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中第一家盈利的企业,欧林生物(688319.SH)一度被视作科创板颇具想象空间的上市公司。然而近期欧林生物大宗交易频现,股价有触底之势。截至9月19日收盘,欧林生物报收14.42元/股,大跌6.36%,是继2021年6月上市以来的股价最低点,虽然9月20日公司股价有所反弹,但是走势仍不乐观。
生物医药企业最重要的研发端来看,公司研发费用率常年处于下滑态势,目前已连续下滑四年;管理端来看,公司内部高管团队刚经历了一场剧烈的震荡,原本9人的高管团队已有5人遭“踢出局”,极速缩减至4人高管团队规模。
产品端来看,公司目前主要盈利产品吸附破伤风疫苗面临潜在的竞争风险,钛媒体APP从行业人士处获悉,华兰生物旗下该疫苗即将上市,此外武汉生物研究所旗下该疫苗已上市销售。就相关问题,钛媒体APP多次联系欧林生物,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增收不增利,核心产品“吸附破伤风疫苗”市场待考
据欧林生物近期发布半年报,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8.77亿元、净利润3104.24万元。公司的盈利主要“仰仗”其核心产品吸附破伤风疫苗。据2021年年报,公司吸附破伤风疫苗营收3.93亿元,同比增长34.88%,占据总营收的比例高达80.56%。2018-2020年吸附破伤风疫苗占营收比例分别为97.19%、76.03%、91.28 %。
可以说欧林生物在2020年实现扭亏为盈也全靠该款产品。2019年10月,卫健委发布《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年版)》,规定仅对于非全程免疫或免疫史不详的患者在出现不洁伤口或污染伤口的情况下,需接种被动免疫制剂且需同时全程免疫接种主动免疫制剂。
上述文件的落地为欧林生物派发了“大礼包”,公司也由此成为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中第一家盈利的企业,也为公司未来在“犬伤”等领域的增量市场带来一定想象空间。
不过“破伤风免疫制剂”领域竞争较为激烈。据钛媒体APP了解,破伤风免疫制剂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欧林生物的“吸附破伤风疫苗”属于前者,即含破伤风类毒素的疫苗(TTCV)。
据《世界卫生组织破伤风立场文件》,使用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TTCV)进行外伤后破伤风的主动免疫,TTCV主动免疫极为安全,预防效果好,连续注射3剂后,可产生几乎100%的破伤风保护,且保护作用可维持5-10年。
主动免疫制剂并不只有“吸附破伤风疫苗”,还有百白破联合疫苗、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等。其中国内上市的百白破联合疫苗为免疫规划疫苗,政府提供免费接种,主要用于婴幼儿。这也意味着我国新生儿基本都会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
因此,作为非免疫规划疫苗的“吸附破伤风疫苗”,实际接种人群主要为青少年及成年人,目前该市场规模仍较小。据中检院数据,2020年欧林生物吸附破伤风疫苗的批签发量占据总批签发量的比例高达88%,但公司当期吸附破伤风疫苗的营收仅为2.91亿元;2021年公司该产品的营收也仅为3.93亿元。
且该疫苗今年上半年的市场表现也不乐观。据一季报,公司营收仅5353.52万元,同比下滑15.61%,同期净利润亏损680.52万元,同比大幅下滑133.30%。这让听信了公司豪言“2022年吸附破伤风疫苗将保持50%以上增长”的投资者们大惊失色,一季报发布的第二天即4月28日,公司股票跌幅超6%。
公司方面解释称:“疫情防控压力较大,破伤风疫苗订单数未减少,但发货受到物流管控影响,确认收入减少。后续,随着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在手订单陆续顺利发货,公司业绩有望恢复增长趋势。”据公开资料,公司所在地成都今年一季度尚未有大规模疫情,其核心市场也未有大规模疫情。
且“吸附破伤风疫苗”市场推广也难言顺利,销售费用正逐步吞噬公司盈利。财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高达1.03亿元,同比大增55.23%,甚至远超营收增速37.60%;公司同期净利润同比下滑26.71%。2021年的数据来看,吸附破伤风疫苗当年营收3.93亿元,在营收增速为34.88%的背景下,同期该产品的营业成本高达1.66亿元,同比大增89.96%,毛利率也处于下滑态势。
公司也深知销售费用等吞噬公司盈利等问题,在2021年股权激励方案中,业绩考核目标便尚未提及净利润的考核,仅对营收考核,即2021年、2022年营收相较于2020年分别增长50%、100%。
此外,该产品未来潜在竞争风险较高。钛媒体APP从行业人士处获悉,目前不只欧林生物一家企业拥有生产资格,还有武汉生物研究所等,且华兰生物在研的“吸附破伤风疫苗”有望在今年上市销售,虽公司方面多次强调更多厂家的布局,有利于该产品的市场教育及推广,但难免对公司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TTCV类主动免疫制剂之外,还有破伤风抗毒素(TAT)、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两类被动免疫制剂,前者虽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达5%-30%,需做皮试,但价格便宜,后者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接种不需要做皮试,价格较贵。
未来“王炸”金葡菌疫苗研发失败率高,辉瑞等国际医药巨头相继失败
上市产品来看,吸附破伤风疫苗是公司最为核心的产品;研发管线来看,备受期待的产品当属金葡菌疫苗。据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重症肺炎、其他呼吸道感染、战伤、烧伤、假体关节、重症监护室以及老年病科感染和菌血症的主要病原体。由于其感染致病性强、流行传播途径多、易产生耐药性,其中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致死率高达20%,被WHO称为“超级细菌”。
据辉瑞临床总结报告数据,美国每年有2.3万人死于耐药金葡菌感染,临床对耐药金葡菌疫苗开发应用紧迫,但目前全球仍未有MRSA疫苗问世。据钛媒体APP了解,该疫苗放眼全球皆是空白的原因,并非未有企业研发布局,而是多家国外医药巨头的研发均以失败告终。
西南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末,海外共计7家生物医药企业开发过9款相关疫苗产品,其中不发默克、辉瑞等国际医药巨头的相关研发项目已提前终止,早从2010年便开始研发GSK等药企也暂未见新的进展。
目前,公司金葡菌疫苗已进入III期。据公司公告,截至2022年8月31日,欧林生物评价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大肠杆菌)用于骨科手术目标人群中的保护效力、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受试者接种,后续公司将继续按照相关要求和III期临床试验方案开展临床试验工作。钛媒体APP注意到,最早开始研发此疫苗的国际医药巨头Nabi的研究项目便是在III期折戟。
一位疫苗行业高管对钛媒体APP坦言,生物制药行业的研发项目风险确实比较高,研发时间成本较高,往往一个项目长达十年甚至更长;其实研发项目失败反而是常态,成功才是偶然,投资者应正确心态注意相关风险。
在公司近期召开的业绩说明会及调研中,上述疫苗项目的进度及研发进程中的障碍等多次被问及,对此公司方面近期回应表示:“疫情对患者入组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因为是多中心进行临床,全国范围内的参与机构(医院)都可以进行患者入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散疫情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欧林生物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专注于人用疫苗研发、生产及销售的生物制药企业。据悉,目前欧林生物已布局13种在产及在研产品,具体包括2017年上市的吸附破伤风疫苗、2019年上市的Hib结合疫苗、2021年上市的AC结合疫苗、在研中产品有5种1类创新疫苗、5种多联多价疫苗,其中AC- Hib联合疫苗处于准备申报生产阶段、重组金葡菌疫苗处于III期临床试验,其余均处于临床前研究。
研发投入方面,2018年-2021年欧林生物研发费用分别为3062.00万元、4411.05 万元和4272.68万元以及5365.83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0.11%、24.63%和13.35%以及11.57%,呈现连续下滑态势。
大宗交易频现股价触底,高管团队剧烈震荡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个月欧林生物共发生65笔大宗交易,合计成交28.16万手,折价成交60笔。欧林生物在过去半年时间内已有共计2.52亿股限售解禁股上市,占公司总股本的62.08%。一位金融人士分析认为,股票大宗交易折价成交频繁,会对股价形成向下压力,一般说明股东或者机构投资者不看好该股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份,欧林生物一次性撤下5位高管,使得原本9人的高管团队缩减至4人高管团队,包括樊绍文、马恒军、谭勇以及吴畏4人,且后续聘任常务副总经理马恒军、谭勇的议案遭到三名董事的反对,引得交易所问询。
上述投出反对票的董事分别是胡成、余云辉以及独立董事何少平。钛媒体APP注意到,其中两名董事的岗位涉及变动,其中原为副总经理的胡成,本负责“监督财务、证券类事务”等,直接负责公司IPO上市,在经历此次大调整之后已不在高管名单中。
此外,原三位副总经理陈爱民、李洪光、陈道远也被分别调整为“总经理助理”“质量总监”“技术总监”,不再为公司高管团队成员。公司董事长樊绍文的女儿樊梵所担任的职务则从“常务副总经理”变更为“研究院院长兼人力资源总监”。
在反对理由中,胡成明确表示:“公司把监督公司规范运作的高管和懂疫苗技术的高管排除出经营班子。”胡成表示在职期间认真履行财务监督的职责,并完成了公司上市的任务,同时公司核心技术专家陈道远也完成了历年的生产任务。其余两名反对董事也提及胡成对公司的功劳等。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今年5月底,上述异议董事及其代表股东或与其存在关联关系的股东合计持有公司股份合计13.69%。目前公司股权较为分散,樊绍文、樊钒合计控制公司的表决权比例为28.99%,未来是否存在潜在投资者收购取得公司控制权或其他原因导致公司实控人地位不稳定等风险,引发交易所担忧。
而上述大变动,在公司看来,终究是为了公司产品的市场推广等。公司方面明确表示,此次高管团队大调整的原因就在于“努力拓展市场销售渠道”“为应对市场快速变化”。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钛媒体APP表示:“一般而言,一家生物医药企业高管人数设置为7至9人较为合理,这样才能够做好协调配合,守土有责,同时对于成绩效目标的达成也有积极意义。”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张海霞)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企业高管人数这么多做什么,分配好相对应的责任不就好
疫苗推广存在困难
破伤风疫苗有点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