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在2022年9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人工智能商业应用课程中,百度集团副总裁袁佛玉以《打造战略性科技品牌》为题,给学生们上了第一节课。课程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
一、战略性科技品牌的历史机遇
二、品牌与战略是什么关系?
三、怎么做品牌?
袁佛玉认为,当下,我们正面临着创建世界级中国科技品牌的历史机遇。从产业微笑曲线来看,中国必然要向科技研发和营销品牌,这样高附加值的两端跃迁。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看不见的软实力,包括品牌溢价能力,构建生态的能力,舆论场的话语权等等,是我们需要补的课。
品牌是什么?品牌是受众的综合心智认知,它包括了产品体验、企业营销,也有一些受众是从来没用过你的产品,但听别人说也会形成一个印象和认知。品牌是供和需之间的连接,它的作用是降低用户的选择成本,支撑更高的品牌溢价。品牌是有主权的免费流量和自然流量,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品牌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客户、伙伴、投资人等利益相关方信任感的源泉,是关键竞争壁垒。品牌源于产品但超越产品,它需要深植入用户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才能受到追捧。
品牌与企业战略是什么关系?其实,企业所有的事,都是围绕战略成功去做的。所以,企业的发展,是以品牌心智来支撑战略开拓,帮助业务开辟增长的新战场。品牌需要建立系统的策略,长期的行动计划和短期的战役设计。
最后,袁佛玉还分享了品牌中重要的一环,即公众沟通的一些规律和原则。
以下是课程实录:
大家好,我是袁佛玉,来自百度。我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都是在清华园度过的,今天有机会回母校非常开心。我先简单介绍一下百度公司。
大家熟悉百度,应该是从搜索开始的。百度首先是一家技术型企业,这是它的第一个标签。它的第二个标签,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搜索其实是人类社会最大的人工智能工程,用户在搜索框中输入问题,机器去理解用户的搜索的意图,然后给用户想要的结果。你看,搜索引擎本质上,就是在解决人工智能的问题。
所以从十年前,百度就开始全面投入人工智能。今天百度的业务构成主要是三个部分,我们也称为三个增长曲线:第一增长曲线是大家很熟悉的移动生态业务,包括百度App、好看视频等;第二增长曲线,是和这个课程最为相关的智能云业务,也就是人工智能的商业化,智能云业务近年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第三增长曲线,是我们作为一家技术型的企业,面向未来的布局,包括了自动驾驶、量子计算、生物计算等前沿的业务。
下面就进入我的课程了。
我今天的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战略性科技品牌的历史机遇
第二个部分,品牌与战略是什么关系
第三个部分,怎么做品牌
我从清华毕业之后,一直从事市场营销、品牌和公众沟通相关的工作。一开始在宝洁公司,一家美国巨头企业,宝洁的营销被喻为“黄埔军校”。我是在宝洁才深刻地理解到,品牌在商业竞争中的价值。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同样的产品,欧美品牌拥有比中国品牌高很多的品牌溢价。品牌溢价意味着更高的利润,也意味着很大的灵活性。一个企业如果利润很薄,你的腾挪空间就非常有限。所以我离开宝洁之后,就一直在中国企业工作,希望能够参与构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一、世界级中国科技品牌的历史机遇
为什么说,当下是世界级中国科技品牌的历史机遇?我认为,一个源于内生的需求,一个源于外在的机会窗口。
首先说“内在需求”。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硬实力”我们会持续赶超,包括经济规模、市场规模、消费者规模,以及我们要攻克的核心关键技术等。但是看不见的“软实力”,会成为我们需要去补的功课。软实力包括品牌,也包括构建生态的能力。比如百度的飞桨,是一个技术开源平台。在过往的科技史上,成功的开发者社区,大部分都是美国企业构建的,因为构建一个平台,构建一个生态,需要很强的软实力。软实力还包括舆论的话语权,这个后面我也会略为涉及。
第二个是“外部的机会窗口”。现在国家在提高质量发展。从产业的微笑曲线来讲,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向科技研发和营销品牌,这样的高附加值的两端跃升。只有实现这个飞跃,我们才能够完成高质量发展。但这个飞跃非常难,它不是技能问题,是一个思维方式的变化。往下,需要在有限的空间里,不断提升性价比。往上,需要去实现一些抽象的、新增的价值,这是比较困难的,它需要创新。
但今天我们可以看见,品牌已经成为科技巨头的主战场之一。
1、品牌源于产品,但超越产品
看待科技品牌有四个纬度,我们称之为科技品牌四阶梯。第一级,物理世界的产品品牌。第二级,认知世界的口碑品牌。第三级,思想世界的思想领导力。第四级,精神世界的科技领导力。
第一、第二级的品牌关键词是参数导向的,就是将我的功能、价格,跟别人对比。我比它多了一个功能,我又比它便宜了几块钱。对比型的企业当然发展是很困难的。
世界级品牌的关键词是牵引型,具有超高的壁垒。苹果毋庸置疑是一个世界级的科技品牌,这样的品牌,通常在精神理念上有很强的吸引力。对消费者,它有独特的价值主张。竞争层面,叫“我打我的,你打你的”,不跟别人对比。这样的企业,才能有很高的壁垒。
品牌源于产品但超越产品,它需要深植于用户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才能受到追捧。所以,未来我们也要学习去打造高附加值、高竞争壁垒的品牌。这样的品牌,其核心是要展现激动人心的愿景使命及价值主张。
2、生而不同,苹果华为百度如何体现其品牌精神
以苹果为例,作为一个殿堂级的科技品牌,它不仅在产品上精益求精,且拥有独特气质。同时,在品牌沟通上也会充分体现其品牌精神。
苹果有一些非常经典的广告,比如《1984》、《think different》,都非常深入人心。苹果从诞生伊始,就持续构建品牌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它构建的思想世界,是勇于挑战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它构建的精神世界,是改变世界,引领人类向前。这样的理念和价值主张,是跨人群、跨国度的普世价值。
对于华为公司,我更多是从外部的观察者去理解它。华为公司品牌思想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搭载,包括危机意识,奋斗者精神。比如非常经典的一本书《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以及任总的刷屏文章《华为的冬天》。还有一些经典的海报,是在华为困难的时候发出来的,比如芭蕾舞者的烂脚,伤痕累累的战斗机,都是在实现它艰苦奋斗的价值观的搭载。我这里引用了国防大学战略学教授金一南的一句话,“芭蕾舞的烂脚和孟晚舟的脚镣,都说明了成功的艰难。”这就是华为这个科技品牌的独特气质。
百度是一家技术公司,我们更聚焦在科技的领先性,不断去传递百度的技术信仰。百度公司科技品牌的底层,是我们高研发投入。2021年,百度研发在核心收入的占比超过23%,这样的研发强度,在全球大型科技互联网公司中都是凤毛麟角的。这也奠定了百度公司的技术底色,每10个百度人当中,就有6个是搞研发的。
同时,百度非常重视底层核心技术的研发,百度在人工智能的各个层面都有核心自研技术。
在底层有百度飞桨,它是面向社会开源开放的人工智能平台。比飞桨更底层的是百度昆仑芯片,我们在芯片领域已经研发了十几年,百度搜索用的就是百度自己的芯片。昆仑芯片在搜索等场景的性能是全球领先的,因为我们不断地在底层去做研发,这些底层的研发和技术领先,会更好地支撑我们上面的这些应用。
在品牌沟通上,我们跟很多新的事物、新的事件有关系。比如,我们跟中国航天合作了第一个火星车的数字人,让中国航天离普通用户更近。去年奥运会,中国跳水队的教练和整个团队都采用了百度的智能方案,帮助他们把运动员每次跳水的过程都数字化,每个动作到底是在哪个环节出问题了,都看得非常清楚。去年,百度发布了首个国产元宇宙,我们CEO李彦宏先生和中国航天的欧阳自远院士在元宇宙里进行了一次对话。
在今年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中国安踏和百度的数字人希加加,做了全球第一次纯数字人元宇宙走秀。如果有同学对数字人技术比较关注的话,应该能理解它的技术难度是非常大的。首先这是全虚拟的空间,元宇宙的空间。其次,这个数字人是纯AI驱动的,现在典型的数字人都是“中之人”驱动,就是有个真人通过动捕来实现。但希加加是全AI算法驱动的。同时,她身上穿的也是数字服装,是安踏最新一季的服装。数字人现在有一些困境,就比如说她穿上衣服之后,她动,可能衣服是不会动的,因为这也需要用算法去驱动。但是,基于百度的技术,希加加的动作,衣服的动态都非常逼真。
我们中国自己的运动品牌在这样的舞台上,获得了非常高的关注,这也是实现我们的心愿,用创新的技术,让中国品牌有更高的溢价,更强的竞争力。
小结一下:品牌是很关键的产业竞争的软实力,但建立品牌很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过去很想建设有影响力的中国品牌,却始终面临挑战的原因。不管是品牌、市场营销,还有公共关系,其实都是百年科学。在座的同学们,未来无论在企业里工作,或者管理一家企业,都需要去理解,做品牌不能靠点子、靠单个创意取胜。并不是你做一个好看的视频,上一个热搜,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品牌。
品牌需要建立系统的策略,长期的行动计划和短期的战役设计,跟企业的战略是一回事。品牌也需要建立系统的认知,去拨开一个个迷雾,找到生而不同的最佳路径。前面我用了几家不同精神气质的品牌来举例,是为了让大家理解,每家企业都生而不同,我们可行的路径也是生而不同的。如果去简单拷贝一个成功的模式,可能不会得到一个最好的答案。同时,传播的方式一直在变化,所谓“表象万变”,但是底层不变的东西,才是品牌的核心。
二、品牌与战略是什么关系?
一般而言,企业家会说,“我先活下来再说,尤其今年环境这么差,品牌这么高大上的事情以后再说”。大部分中国企业到最后做品牌经营很困难,都是因为这个想法。我们看到那些很成功的品牌,在诞生的时候就用它的气质、它的信念、它的精神理念在跟外界沟通。不大可能是说一开始是一个低端的,或不受欢迎的品牌,突然有一天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很受认可的品牌,这是非常难的。
所以作为一家希望持续去经营的企业,很早就要去关注品牌。因为品牌是用户心智,它是用户认为你是谁,你是什么,我要不要选择你的理由,它并不是一件奢侈品。实际上对品牌要有正确的认知。
还有一种常见的心态是,“好产品自然会说话,我把产品做好了,我的品牌自然就来”。其实好产品不等于好品牌,中国有很多好产品,但却无人知晓的品牌。当然,也有很多用户一边用一边骂的产品。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自己,我实际是谁?我认为我是谁?别人认为我是谁?这几者之间的差距都很大。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受多方面的影响,通常是偏离真相的,所以更不存在“你的产品就等于你的品牌”这一说,后面会重点讲这方面的认知。
1、品牌是什么
第一、品牌是受众的综合心智认知,不是一次传播,不是一篇稿件、不是一个品牌广告。比如用户想起百度的时候他想到什么,说起华为的时候他想到什么,它是一个综合的心智。可能包括了你的产品体验、企业自身的营销,也有一些受众是从来没用过你的产品,但听别人说,也会形成一个印象和认知。
第二、品牌是供和需之间的连接。你做出了产品希望卖给受众,之间所有的连接就是你的品牌,它的作用是要降低用户的选择成本。因为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品牌、好品牌,用户更愿意选择你。另外,它要支持品牌溢价。就像我最开头谈到的,过去很多年欧美品牌都享有很高溢价。
第三、品牌是有主权的免费流量和自然流量,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多企业在早期很喜欢选择效果营销,投一块钱可能带来两块钱的收入。但这一块钱的投放一旦停止,可能就没有新增的业务收入了,所以会形成依赖。但是,品牌是你的免费流量和自然流量。比如康师傅,近期它没有再做广告,仍然不妨碍大家肚子饿的时候首先想到它。当它和另外一个不知名的品牌一起摆在货架上的时候,你会更愿意选择它,它就是会形成免费流量、自然流量。
所以,一家企业的发展就是投入品牌建设,不断地降低你单次的流量成本,然后获得更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企业的发展,是以品牌心智来支撑战略,开拓业务增长的新战场。再举大家最熟悉的苹果。比如,苹果说它要造汽车了,需要为苹果汽车这个品牌去打广告吗?其实不需要。因为它是苹果,造汽车大家还是愿意去买。这其实是原来的品牌,在不断地贴现。甚至按它今天的品牌势能,可以进入任何一个领域,都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追捧。但是假设不是苹果,去新建一个汽车品牌,要花多大代价?
2、关于品牌的底层认知
为什么“我们是谁”和“别人认为我们是谁”不一样?为什么产品并不自然地等于品牌?本质上,认知的形成是一个心理学范畴的话题,它比较复杂。
我今天举两个现象,大家应该很容易来理解。
第一个现象就是,人们只会看见自己想看见的。比如,今天大家来听这门课,我分享一些品牌的知识。回去之后,很可能每位同学记住的不太一样,因为它可能跟你的经历有关系,它跟你当下正在关心的领域有关系——因为人们只会看见自己想看见的,关于这个规律有非常多经典的心理学的试验。
回到企业的沟通,转化回来就是供给侧思维和需求侧思维的挑战,这也是企业沟通最大的难题。其实很多时候也是我们跟别人沟通,说服别人最大的难题,就是你想说的和别人想听的,可能这里面的差距很大。俗称用户思维,这个给企业讲的时候,企业的共鸣一般都非常多。
企业在进行沟通的时候,通常是供给侧思维,就是我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资源,获得很多的奖项、专利,我的性能非常好。消费者听了,其实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也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消费者作为接受端,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理解和认知的,能形成心智的,以及与我有关的信息。
两者之间,还有一个自我认知的屏障。企业和个人都是一样的,我们通常认为自己比自己实际情况更好,这个屏障进一步障碍了我们的有效沟通。企业沟通最大的问题,所有的企业都一样,包括百度等其它企业,喜欢秀肌肉,喜欢讲我很厉害,这叫供给侧思维严重,用户一脸懵,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第二个很重要的、影响人们心智认知的是“从众效应”。一个认知形成的过程很复杂,有一些是很难去抵抗的。但你了解这些之后,去认识自己或者做管理,都是有价值的。这就是在最终的心智形成过程中,一家企业或者一个品牌,正面传播说的人越多越信,拥有社交红利。这是指,当越多人在讲肯定的话的时候,你愿意去分享,得到支持的可能更大。那负面同样如此,当负面被反复地说的时候,那讲负面会成为一种政治正确。负面发酵,形成黑洞效应。当你是一个企业家,你在做组织管理的时候,也要去关注。当一个企业经常在鼓励一种行为的时候,时间长了会形成组织心智。
3、为什么要做品牌
从前面的讲解,主要是让大家理解,一个产品的存在不会自然地就形成品牌,它会受很多的沟通的影响。那为什么要做品牌?我再重述一下,对一家企业来讲,做品牌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不管是对你的客户、用户,还是投资人、合作伙伴,当你是一家更值得被信赖的企业的时候,别人更愿意选择跟你去合作。
未来当你在做营销管理的时候要去考虑,比如说一个品牌名,一句广告语,不要去问好不好听,是不是很特别,它最大的价值应该是降低用户的交易成本,应该一听就知道你到底在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同时能提高品牌溢价,提高各环节的转化率,获得与品牌力匹配的话语权,以及资源获取的能力。
举个例子,前些年星巴克在中国进入商场是不需要付店租的,因为它的品牌力使得商场更需要它。这就是品牌带来的产业竞争优势,这些话语权最终会形成复利。在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里,品牌是企业最核心的软性资产。生意中无法归因的多数都源自品牌。
在一家企业做品牌,到底是根据什么去做?企业所有的事,都是围绕它的战略成功去做的。所以,品牌建设,战略先行。你首先要去理解,企业的战略是什么?企业的战略需要什么样的品牌结果?那两者的成功是什么关系?
品牌的工作它有一个过程,大致就是你也需要做品牌诊断,你的现状是什么,就像人要定期去做体检一样;然后去确定你的品牌战略,然后才是你的品牌行动。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一个对抗的因素,今天我就不展开了。
三、怎么做品牌
1、品牌战略的顶层设计
做品牌,首先是要有整体的认知,要有品牌战略的顶层设计。因为企业做品牌,核心就是为了构建对我的发展有利的舆论环境,让我可以好好地做业务,不要产生太多的负面因素,然后提升客户和用户选择我的意愿。
品牌战略的顶层设计,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可信”形象,就是企业声誉管理;二是缩小战略认知偏差,消除对业务发展不利的认知偏差。三是建设思想领导力和科技影响力,展现愿景使命,促业务和生态发展;四是建立“可敬”形象,品牌要搭载价值观,呈现社会责任与价值。
这四个层面,是从低向高的要求。“可信”,我认为就是一个底线思维。一家企业你在社会上的企业声誉得是可以被相信的,你的客户、客户、合作伙伴才会选择你。那高阶的要求就是“可敬”,因为你有非常多的社会贡献,你才是一个会被尊敬的企业。
2、公众沟通的规律
品牌的工作比较复杂,我今天想跟大家重点讲一下公众沟通。公众沟通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分成内容和渠道,内容是你要讲什么,渠道就是你决定在哪说。
这里面都有一些很重要的定律和规律。
第一个定律是“舆论的情感定律”。就是说,很多时候舆论是不喜欢讲道理的。所谓“情绪大于真相”。很多负面事件最终酿成巨大的品牌危机,是因为很多企业或者个人,常常是在危机处理的时候,急于跟网友讲道理。其实这时候,态度更重要。比如一家车企发生了致人死亡的事故,企业发表声明称,车本身没有问题。网友肯定不买账。
从公众沟通的本质来看,当一家企业产生了恶性事件的时候,你已经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公众在质疑你,用户在质疑你。用中国人民大学胡百精教授的话说就是,“当信任不复存在,当价值契约已被撕毁,任何有关事实的言说,有关真相与结论的表达,都是空洞的旁白。要么被弃之不顾,要么被用来点燃更炽烈的情绪之火。”
所以,有效的沟通是要从努力重建信任开始。我相信这个大家非常容易理解,像现实生活中可能我们和亲人吵架,好多时候也是吵得脸红耳赤,没有好的结果,就是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听不进彼此说的话。
所以有效沟通,最重要的是努力重建信任。要真心地理解你的用户,受众的感受,而不是对付他们。我们看到,多数不合格的舆情回应都有这个问题,就是撇清、辩解,没有对顾客遭遇糟心经历的共情。和公众之间,形成了情感对抗。
底层的原理其实是卡尼曼的大脑双系统理论,有一本书叫《思考,快与慢》。它讲的就是我们所有人的大脑都是这么运作的,你有个系统1,它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子,没有感觉,完全属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是理性的,以逻辑为基础,在意识中处理信息,它的缓慢的,工于计算。
大部分的用户在面对这种社会事件的时候,他都是运用系统1,因为不是他的工作,他不必那么费脑。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企业的回应或者是传播,或者一个广告的时候,你说无感,其实指的也是系统1,就是你没有感觉,你并不是讲它没有道理。
所以我们一定要理解,在沟通中系统1是起了更重要的一个作用。所以有人说,真正的高手是直接与人的“本能脑”对话,而一般人善于讲大道理,开启人的“逻辑脑”,这同时打开了人的防御系统。
舆论的第二个定律是“轻传播”。在公众沟通的时候,尤其是企业,特别喜欢传播重大的东西,总是害怕别人觉得自己实力不够强。但是舆论是喜欢轻的东西。最经典的案例其实就是谣言,为什么说“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就是因为谣言通常都很轻,往往就是一个细节,一张图,一个聊天记录,却会传得到处都是。但当他辟谣,讲了1、2、3、4、5个道理,其实是得不到关注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在传播里面会说,你要讲细节,要故事化、场景化。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的注意力残酷地讲,就是几十秒,不感兴趣就划走了。
我举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是典型的轻传播。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晚会上,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献演《同一首歌》+《少年》合唱,当爷爷奶奶们齐刷刷卷起衬衫袖子的一刹那,年龄感消失了,生命的热力四射。这支清华校友合唱团的平均年龄达到了75岁,网友评论说,“又燃又感动”。
清华大学这样的品牌,其实是很不好去传播的品牌,因为它有很大的影响力,也比较正,不容易传播得动。但是这样的一个项目,这样的一个案例,这样一些活生生的老人家出现的时候,清华的这种精神就很容易地被所有人接收到,感染到所有的人。可能比讲道理,列很多的数据要有用得多。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弱传播”定律。现实世界中的强者是舆论场中的弱者,这也是过去很多年,大的企业在舆论上翻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说舆论的天平它是天然向着弱势群体倾斜的。
之前有很多冲突事件,比如医患纠纷。好多医生可能觉得自己是很委屈的,但天然大家会同情患者。城管和摊贩,大厂和个人,其实都是一样的。不管中间什么道理,大家天然地会去同情弱者。所以对于大企业来讲,要学会示弱。
还有一个是顺势定律。对于企业的发展,最重要都是顺势,不管是技术潮流的势,还是说用户需求的势,在传播上更是如此。不管像清华大学这样的品牌,像百度公司这样的品牌,它其实每天都有大量的用户在讨论它。你只需要去了解,理解,用户自然讨论的是什么,他自然的兴趣点在哪里,你就能找到和他沟通的话术。
我再讲一下那个传播渠道的特点。大家不一定是做传播的,但是这些理念对大家会很有价值,就是怎么去认识媒体。我用了“追新逐异”这几个字,媒体天然是追逐新闻性的,同时它也会追逐不同的视角。所以你会发现说,为什么一个重大的新闻发生的时候,所有的App都抢着给你推送,然后推送完了之后,它还要继续挖别的新闻,因为它要在一个事件里面呈现不同的视角。
最后我想说,世界变得高度透明,企业必须做到言行一致,才会拥有好的品牌。对于管理者来讲,也需要理解,品牌、营销、公关的边界在消融,组织架构需要与时俱进,过时的组织架构将导致浪费和风险。品牌形象其实最终指向企业信誉,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客户、伙伴、投资人等利益相关方信任感的源泉,是关键的竞争壁垒。
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这么多,让我们共赴这个伟大的科技梦想,希望大家在未来成为伟大的企业家,伟大的商业领袖的过程中,也能够让我们的软实力共同地成长,创造出伟大的中国品牌,谢谢。(本文转载自@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官微)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