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 | 高欢欢,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实不相瞒,我们公司高管现在都得出去融资呢。”许杰缓缓聊起了最近在公司内部亲历的一幕。
他任职于北京一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独角兽创业公司,担任技术负责人,也算是热门的赛道之一。“去年5月公司完成了一笔金额不小的融资,当时财务投资机构和产业资本都进来了,但至今一年多过去,再也没有融资消息。”许杰有些不解,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融资如火如荼,理论上公司融资不算难事。
直至今年10月,他突然被通知参加一次公司内部全体管理层会议,当时会议强调不能录音,气氛比较严肃。“会议主题比较意外,大概就是说今年一级市场融资环境不好,投资机构很多都快没钱了,强调了目前公司现金流还行,但未雨绸缪,鼓励全体中层到高管员工对接融资渠道,比如拓展更多的校友圈、朋友圈以及其他产业资本的资源,而且还公布了融资提成奖励。”
用许杰的话来说,这是全员融资。
回想近几年,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屡屡上演“全员募资”——甚至曾有段子:一家成立5年的VC机构,除了前台,鼓励全员募资。这是投资机构募资难的一缕写照。
如今,相似的一幕渐渐传导至创业者这端。当VC/PE渐渐收紧口袋,无数腰部创业公司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一家独角兽全员融资
“再强调一下,我们公司并不是快要‘断粮’,而是未雨绸缪,为接下来的寒冬提前准备好粮草”。过去一个月,许杰努力通过熟悉的朋友接触到一些投资机构,但效果甚微。
虽然内部并没有设置强制KPI,但许杰依然时不时感觉到压力。
在他的印象中,下半年在公司CEO不是在见投资人,就是在见投资人的路上,尽量多接触一些VC,找钱、找路,尽可能让更多投资人知道公司开放了新一轮融资。“节奏明显紧张起来了。”
此外,许杰也从自身经营业务上动点心思,广开源路,比如频繁出差去客户企业拜访,“讲真,账上的钱倒是不缺,但提前多接触些资本也不是坏事,广撒网。”
有时候,许杰甚至要放下手头的本职工作,就是为了配合老板见投资人之前,要给到具体的技术细节和最新的技术进展等方面的思考。
这也是许杰十多年的技术职业生涯中第一次介入到公司的资本层面的工作。
与此同时,公司其他高层也都心照不宣的主动承担起外出找钱拉投资的一部分工作,正如上述所言,拓展更多的校友圈、朋友圈以及其他产业资本的资源,以便留够支撑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现金流。
许杰待过几家创业公司,他感觉眼下创业者的拿钱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不一定是缺钱了或是按照某个重要节点去拿钱。因为疫情,现在的企业融资进程和节奏都被打乱了,以往的项目融资都有着清晰的规划与安排,比如每个轮次的时间点、投资方的选择、进入次序等等,创业者都需要重新审视。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因为提前做足准备,截至目前许杰所在的公司并没有出现裁员、降薪的情况。
“去年爱搭不理,今年主动找上门”
创业公司开始缺钱了吗?
长期关注硬科技赛道的投资人胡吉聊起了一个小细节,“去年对投资人爱搭不理的创业者,今年主动过来拜访找我们谈融资,那段时间出差出了机场还得隔离三天。”
这样的案例不止一位。
胡吉感叹,在不同的宏观环境之下,大家偏好的公司特征,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过去,大家把增长视为最重要的事情,现在,为了盈利或者尽快达到现金流为正,公司们普遍在减少市场投放、裁员,以缩减成本和费用,哪怕牺牲增长。
与科技独角兽的创业者们一样感受到寒气渐进的,还有投资人。
首当其冲的是募资难题,这已经成为许多私募股权机构共同面临的困境。清科研究中心显示,在今年上半年,创投市场募资量为7724.55亿元,同比下降10.3%。如果剔除当中的国资和产业基金,民营机构的募资情况更为不容乐观。
而募资市场的“马太效应”也在加强,排名前15%的GP募集了市场上85%的钱。
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2022年第三季度,KKR新募集了130亿美元(约940亿人民币),红杉中国完成新一期约90亿美元基金募集;启明创投第七期人民币基金首轮关闭,规模为人民币47亿元;达晨财智新一期综合基金已经签约认缴超30亿元;高瓴40亿碳中和新基金落地南京;华兴新经济基金完成第四期人民币基金30亿元首关等。
但另一边,超过九成的新基金规模小于10亿元,近六成基金募集规模少于1亿元。
“今年许多原本定好的募资实际情况都不容乐观,大多募资计划未能如期完成。”北京一家头部VC机构募资负责人邱岳坦言,现在募资的时间普遍比原来拉长了一倍,资金规模缩水也是常态。
幸运的是,邱岳所在的机构去年底就率先完成新一期基金的募资,“现在回头看,还是有一丢丢窃喜的”。
募资不易,大家对于项目的出手也变得更加谨慎,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共发生投资案例数4167起,同比下降31.9%;披露投资金额3149.2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4.9%,堪称腰斩。
前几年那种公司没发生什么实质性变化,但是估值一直在涨的盛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年基本上会投十几个项目,但今年相对谨慎了一些,投了个位数的项目。”上述硬科技赛道的投资人如是说。
估值泡沫终究是经不起周期的敲打,随着泡沫褪去,估值回归理性,才是比拼公司基本面的核心技能。这也考验企业或者机构掌舵者的视野和前瞻性,是否在寒冬来临之前,储备足够的粮草。
降估值拿钱,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步入冬天。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2022年是需要咬紧牙关的一年。裁员潮血洗硅谷,浓眉大眼如推特、Facebook母公司Meta等全球巨头的股价如过山车,纷纷挥起裁员大棒,国内各大厂也开始出现纷纷裁员、收缩市场预算的迹象,新消费赛道的项目惨遭砍估值,已经签好TS的项目被撕毁合约。
“一级市场融资跟二级市场高度相关,影响力现在传递非常快。”一位原本看新消费现在转硬科技的投资人解释道,对于那些估值很高的项目,现在投委会需要思量再三,被接受的可能性已大不如前,“当市场上的钱不便宜的时候,VC提高下注的质量就变得尤为重要,都想正中靶心。”
那么,创业公司怎么办呢?“降低估值来换取现金流,似乎成为大家为数不多的出路,毕竟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即便是流血上市。”胡吉表示。
不久前,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玮在出席新加坡举行的彭博创新经济论坛时表示,当下大部分公司估值集中进入调整阶段——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我认为警钟已经敲响,估值变化就在眼前。就非上市公司而言,我认为今年前十个月或十一个月,市场上还是存在很多对早期公司的融资行为,包括pre-A轮,A轮和B轮早期融资。但相比之下,C轮和D轮融资并没那么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那些试图在A轮和pre-A轮阶段融到一两千万美元的早期公司来说,警钟已经敲响,其估值已经下降了30%至50%。”
此前,李宏玮一直在强调:“与其纠结于估值,我建议去为未来至少36个月制定一个明确的现金运行计划。”有如此多现金在手,便不必总是处于防御状态,你甚至可以在需要现金的机会出现时转而发起进攻。
而红杉资本给出的建议是缩减开支。比如关停一些项目、停止研发、减少市场开支,无论账上还有多少现金,都要做到未雨绸缪,快速应对。
回顾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所有缩减开支的公司最终都活得更好。比如,Airbnb砍掉绝大部分产品,却在关键的托管业务和长期住宿业务增加投入;Zappos削减了市场营销,但在客户服务、客户选择和工程优化上投入更多。
正如达尔文所言,在丛林里,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强大的,而是对变化能做出最快反应的物种。
冬天总会到来,但冬天总会过去。
(文中许杰、胡吉、邱岳为化名)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降低估值来换取现金流,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在丛林里,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强大的,而是对变化能做出最快反应的物种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公司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
估值泡沫终究是经不起周期的敲打,随着泡沫褪去,估值回归理性,才是比拼公司基本面的核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