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于“性价比”的摩托罗拉能讲好折叠屏的故事吗?

钛度号
折叠始祖摩托罗拉,困于“性价比”折叠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智能相对论,作者|佘凯文

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OPPO、荣耀、vivo等厂商相继发布旗下第一台折叠屏手机,智能手机行业近年来缺少跨越式革新,折叠屏是少数能够保证流量的热点话题。即使是毫无动作的苹果,总有野生爆料者时不时放出几张折叠屏iPhone渲染图搞个“大新闻”。

原因在于,折叠屏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正增长的高端机品类。数据显示,今年Q2国内折叠屏手机的销量达到59万部,大幅增长132%。也因此,折叠屏成为当前大背景中所有品牌的最后“信念”。

部分玩家认为,折叠屏的火爆或许是行业重新洗牌的又一次机遇,如曾经手机行业王者之一的摩托罗拉,乘着折叠屏的东风开始了新一次的起航。不过,摩托罗拉的重新开始并不顺遂,原定8月2日的发布会因故推迟到了8月11日,然而当天又与小米发布会撞车,次日舆论的焦点都在雷军的年度演讲上。但摩托罗拉的Rarz 2022在经历了几天舆论沉淀后也开始慢慢发酵。

折叠屏手机能否成为救市神器?它会是摩托罗拉等老品牌翻红的关键吗?

“情怀+折叠屏”,摩托罗拉正式回归

如果让国内手机用户来盘点最具“悲情色彩”的手机品牌,第一应该会是“诺基亚”,二三名之中不出意外“摩托罗拉”也将会占据一席。

摩托罗拉是手机行业当之无愧的先驱,被市场誉为“手机的发明者、翻盖手机的创造者、触屏手机的先行者”,那句“hello,moto!”的广告词,让一众80、90后记忆犹新。

不过,与诺基亚一样,摩托罗拉没能赶上智能手机的浪潮,逐渐淡出国内视野,媒体将原因归结于摩托罗拉“反映迟钝”、“缺乏紧迫感”、“失去创新能力”。2014年联想用29亿美元从谷歌手上收购了摩托罗拉公司的手机业务,摩托罗拉变成了“中国品牌”,才算是重新走回国内舞台。

2021年摩托罗拉开始了自己的反击,据ZOL数据显示,仅一年时间摩托就推出了Edge S、Edge S Pro、Edge S30、Edge X30、G51、Edge轻奢等多系列多版本产品。今年摩托罗拉祭更是出“杀招”,Moto Razr 2022款折叠屏手机再次销售。

押宝折叠屏摩托罗拉算是选对了方向。

从行业来看,特别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主要手机厂商均完成了折叠屏手机布局。三星在去年8月最新发布了两款折叠屏手机Galaxy Z Fold3和Galaxy Z Flip3,OPPO在去年12月推出了旗下首款折叠屏手机OPPO Find N,荣耀于今年1月发布了旗下首款折叠屏手机荣耀Magic V,vivo今年4月发布了首款折叠屏手机X Fold。华为在今年4月推出了旗下最新的折叠屏手机华为Mate Xs2。8月10日,三星推出了Galaxy Z Fold4/Flip4两款折叠屏手机。紧接着8月11日,摩托罗拉和小米也分别推出了moto razr2022和MIX Fold2折叠屏手机。

各大品牌都将目标瞄向折叠屏,原因也很简单。在智能手机连年大跌的背景下,折叠屏手机逆市而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长期来中高端市场缺少足够的差异化,消费者对于智能手机多年来的创新变革并不买单,但折叠屏满足他们的体验需求。即便当前产品平均单价过高,却也算是“可塑之才”无论软硬件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市场端反映来看,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势头,体现出拥有足够差异化的产品,依然可以打动消费者。因此在摩托罗拉这些老玩家看来,或许折叠屏将激起市场的又一次洗牌,这也是他们再次迎头赶上的机会。

这些年来有过不少老品牌都有过东山再起的念头,只是最终都折戟而归,如今摩托罗拉还有机会吗?

更薄、更轻、更亲民,摩托罗拉怎么选?

从前面的品牌布局可以看到,折叠屏赛道已进入空前竞争阶段,如何突围成为关键。整体来看,当下折叠屏产品正朝着更薄、更轻、更亲民的道路上进发。

有关前两者,摩托罗拉虽然曾有过最薄翻盖手机V3的经验,但在折叠屏上面与头部玩家还有点距离。如最新的Razr 2022款其展开厚度为7.63mm,重量198g;而同样是竖屏折叠的华为P50 Pocket其展开厚度为7.2mm,重量198g;三星最新发布的Flip4,其展开厚度更是只有6.9mm,重量仅为183g。

不过,在更亲民这块摩托罗拉却是干到了极致。熟悉国内手机品牌发布会流程的都知道,一般而言产品价格往往都会在发布会结尾公布,但摩托罗拉在发布 razr 2022折叠屏手机时却没按套路来,其破天荒地在发布会召开的前一天,直接就将价格公之于众,而5999的售价在同期发布的Galaxy Z Fold4/Flip4及MIX Fold2面前也算是颇具惊喜,即便是与一年前的三星Flip3相比也有着千元差距,基本上成为了最低价的折叠屏之一。

打着“极致性价比”的旗号,摩托罗拉也有了一个“卷王”的称号。以结果论来看,摩托罗拉的低价策略还算奏效,最新数据显示,8月16日摩托罗拉Razr 2022开售仅5分钟销量就突破了一万台。

而“性价比”已然成为摩托罗拉的新旗帜。多年来,在联想的扶持下,摩托罗拉在海外地区已经收获了一些成绩,比如北美市场,2022年Q2北美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900万,其中苹果、三星分别占据了52%、30%的市场份额,而摩托罗拉以10%的份额占据第三。

虽然与前两者差距非常明显,但相比摩托罗拉在国内市场的现状要好得多。不过,北美的成绩也主要在依靠“性价比”拉动,今年一季度在北美市场,400美元以下的手机市场份额,摩托罗拉排名第二。

国内方面亦是如此,在2014年-2020年期间,其实每年摩托罗拉都有新款手机推出,为何一直未能形成声浪,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产品主要集中在2000元以内的低端产品,甚至还要不少千元机。

这两年虽然部分机型的价格有所提升,如去年发布的Edge X30价格来到了3000元档位,今年推出的X30 Pro“12+512”版本价格到了4000档位,但站不住,很快摩托罗拉就会又开始降价,像Edge X30目前已经直降900元。

如今,摩托罗拉又将低价策略搬到了折叠屏手机上,便宜的折叠屏手机能成为摩托罗拉的希望吗?

折叠屏之战,“性价比”是最优解吗?

当前,国内用户对于“性价比”三个字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毕竟小米的“珠玉在前”将市场教育做到了极致,但是从小米的现状也能看出,“性价比”留下的后遗症可谓不浅。小米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2.84%,净利润更是下跌94%,是上市以来首次收入下滑、首次净利润亏损、经调整的净利润达到最低值。

用小米自己的话来说,目前是“买一台亏一台”,显然,“性价比”的故事并不美好。

回到摩托罗拉这边,或许性价比有助于摩托罗拉的短期冲量。对于现阶段而言,摩托罗拉需要站稳并回到消费者视野,甚至重新跻身主流品牌行列。然而当前智能手机领域的主流方向是“高端化”,折叠屏产品正是代表之一。当然并不是说高端就一定需要高价,但如果随着技术的成熟,产量的提升,折叠屏产品价格下行亦是可能,甚至未来5、6千元价格段可能将是折叠屏产品的常规价格段,届时摩托罗拉又将怎么办?再降降?况且,折叠屏手机市场的竞争以前不是以后也不会依靠性价比。

说白了对于摩托罗拉而言,价格可以低,然而“性价比”的旗帜却是不举也罢。“前车之鉴”近在眼前,况且持续多年“性价比”口号后,想要进军高端市场又是何其不易。

回顾摩托罗拉的发展历程,“性价比”从来都不是摩托罗拉的主要武器。

还记得当年v3横扫市场,发布4年共售出1.3亿部。所以依靠的是极致的轻薄和精致的外观设计。

既然是折叠屏,那么产品最重要的无非是铰链、屏幕以及芯片,以Razr 2022款折叠屏来看,其铰链采用的是第三代星轨铰链、屏幕来自京东方、芯片则是采用的最新高通骁龙8+ Gen1,单从产品层面来看,Razr 2022其实还是有市场竞争力的,然而这些优势只能作为摩托罗拉的敲门砖。

原因在于,可以看到基本上所有的技术都不属于摩托罗拉自己,都是来自第三方供应商。

哪怕母公司联想已经投资了多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芯片公司,涉及AI、手机、自动驾驶、IoT、5G等领域,年初又爆出将投入3个亿“搞芯片”并成立了新的半导体公司。这些未来都能成为摩托罗拉提升科技能力的内部资源。但在实际应用层面或者说成果落地方面,摩托罗拉相比华米OV等诸多国产品牌已经慢了许多。

此外,摩托罗拉想要在群雄环视的国内市场脱颖而出,除了需要快速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力,在讲究科技自研的如今,太重视性价比会影响毛利率和研发后续投入,对于还未探索到最佳形态的折叠屏,单铰链一项的研发就投入不菲,摩托罗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阶段摩托罗拉在国内的影响力或者说品牌力早已不是当年的情况,在缺乏市场基础的情况下摩托罗拉还需要展现出更多的差异化。据CINNO 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Q2国内折叠机市场,华为占据53.7%,三星占据16.6%,摩托罗拉只占据0.1%的市场份额。

“底蕴”也好,“情怀”也罢,这是摩托罗拉的先天优势,“低价”策略或许可以使其站稳,但绝不是长久之策。

总而言之,摩托罗拉目前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还有大劣势,同样也说明摩托罗拉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摩托罗拉创始人保罗·高尔文曾说“一个人活着就得战斗一辈子”。

显然,属于摩托罗拉的新战斗才刚刚开始。

 

本文系作者 智能相对论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