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表外表里 ,作者|曹宾玲,编辑|Reno、付晓玲
在多数人看来,高学历往往意味着好就业,但现实令人大跌眼镜。
本硕博985,仅比正常学制晚2年毕业的男生,就已经惨遭就业市场“嫌弃”。
如今,博士找工作难,正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
“浙大博士读博8年未毕业,送外卖维持生计”“南大博士找工作被11所大学婉拒”“上海博士返乡养鸡”等话题,数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但其实,人中龙凤的博士生们,难的岂止是就业,毕业、婚恋等难题,都是他们的绊脚石。
大众看到了他们的光鲜,消费他们的辛酸,却鲜少有人能读懂他们的无奈和身不由己。
为了了解这批高学历人才的真实境遇,我们采访了5位金字塔尖的博士生,纪录他们一次次受伤,又一次次与时代、自我和解的努力。
01 不被拒稿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据后续媒体报道,没有发表毕业认可的科研成果论文,是那位浙大博士读博8年未毕业,只能靠送外卖维持生计的症结所在。
而类似被论文耽误的博士还不在少数,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2018年,我国博士研究生延毕率就已经达到64%。
本硕博985、专业排名全国第一的蔡琨,就在为论文的事情发愁。
在蔡琨的讲述中,他经常需要狠狠拍拍自己的脸,才能把神游在外的灵魂拉回论文上。
脑子里想好要写的话,但相关单词却一片空白,又要切出去查阅其他文献的表达,绞尽脑汁组词凑句,一个上午才憋完一句话。
就这样,别人2周就能完成的论文,蔡琨在师兄百般催促下,整整写了4个多月才勉强交出了初版,还被diss“太丑”。
按理说,这不该发生在本科排名top1%的蔡琨身上。更何况他在硕士期间就是师兄师姐都很佩服的“技术大牛”——主导开发了一个全自主的基础性研究平台,展露出极强的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劝他留下来读博,导师甚至苦口婆心地找他约谈了十余次。
但昨日的风光,不过是为今日埋下的雷:正是因为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在开发上,蔡琨到研三才开始仓促准备资格论文,加上缺乏写作训练,在其他同学陆续发出顶刊Paper时,他还在蹒跚学步。
“从发论文的角度说,我几乎落后了别人整个硕士的时间。”蔡琨说道。
如今,难产的硕士资格论文,已经成为悬在他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果发不出来,他只能算本科毕业(硕博连读)。
而之所以迟迟未发出,就是因为接下来的投稿环节,更棘手。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被拒稿蹂躏过的博士,学术生涯是不完整的。但第4次被拒的时候,莫娜已经快克制不住想原地爆炸的冲动。
正在攻读人力资源管理学博士的莫娜,还差一篇A区论文就能达到毕业要求,但连二连三被拒。这一次的拒稿理由,更加令人无语:研究课题意义不大。
导师安慰莫娜:“是审稿人口味问题,你改投试试”。
可她的耐心已经所剩无几,要知道,此前她已经按照评审意见,从图表尺寸、统计数据到证明框架,将文章里里外外扒皮修改了好几遍,连导师都挑不出刺来。
并且很多评审意见本身就是冲突的,上次改完这次又要改回去,她还要小心翼翼地调整行距和边距,把内容控制在固定页数内。
无止境的修改只是一方面,等待的煎熬和被否定的痛苦,才真正令人恐惧。
等回复短则数周,长则大半年,莫娜已经养成早起早上第一件事就查邮箱的习惯,每次听到“叮”的提示音,心能瞬间提到嗓子眼。
而屡投屡拒之下,她不得不将目标转向B区的期刊,这意味着她还得再发一篇B区论文,才能毕业。
可现在留给她的机会也不多了:理工科可以发的SCI期刊有9000多本,但莫娜可以发的SSCI期刊,只有区区100多本,适合那篇论文的,更是屈指可数。
蔡琨和莫娜还能靠努力,但农学博士飘飘,大多数时候只能靠运气。
实验难做、发论文难写、投稿被拒等境况,她在决定读博时,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疫情没有铺垫过。”她感叹。
飘飘主要研究多年生草种,每年的5月底和6月初,是野外播种的最佳时节。但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把她困在了校园里,眼睁睁错过农时。
第二年,飘飘提前两个月就跑到实验基地,终于顺利撒下种子。但此时研究温室作物的同学,已经在她空档的一年里,连续收割了好几茬。
对此,飘飘还只能干着急:试验田里的植物生长如何,要看天公作不作美。
到博士中期考核的时候,她的焦虑达到了顶峰:别人40页的PPT里堆满了数据,但她真正有数据的,只有区区5页。
这少得可怜的数据,显然无法支撑她几万字的博士毕业论文。而一旦延毕,博士补贴就会被取消。
“我不想去送外卖。”飘飘调侃道。
遗憾的是,就算拼死拼活肝完了论文,顺利毕业,等待他们的是新一轮地狱模式——找工作大坑。
02 找工作时,成了“loser”
小秋27岁就从国内顶尖科学院博士毕业,手握6篇一作文章,总计影响因子100+,专业是当下景气极高的电池材料——这个领域的宁德时代,招牌闪到被称为“宁王”。
但现实是,她找不到工作。
一步入校园,小秋就直奔人事处,对如画的校园风景熟视无睹。
这是唯一一家给她回复的院校,为了把握住机会,她要抓紧每分每秒,把精心准备的PPT和课件背到滚瓜烂熟才行。
早早达到毕业要求的小秋,其实毕业一年半前就开始找工作,分享求职经验的师兄师姐都觉得以她的条件,进211不成问题。
但小秋倾向于求稳,她将目标锁定在老家青岛的几家普通双非一本院校:平台容易进,待遇也符合预期,还能留在父母身边。
看似十拿九稳的事情,迎头给了她几记暴击。
“已招到合适人选”“未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等拒绝理由还可以接受,直接刷掉简历的,小秋实在无法理解。
最终回复她的这家学校,物理化学专业并不强势,小秋还是矜矜业业地提前准备了很久。面试时,她对课题组老师的提问对答如流,试讲过程也很吸睛,结束后,老师甚至亲自将她送到了楼下。
愉快的体验让小秋重拾自信:“心情特别好,走之前特意在校训石前摆拍了一张。”
结果干等一个月,她都没等到录用消息。
多方打探之下,她才知道,自己应聘的这个岗位,后面竟然还有20个博士竞争,海归博士就有好几个!
而自己之所以沉入人才池,大概率是因为本科双非的“学历硬伤”。
“大家都是名校博士,学历优势不攻自破。”小秋总结失败经验,不仅学历卷三代,论文影响因子、年龄甚至性别都要卷。
甚至还要卷人脉,比如,小秋一位勉强达到毕业要求的同门,在导师的引荐下,顺利入职了一所211大学,这让不太会搞关系的她,非常眼红。
实在没办法,小秋只能退而求其次去企业。但孰料,业界比高校更残酷。
同样来自985高校,通信工程背景的博二生雅雅,一直在关注就业市场信息,提前感受到了寒气。
她密切追踪的一家头部互联网企业,今年的校招比往年推迟了4个月,招聘需求从7000人骤降至200人,其中可能还有100人是实习转正的。
并且门槛也高得离谱:编程笔试必须要满分才能通过。
“粥越来越少,僧却越来越多。”雅雅发现,师门每届学生人数,都略有增加。
“我也是博士扩招进来的。”雅雅坦言,原本考博需要经过笔试、面试等环节,到她时笔试已被省略,联系导师接收即可。
而据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主要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共招收博士生12.58万人,相比2011年增加了近一倍。
博士人数走高,进一步加剧了“内卷”。
以雅雅为例,她读博本意是想进高校执教。如今却发现,国内高校刮起一股“养蛊风”——青年教师多是“非升即走”的考评模式,教学工作量、班主任经历、基金项目、论文等都与工资直接挂钩,期限内达不到KPI,待遇直接打“打骨折”甚至走人。
提前感知到危机雅雅,虽然距离毕业还有2年,已经每天都在刷编程笔试题了。
如此形势下,小秋后续的经历——往企业投的简历全都石沉大海,也就情有可原了。
从高高在上的绩优生,到吃不上饭的“loser”,小秋的情绪几度游走到崩溃的边缘。同学无意间透露的一个消息,彻底点燃了她的情绪炸弹:导师给同门的女友安排了工作。
实际上,小秋早已对导师的偏爱习以为常。硕博期间,导师手里的重磅项目都优先同门,哪怕她一直是最勤奋的那个——每天都忙到凌晨才离开实验室、周末也不休息,并且优秀到可以拿下一级只有5个名额的优秀奖,也不能沾染。
最不爽的一次,在失去与名师合作的机会后,她憋着一口气去健身,狂蹬动感单车直到反流性食管炎,把自己送进医院,也没跟导师撕破脸。
可这回,小秋破防了:自己临近毕业还颗粒无收,导师却将机会拱手送给了“外人”,谁能不上头?
于是,被愤怒支配的小秋冲去找导师“理论”,结果不难预料,对方一句“我有义务负责你的工作吗?”,就把她怼了回来。
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毕业、找工作都是必经之路,博士不过是加大难度罢了。
但火上烹油的是,他们在这期间,还需要解决人生大事,为家庭撑起一片天。
03 人到三十,被质问读书有啥用
天气异常炎热的7月,蔡琨还闷在蒸笼似的屋子,光着膀子搞科研,不敢开空调。
他实在没想到,国家补贴还能被拖欠。
心神不宁的他,犹豫再三决定放下面子,将反复斟酌了好几遍的疑问,发给了财务老师。
“放暑假,学校财务部门休息,再等等。”盯着手机上的回复,蔡琨暴躁了,季度房租和电费账单可等不起。
但着急也无济于事,他只能苦撑着,失眠的症状越来越重,本已为论文愁白的头发,又多了一大把。
即使再不愿为人所知,窘境终究还是暴露了。
这一天,女友比蔡琨先回家,突然发现家里断电了。于是,见底的钱包、未付的家用账单都摆上了台面,无可避免地,还是出现了女友养家的情况。
原本,在蔡琨的规划里,自己每月的补贴能覆盖房租、伙食,女友赚多少存多少,小俩口能活得自由自在。
但很快他发现,两个人的生活跟单身的日子不可同日而语,除了柴米油盐的基础需求,看病、随份子、送礼物以及时不时出去逛街、旅游,都需要开销。
一旦“断粮”,就是真的揭不开锅。
为了弥补对女友的亏欠,蔡琨不仅主动包揽了大大小小的家务,每次女友加夜班,他都会风雨无阻地接她。
可内疚的对象不仅是女友,还有父母。
为了让蔡琨与女友早日修成正果,二老为他们订婚的事忙前忙后,拿出了压箱底的积蓄。
这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但也让他背上了沉重的枷锁——他并不想花父母的养老钱。
每次看到朋友买房、买车,给父母买这买那,蔡琨的读博内耗就加深一层:如果硕士毕业就工作,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而读博的未来并不会更光明:当初他硕士毕业能拿到50万的offer,今年毕业的师弟已经找不到工作了,等到博士毕业,就业情况可能更惨淡。
“都说三十而立,到时候我可能立不起来。”蔡琨苦笑道。
而以上种种作用在女博士身上时,晋级难度是地狱级的,典型如雅雅。
国庆节,雅雅全程窝在机房打代码,偶尔刷刷朋友圈,好几个朋友都发了结婚的动态。她默默点完赞,继续埋头找bug。
对目前的雅雅来说,毕业、找工作才是头等大事,谈婚论嫁都是奢侈。
可总有好事者提醒她的落后,比如,过年回家,亲戚看似无意的一句“读书有什么用,不如早早嫁了”,就能激起她无尽的挫败感。
其实,在雅雅的人生规划里,结婚生子都是必选项,而无力感也正是来源于此:
一方面,等到30岁毕业再恋爱、结婚、生子,已经摸到了高龄产妇的边缘,生育风险高;
另一方面,无论是考公、进高校、进企业都有35岁的年龄大关,可谓“出道即黄昏”,用人单位不得不考虑女博士的生育问题。
再加上过2年,博士扩招的影响进一步显露,供需失衡愈发明显,她职场竞争力会大打折扣。
更别提她想留在人才济济的北京,简直是捅了卷王的窝窝,职业生涯只会难上加难。
实际上,如果回老家二三线城市的高校,雅雅或许能轻松拥有不菲的收入和安逸的生活,但她已经没有退路可言:在老家人眼中,顶着博士的光环的她,只有留在大城市才算成功。
换句话说,她不仅要为自己而活,还要活在别人的预期里。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