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 2022观察:芯片、机器人是流量密码,元宇宙火进 AI 圈

深度
今年上海WAIC推迟了两个月,而且在全面推进元宇宙经济下,上海让 AI 技术搭上了“元宇宙”概念,并让算力芯片成为大会的“流量密码”,涉及云计算、大数据、隐私计算、生物医药、法治伦理、脑机接口等领域。

9月3日下午,为期三天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正式落幕。作为代表全球人工智能(AI)产业风向的峰会,相比前四届精彩的“双马”(马云、马斯克)同台对话,集齐“AI四小龙”(商汤、云从、旷视、依图),李开复老师谈 AI,最近两年很难见到。

由于疫情因素,今年上海WAIC推迟了两个月,而且在全面推进元宇宙(Metaverse)经济下,上海让 AI 技术搭上了“元宇宙”概念,并让算力芯片成为大会的“流量密码”,200余家企业参展,超100场论坛的讨论议题也更加广泛,涉及云计算、大数据、隐私计算、生物医药、法治伦理、脑机接口等领域。

与此同时,今年WAIC期间还遭遇内外部两件事,给参与嘉宾增添了更多热议空间:

一是9月1日起,部分大算力AI芯片对华限制销售的消息,再度引发市场对国产AI/GPU(图形处理器)芯片的关注;

二是北京举行的世界元宇宙大会于两周前召开,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也于8月31日北京召开,因此大家开始关注北京、上海一线城市,对于“元宇宙”、芯片等高科技行业发展的关注度。

但是,“元宇宙”概念偏虚。如何把 AI+元宇宙紧密结合,并实现商业化落地,似乎成为重要议题。

“我们更看重‘元宇宙’(它)对于整个产业带来的发展价值以及增量,而不是‘元宇宙’本身技术发展。京东还是一家比较务实的公司,我们不会做元宇宙社区、游戏这类东西,而是关于零售相关的产业场景。”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曹鹏告诉钛媒体App。

某银行高管在一场论坛圆桌上甚至直言:“‘元宇宙’就是一个展示,热度宣传而已。”

芯片、机器人是 AI 的“流量密码”

9月1日,国外部分大算力 AI 芯片对华限制销售的消息,再度引发市场对国产 AI 芯片的关注。

“从大的逻辑来讲,我觉得有些事情一旦发生就不可逆了。虽然有消息说可重新得到许可,但我们发现,整个产业链里面就紧张起来了。”黑芝麻智能首席CMO(市场营销官)杨宇欣在华泰证券分论坛上表示,这一事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都很明显:机遇是,车企未来对于国产化替代诉求明显。

“毕竟,国内在挑 AI 芯片大梁的都是创业公司。相比大公司,投入的时间、资本和精力可数。所以我觉得这是机遇挑战并存吧。但总体来说,我们可能要更加把劲儿了。”杨宇欣称。

钛媒体App进入WAIC展馆一层发现,除了阿里、腾讯、华为这些大公司外,国内大算力 AI/GPU 芯片设计初创公司成为了大会重要亮点:天数智芯、壁仞科技、燧原科技、瀚博半导体、登临科技、寒武纪、地平线、爱芯元智等一众国产AI芯片公司均展出了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先进制程芯片产品“琳琅满目”,各家企业之间也是“争奇斗艳”。

9月3日,燧原科技发布高性能 AI 加速集群服务器产品:云燧智算机(CloudBlazer POD),里面内置“邃思”1.0和2.0 AI 芯片。据了解,燧原产品主要在泛互联网、传统行业(金融、交通、电力、医疗、工业等)以及新基建三大业务方向落地。

同时在燧原发布会楼下,成立不到4年的 AI 视觉芯片公司“瀚博半导体”发布了全新瀚博统一计算架构、全新数据中心(云端)AI 推理卡载天VA10、边缘 AI 推理加速卡载天VE1、以及瀚博软件平台VastStream扩展版。此外,瀚博还展示了国产7nm云端GPU芯片SG100的性能参数,用于图像渲染、视频、“元宇宙”等领域。

更早之前WAIC大会首日,GPU芯片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登临科技”发布了“登临瀚海”生态合作伙伴计划,为硬件服务器/工控机厂家、算法、互联网、智慧城市、交通、金融、能源等行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并降低客户的迁移和导入成本,填补国内高性能GPU领域技术和产品方面的空白。

此外,钛媒体App还在展台注意到,登临正在研发的面向数据中心的计算卡GoldwasserL/XL、直接对标英伟达Jetson系列的边缘计算模组Goldwasser UL等产品。

登临表示,其第一代GPU产品正在商业化落地,第二代产品将于明年上半年进入市场。

燧原、瀚博的竞争对手“天数智芯”也不甘示弱。该公司CEO向钛媒体App等披露,天数智芯首款7nm云端 AI 训练芯片“天垓100”,产品累计订单金额已经超过2.3亿元。

据悉,天数智芯成立于2015年底,2018年正式启动7nm云端通用GPU(GPGPU)芯片设计,其首款7nm云端训练产品“天垓100”去年4月发布。今年WAIC,天数智芯展示了天垓100的众多落地应用场景,包括互联网、智能安防、智算中心、智慧医疗等。而即将于今年四季度发布的7nm通用GPU(AI)推理芯片“智铠100”也首次公开亮相,并被评为WAIC 2022八大“镇馆之宝”之一。

所谓的通用GPU,就是传统的GPU产品满足不了 AI 模型、算法对于计算性能的需求,GPU公司推出更高算力的通用GPU产品,即GPGPU。

天数智芯展台对面,是首次在WAIC参展的壁仞科技。此次,壁仞展示了一个月前发布的首款台积电7nm制程的通用GPU BR100、BR103芯片,以及相关加速卡、服务器等。据悉,BR100系列通用GPU芯片,成为WAIC选出的八大“镇馆之宝”之一,特点是算力达到每秒千万亿次计算,创全球通用GPU芯片算力纪录,目前已有平安科技、浪潮信息、万国数据等建立合作。

AI 视觉芯片公司爱芯元智则在WAIC上展示其成立三年的芯片产品。钛媒体App了解到,该公司两代多颗AI视觉处理芯片实现规模商用,最新产品预计最快今年底发布,并已经形成覆盖高中低端市场的系列化产品矩阵。

除了创业公司,AI 芯片领域还有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寒武纪。今年WAIC上,寒武纪展示了其云、端、边、车四部分的芯片和加速卡。今年初,寒武纪发布新款训练加速卡MLU370-X8,搭载思元370,目前已经与部分头部互联网客户的场景实现了深度合作,其云端产品在阿里云等公司形成一定收入规模。

根据财报,2022年上半年,寒武纪云端产品线实现收入1.3亿元人民币,同时边缘端产品持续出货,历年累计出货量已超过百万片。

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透露,目前通过寒武纪行歌这家控股公司,正在研发全新一代云端Al训练芯片MLU590,L2+自动驾驶行泊一体芯片SD5223,L4高阶自动驾驶多域融合平台SoC SD5226。他认为,云端的智能计算中心将会成为自动驾驶研发的核心基础设施。“未来几年,我们会看到,L2+自动驾驶级别将快速普及,并将长期存在。”

此外,机器人也成为了本届WAIC的另一亮点。今年四足机器人参展厂商,从去年WAIC的宇树、优必选,变成了杭州云深处科技。

现场有人脚踩一下云深处科技的四足机器狗,它能很快站起来,甚至还能翻倒后也可以自主爬起来。据启信宝显示,云深处大股东为朱秋国,是浙江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仿人机器人、仿生机器人,机器智能等研究。

大厂谨慎追逐“元宇宙”,AI 持续产业落地 

今年WAIC的一个重头戏是“元宇宙”。

展厅中间,主办方专门设立了一个“WAIC元宇宙展区”,阿里、百度、华为、网易、快手、商汤等大厂都展示了“元宇宙”概念下一些VR/AR、数字人等应用。

不过,互联网大厂似乎对“元宇宙”概念宣传似乎比较谨慎。

腾讯副总裁李强表示,腾讯更多的是从数实融合来看元宇宙,关注的是全真互联的概念,而不是从纯虚拟的角度,目前腾讯在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孪生、量子计算、全息投影等很多领域都有布局。“虽然做了大量储备,但腾讯现在对于元宇宙还是持谨慎和务实的观点。”

腾讯云副总裁吴运声则直言,“腾讯不会成立一个专门的团队负责元宇宙。” 

百度副总裁马杰表示,基于AI 技术,百度要完善元宇宙的基础设施,为元宇宙创新提供平台。接受媒体采访时,,马杰称,由于研发投入过多,百度希壤是不赚钱的。“我们相信元宇宙,它需要时间,基础设施里技术难题还非常的多,我们不希望做一个简单的堆叠,我们要去攻克里面技术难题。”

“基于未来供应链的思考,京东提出了产业元宇宙。”今年WAIC上,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曹鹏接受钛媒体App采访时谈到了京东的元宇宙布局。在他看来,元宇宙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也将对现有商业模式、产业形态带来新的机会。

事实上,虚拟活动似乎成为“元宇宙”概念落地实践的重要场景之一。网易瑶台负责人刘柏表示,疫情反复和“元宇宙”爆火下,进一步催化了虚拟活动需求的产生,而网易瑶台这种沉浸式活动平台,已经应用网易云音乐IPO大会、华泰证券、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阿里云、华为云、奈雪的茶等机构提供线上活动支持。

快手的“元宇宙”则更贴近虚拟直播领域。WAIC展台上,快手向钛媒体App展示了其虚拟演播助手如何形成“数字虚拟人”如何通过摄像头和算法,实现了动作同步。根据快手的说法,其推出的虚拟人主播扶持计划曝光量将超过100亿。

不过,有相关行业人士告诉钛媒体App,目前“虚拟人”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审核机制更加严格,同时需要算法审核和人工审核。

相比之下,旷视科技等另一批企业,却极力撇清与“元宇宙”热潮的关系。

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TO唐文斌表示,“坦白讲,我们其实不是‘元宇宙’里面的专家,我们其实不太懂......但我觉得(元宇宙)这个词在过去出现的两年里面,可能是很关键的一个变革吧。”

阿里巴巴达摩院副院长周靖人则着重展示了其在“大模型”方面的相关成果。周靖人认为,通过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等 AI核心技术,让虚拟数字人的外观接近真实人类,且能像普通人一样进行谈吐和交流,多模态大模型能够模仿人类构建认知的过程,有望成为下一代 AI 算法的基石,在数字人或是"元宇宙"方面或将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此外,钛媒体App还注意到,今年各家公司都寻找 AI 技术新的落脚点:

百度今年重点强化大模型的应用以及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力度;旷视则加重对其AIoT(智能物联网)的定位普及;云从科技开始拓宽车路协同场景;第四范式则偏重 AI 决策能力深耕垂直行业数字化;云天励飞今年WAIC更强调大规模算法生产能力;科大讯飞开始着重强调智能汽车这一业务。

同时,在服贸会参展 AI 公司格灵深瞳,则首次发布了一种新的元宇宙形态——大宇宙,可提供在大场景中的人体动作姿态感知、六自由度游戏装备感知等能力。

正在进入科创板上市进程的 AI 大数据公司“合合信息”,本届WAIC上展示了鼎文识别能力。据悉,这一方案是利用深度学习的复杂场景文字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NLP)能力,在无人工干预的状态下,将钟鼎文从内凹状态被拉平,并被转译成简体字,原本连在一起的文字经过“AI断句”功能自动处理后被正确区分开来。

创立于2006年的合合信息,在智能文字识别领域中已有十多年经验。合合信息相关负责人王乐晨对钛媒体App等表示,钟鼎文字形小而细密,其载体青铜鼎面存在弯曲、反光、凹凸不平的状况,识别难度极大。从一只鼎出发,这一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识别不同卡证、票据,以及手写体文档字符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AI 也逐步应用于蛋白质合成新药领域。在WAIC生物计算论坛上,国内首个蛋白质设计工作台正式发布,将加速蛋白质设计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和落地。

天壤实验室(XLab)负责人苗洪江博士介绍,”蛋白质世界的空间巨大、 功能丰富,100氨基酸的蛋白质可能序列是20的100次方-1.3×10的130方,相比之下,通过进化得来的天然蛋白质只是其中非常微小的子集。未知空间中还有很多可能解决医疗健康、能源环保等挑战的功能蛋白质没有被触及。”

目前,上海正在推动 AI 技术立法。8月30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布《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首部省级地方法规,征求意见时间至9月13日。

本草案概述了上海推动 AI 行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包括提供资金支持、培育企业家和初创企业,加强对某些细分市场的关注,并建立行业供应链。而且,上海还让 AI 公司可以在宽松管理条件下不断实现技术创新。“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创新,明确有关部门要制定适应 AI 特点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建立轻微违法不予处罚的名单。”

上海社科院副所长丁波涛指出,该征求意见稿为上海 AI 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据麦肯锡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工业、医疗、自动驾驶汽车等领域,AI 技术将为中国创造超过600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总结

自1956年诞生 AI 起,AI 技术不断进化,经历多轮变革,已经从单一技术产品向场景应用演变。由于智能化是未来互联网融合创新的主要特点,AI+行业解决方案就成为了47万亿数字经济智能化的重要抓手。

而过去五年,伴随上海举行WAIC,整个 AI 技术行业也从最初的“神坛”热潮,如今更加普适化、冷静、理性,所有企业都在使用 AI。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在2016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解读报告中提到,利用 AI 技术发展“互联网+”,将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新兴业态。同时,互联网+AI,对提升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智能化水平具有基础支撑作用。

AI 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触手可及。既有源头创新,又有产业应用,为所有人呈现了虚实交融的智能数字世界,我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 AI。

“元宇宙”本身并不是新鲜事物。随着AI、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极速普及应用,世上任何物体都可互联起来,可感知、可度量、可通信、可操控,使人和物更聪明,操控更准确。人类社会、信息世界、物理世界三元融合,使信息服务进入了普惠计算和网络时代。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表示,“元宇宙”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是未来产业领域战略必争的主赛道之一。“元宇宙”未来将对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重大变革,并将引领带动芯片、终端、软件等产业全面升级。

据统计,到2025年,国内“元宇宙”产业市场规模在3400亿-6400亿元,国际市场更是规模庞大。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称,“元宇宙”具有未来杀手级应用的一切特征。

随着发达国家纷纷布局“元宇宙”产业,美国Meta、微软、英伟达等多家巨头探索元宇宙,涉及新型基础设施、空间计算、社交体验等多个领域。因此,中国希望在“元宇宙”上发力,像 AI 技术那样领跑全球,实现超车。

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都在加快支持“元宇宙”产业发展,争夺成为中国主要的虚拟世界中心。

其中,上海在2022-2025年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中提到,到2025年,“元宇宙”相关产业规模将要达到3500亿元,带动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超过1.5万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突破5500亿元。

北京则在早前发布了一项涵盖2022年-2024年为期两年的“元宇宙”创新发展规划,要求各区在城市层面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培育、引进100家以上元宇宙生态链企业,落地建成30项以上“元宇宙+”典型应用场景项目,推动制定一批元宇宙相关标准,并促进其在教育和旅游等不同领域的应用。

但问题是,“元宇宙”不应该是纸上谈兵,也不应该是长期处于“概念”状态,而更应该将“AI+元宇宙”相关技术进行商业化落地,并深耕在产业当中。

那么,在底层技术的长久储备,顶层设计的高度扶持下,中国的 AI+元宇宙时代何时到来,我认为中国可能要等待长时间的技术成长,尤其是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关键底层技术都将5到10年后实现成熟。(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政府居然会对行业发展提出硬性要求,真是不可思议

    回复 2022.09.08 · via android
  • 都在抢占元宇宙赛道,但是又有哪些落地的使用场景呢

    回复 2022.09.07 · via iphone
  • 技术时间不是问题,观念才是问题。AI不是挣钱工具,是改变人类的工具。靠AI去挣名和利那是南辕北辙。AI现在进入土改阶段。

    回复 2022.09.07 · via android
  • 期待元宇宙+AI的落地

    回复 2022.09.06 · via pc
4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