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JM金融(ID:weixizhibei),作者 | 吕文琦,编辑 | 彭洁云,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打开朋友圈,时常看到理财产品销售吆喝时这样强调。然而在现实中,“你一理财,财离开你”,或许才是多数普通人今年以来理财业绩的总结陈词。
住在广州的“大厂人”路淮在支付宝中购买的最新基金持仓收益为-89284.31元,打败了全国2%的网友,而他的一位朋友却靠着两百多元的正收益,轻松跑赢90%的人。
在这样的行情下,不少将“搞钱”挂在嘴边的年轻人开始选择最保守的方式——存款,而另一些人,则将目光投向了曾经避之不及的储蓄型保险和提前还贷。
储蓄型保险:要利率还是要灵活?
“资本寒冬下的暖意保险与您不见不散!”某大厂运营杨慧最近发现,她之前在微信上加的某互联网金融平台理财管家对保险的宣传多了起来:“近一年结算历史年化收益率4.5%,最低保证利率2%。额度不多只有6000万,售完即止,请提前预约。”
“保底2%,还要牺牲流动性,那我为什么不把钱放进余额宝中?”杨慧收到理财管家的微信后心想,但当她打开余额宝后发现,七日年化已经跌到1.38%。
不止余额宝收益下降,今年9月,包括国有六大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先后发布公告,调整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上述银行的3个月期、6个月期、一年期、两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大多下降了10个BP,3年期和5年期下调幅度则在10-50BP之间。
调整之后,3个月、6个月、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大多分别为1.3%、1.55%和1.85%;两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在2.15%-2.4%之间;3年期和5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则多为2.65%、2.7%。
银行利率下行,大额存单“秒空”,让能够保本保息的保险产品在银行中悄然走俏。其中,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和分红型两全险等储蓄性质较强的保险被大力推荐。
据某股份制银行一位客户经理介绍,年金险收益稳定但不算高,平均每年3-4%左右,但这是写进保险合同的,基本算是提前锁定收益。其安全性极高,基本仅次于国债。对于风险偏好性比较低的用户来说,保本又能增值,正好符合大家的需求。
灵活性较差也被当作卖点。该名客户经理表示,低流动性适合长期投资,短期内无法支取,非常适合年轻人强制储蓄以及培养存钱习惯。
而在年金险之外,之前一直不温不火的增额终身寿险以其支取的灵活性走到台前。增额终身寿险是一款在投保人生存期可通过减保领取保单现金价值,以及在被保险人身故时赔偿受益人身故保险金的寿险产品。
以号称“现金价值增长速度属市场第一梯队”的某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为例,一年缴5万元,缴费期十年,在第十年时现金价值(可通过退保或减保拿到的钱)为60.44万元,内部收益率为3.42%。第二十年现金价值为85.19万元,内部收益率为3.47%。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银行代理渠道业务发展报告》,2021年,增额终身寿险产品是银保市场绝对主流,占据期交产品年度销量前十中的七席。
保险理财过往在年轻人中并不算畅销。路淮表示,在过去几十年,保险的收益并没有跑赢通胀。“保险将资金占用那么长时间,可能到提取时,钱也不值钱了,还多了一大堆条条框框限制提取,并且我也没看到保险投资的收益显著优于其他渠道。”
不过路淮对于储蓄型保险的抵触态度在最近发生变化。
9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对缴费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收入实际税负由7.5%降为3%。
路淮被税前扣除额所吸引,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打算在开放个人养老金账户后购买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他表示,如果每年可以抵扣12000元,那交的税可以少数千元,购买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还可以获得增值,一举两得。
杨慧则在进一步了解保险后,选择了一款标注终身增值3.5%的增额寿险产品。她告诉界面新闻,保险的一个优势在于能在利率走低的市场锁定目前的利率,且保险仍具有刚兑属性,在市场买什么亏什么的时候,可以保证本金和利息,也能起到长短期投资搭配、分散投资的目的。
不过,中国精算师协会于近期发出风险警示指出,“增额终身寿险复利3.5%”是一些销售宣传中经常出现的话语,但这里的3.5%并不是投资收益率,而是保额增长率。终身寿险的保额是指在被保险人身故或者全残时,受益人可以领取到的保险金额。保额是每年不变、每年递增还是每年递减都只是参数的设计方式。在保险费等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每年保额递增的终身寿险,其首年保额较低,会远低于每年保额不变的终身寿险。保额增长和投资收益概念差别大,请予以警惕。
同时精算师协会指出,增额终身寿险并非“稳赚不赔”:“据不完全统计,若在投保后第1年退保,将会损失10%-60%的保费;若在第20年退保,收益约在2%-2.5%之间”。
增额寿险的利差损风险也获得业内关注。新华保险副总裁兼总精算师龚兴峰日前在业绩会上表示,上半年投资市场,包括利率和通胀,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巨大。寿险和其他行业相比的重要区别是,其长尾效应可能在未来出现利差风险。
国泰君安非银分析师刘欣琦认为,增额终身寿险面临较大的利差损风险,从长期来看,预计保险公司将考虑降低预定利率或降低减保权益限额等来应对利差损风险。同时,银保监会也在加大监管力度,重点规范保险公司避免销售误导、长险短做、利差损失等潜在风险。
提前还房贷:“人总不能一直打工吧”
在投资市场铩羽而归后,不少年轻人试图追求“无债一身轻,早日退休上岸”。为达成目标,他们将目光投向提前还房贷。
提前还贷,在过去讲究“杠杆拉满”的时代是甚少出现的。房贷是一个普通人能借到的金额最多、时间最长、利率最优惠的贷款。很多人相信,在通货膨胀和房价上涨的双重作用下,未来还贷压力会越来越小,将多余的钱投入下一套房产,提高负债水平才是正途。
今年以来,房贷利率持续走低。贝壳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0月份首套、二套房贷主流利率指数环比继续下行。该月监测了103个重点城市主流首套房贷利率,10月份首套主流利率平均为4.12%,二套平均为4.91%,首套利率环比下行3个基点,二套利率与上月持平,较去年最高点分别回落162个基点和109个基点。
但在投资回报普遍不佳的时刻,普通人依旧很难获得超过房贷的投资收益。因此,有余钱就还房贷成为一些年轻人的投资首选。
“十一”过后,刚结束长假旅行的路淮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工行办理提前还贷。刚好近期有一笔110万元的理财到期,他毫不犹豫地将这笔钱全部投入了房贷。
路淮算了一笔账:“我本来贷款200万元,总共连本带利要还377万元。现在还了110万元之后,房贷总共就可以少给252万元,省下了超过百万,现在做什么投资也不可能有这个回报。”
不过,因为路淮的贷款没有满足合同上提前还贷的要求年限,需要进行罚息,但他觉得不亏。“罚点钱能省下更多,值!”
在银行办理业务时,路淮遇到了同样来提前还贷的客户,因为需要两个月后才能生效,这位客户非常不满,气得在银行拍桌子大喊,“我要立刻生效!还钱怎么这么麻烦,你们不想要钱吗?!”
在提前还了一笔贷款后,路淮将自己的房贷从30年压缩到了10年,他感到无比轻松,“现在可以幻想一下退休了,人总不能一直在打工吧。”刚过30岁的他感慨。
同为大厂人,熊怡的提前还贷之路却没有这么顺利。工作几年后,她在上海和广州都置办了物业,在发现自己买的各种基金一片凄惨,月均跌没一个名牌包包后,她也将提前还贷作为目前的最优投资策略,然而却在银行那里遇到阻碍。
“以前偶尔我也会线上提前还贷,但是9月开始,建行的APP突然显示正在系统升级,还不了了。”熊怡抱怨道。
10月后,银行APP升级完成,熊怡点进去后发现,确实可以进入提前申请的页面,但提示线上名额已满,只能线下操作,处理时间延长到一个月之后。她也不能像路淮一样一笔还掉110万元,建设银行上海地区的限制是每年最多提前还20万元。
和熊怡一样,发现提前还贷变难的人不在少数。
刚从大厂辞职的樊琛表示,以前线上点一点即可的还贷现在一定要去线下办理,并且流程颇为繁琐,需要本人提前一个月到现场预约,一个月后到现场刷卡。农行的办事员还告诉她:“一个月后要早点来,预约你那天还款的人很多哦。”
如果想要缩短年限,还需要准备更为复杂的材料,“以前银行都是希望大家提前还贷的,现在怎么变难了这么多?但麻烦点也没事,能还上就行。”
“人总不能一直在打工吧。”樊琛发出了和路淮一样的感慨。
提前还贷虽然为年轻人节省了不少利息,但能还上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贷款的,依旧是少数人,更多的人还在省吃俭用努力攒钱,凑上当月的房贷。
清华大学经济系副教授韩秀云向界面新闻表示,如果有闲钱还在观望或者无法提前还款的人群,也不要觉得自己吃亏了。
韩秀云指出,目前,房贷可以贷30年,这是普通人可以借到最长时间的大额低息贷款,真实通胀的算法是M2增长率减去GDP的增长率,最近这个数值在6%-7%左右。这就意味着现每月还款1万元,10年之后每月实际还款的金额相当于现在的4800元,30年后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左右,这也就是通胀下未来还款的压力会越来越小的原因所在。“如果从30年的长周期来看,当下是暂时的,保持充足的现金流,等待时机再做选择也不晚。”
在线上还款受阻重重后,熊怡选择手握现金,持币观望。“虽然说提前还贷能省不少利息,但现在也想多一些现金以备不时之需。对于普通人而言,保持现金流,强壮的身体,不瞎投资,感觉能跑赢90%的人。”
(应受访者要求,路淮、杨慧、熊怡、樊琛均为化名。界面新闻记者曾仰琳对本文亦有贡献)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