分遥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以政指出,从 AI 技术角度看,AI 根本的问题还是基于类脑的一些现象延伸出来一个算法,这个算法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我们人类对于人的认识还是十分粗浅的,尤其是意识。如果根据人的现象和行为推测出一个算法,编程一个软件,再让计算机去实现,让其能够和人互动,这个算法是不具备意识的,至少和人类理解的意识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王以政强调,现在的类脑计算和AI与意识的产生之间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而伦理问题肯定会在未来备受关注。
据悉,TCCI是由盛大集团创始人陈天桥、雒芊芊夫妇私人出资10亿美元创建,旨在支持、推进全球范围内脑科学研究。TCCI一期投入5亿元人民币支持中国的脑科学研究,与上海周良辅医学发展基金会合作成立上海陈天桥脑健康研究所(又名TCCI转化中心),后又与华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建立战略合作。TCCI已经成为全球最知名和最大规模的支持人类脑科学研究的研究机构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对话大脑”院士论坛是TCCI旗下苏格拉底实验室社区和追问媒体等进行了直播和互动交流。根据官方数据,近45万人次收看了在线直播。(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虽然类脑器官的研究十分前沿,目前已经可以产生部分发育中的大脑,但是现有的技术很难让类脑继续成熟和成长
类脑智能和类脑器官都有了?
厉害了,现在科技都这么发达了?
类脑智能是以计算建模为手段,受脑神经机制和认知行为机制启发,并通过软硬件协同实现的机器智能
现在人们还是搞不懂意识这个东西
我们人类对于人的认识还是十分粗浅的,尤其是意识。如果根据人的现象和行为推测出一个算法,编程一个软件,再让计算机去实现,让其能够和人互动,这个算法是不具备意识的,至少和人类理解的意识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人类可以创造出类似的器官,但是意识这种太复杂
类脑器官是基于类脑智能/计算的器官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