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在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在演讲中表示,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数字化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我们要回答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做,怎么做的好。
华为观察到,企业遇到了三重共性挑战:首先是技术很难选,其次,即便技术选好了,要用好这些技术,也常常受限于技术能力和资源约束,面临着成本高、周期长等困难。最后,企业极其缺乏既懂行业生产实践,又懂最新技术的人才。
向前一步,做好预集成
中国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千行百业数字化的迫切需求和丰富的ICT人才储备,正推进行业数字化进入快车道。为了帮助企业应对数字化发展中的共性挑战,胡厚崑提出了三大举措:“让技术不难选不难用,让企业‘上好云、用好云’,让数字人才供给源源不断,助力千行百业释放数字生产力。”
在技术选型方面,华为在原有产品研发的基础上,向前多走一步,提前做好多产品的预集成、预验证,形成更匹配场景的、预制化的产品组合方案,这样就可以降低客户产品选择和方案设计难度。
同时华为将其产品场景进一步扩充到中小企业,据了解,华为推出了一系列小而美的场景化方案,目前已有70多个上市,覆盖了从办公到生产的大部分场景,例如数字化办公、全无线生产等,未来还有30多个方案即将上市。
华为军团是向前一步的另一种体现,军团是专业化队伍,一方面,对内拉通端到端的资源,包括研发、销售、交付、服务等,以便深入理解行业的生产实践和行业知识,打造适配场景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对外联合更多的解决方案伙伴,把华为和伙伴的能力整合在一起,形成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在上好云、用好云方面,华为云提出了“一切皆服务”的理念,将AI、软件开发、数据治理和数字内容生产等最新技术,以及集成开发工具,都开放在云上,并搭配相应的咨询服务。
此外华为将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经验和全球伙伴在各行各业的优秀实践,沉淀为可以被调取的 aPaaS服务,比如智慧供热、数字政务等服务。
华为云还通过集成伙伴开发的大量应用,提供开箱即用的应用服务,帮助企业快速开展业务,如企业从开通网站到协同办公,都可以一站式获取服务。
胡厚崑提到,过去几年,云服务在中国企业的普及率大幅提升,从华为云的发展数据来看,过去几年的收入都维持了50%左右的年增长率,但在当前阶段,很多企业更多地是利用云的基础设施服务,来获取弹性的计算资源,云已经发展出了新能力,
“云服务的下一跳,是从‘上好云’到‘用好云’,即在云上获得业界最新的技术,在云上沉淀和复制经验,从而把企业数字化底座建立在云上。”他说。
在数字化人才培养层面,一方面,华为和院校联合培养ICT人才。通过与教育部联合发起的“智能基座”项目,与全国72所高校合作,预计5年培养出300万计算产业人才。
另外,华为也为企业自身人才培养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面向管理者提供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组织、流程、人才等全面赋能;面向业务人员及ICT技术专家,提供ICT技术和应用实践的培训,培养懂技术的业务人才。目前,华为数字化人才发展服务已经覆盖企业客户1200多家,累计为企业培养数字化人才近5万人。
华为云15大新品发布,深化企业用云
华为云继续加码“一切皆服务”战略,本次大会上发布了15款新品。在基础设施即服务方面,华为云在全球构建了统一架构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KooVerse,为企业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基础设施服务。
在技术即服务方面,华为云通过全栈创新,加速企业应用现代化。
在经验即服务方面,华为云在政务、工业、煤矿、教育aPaaS的基础上,沉淀更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经验,使能产业上云。
具体来看,华为云全球存算网KooVerse是覆盖全球、统一架构的分布式云基础设施,为客户提供全球一致体验的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KooVerse通过CloudOcean、CloudSea和CloudLake三层架构,打造了30ms时延覆盖圈,满足企业业务的不同时延要求。
东数西算层面,华为对内部3100多个企业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时延要求在30ms以内的热应用,需要部署在靠近用户的数据中心,比如硬件PCB设计、资金的交易与结算等。
时延在30ms以上的温应用和冷应用都可以部署在距离较远的云算力枢纽,享受更加充足的算力和存储资源,比如ERP、供应链管理。
张平安透露,华为有90%的温、冷业务,包括2700多个应用系统,700PB的数据,都可运行到华为云的贵州和内蒙数据中心。未来华为新的企业应用软件大部分运行在贵州和内蒙。作为借鉴,大部分企业90%以上的业务应该可以运行在贵州和内蒙的云数据中心,实现“东数西算”。
应用现代化是企业用云加深的标志之一,传统企业应用基于单体架构、面向物理机部署,已无法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需要向云上运行的现代化应用演进。华为云发布了低代码Astro平台、DevCloud一体化开发云和多个创新的云服务,帮助企业加速实现应用现代化。
华为云认为,要实现应用现代化,首先要通过低码、零码的组装式交付,让应用的使用者参与到应用的开发构建中来,实现全民开发,加速业务创新和孵化。
其次,开发模式也要从传统的“瀑布式”开发到云上数智驱动的DevOps和DataDriven,实现应用的上线周期从月级到天级的跨越,让应用开发走向自动化和智能化;
最后,要解决传统单体应用的故障高发、单点安全等问题,需要向微服务/serverless等服务化架构演进,并采用多活高可用的部署来保障企业业务的韧性,从以前单纯的运行时安全,扩展到开发、运行、软件供应链的全生命周期安全。(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作者 | 张帅)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