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投资界(ID:PEdaily),作者 | 刘博、张继文,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如你所见,一个个县城IPO正在赶来。
投资界获悉,锂电独角兽——融通高科近日向湖北证监局提交了上市辅导备案申请材料,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A股上市之路。2016年,48岁湖北人何中林回到家乡黄石大冶创办了湖北融通高科,并集结了一支庞大的投资人队伍。现在,湖北大冶这个普通县城即将跑出一家上市公司。
无独有偶,来自福建上杭县的新材料独角兽德尔科技也正在迈向IPO。2014年,德尔科技董事长华祥斌结合当地独具特色的金铜资源优势,决定在龙岩市上杭县创立德尔科技,主攻芯片电子化学品材料。短短8年,德尔科技成长为新材料领域的现象级公司,9月刚完成20亿元Pre-IPO轮融资,估值达到了175亿元。
还有来自于广西灵山县的天山电子,也在今年11月初成功登陆创业板。
这是极为罕见的一幕——不同于互联网公司主要聚集一线城市,这些不起眼的硬科技公司从祖国各地的县城拔地而起。于是,投资人也开始大举远离城市CBD,奔波于县城小镇看项目。
两个不起眼小县城,即将各自冲出一个超级IPO
我们先从最新一个县城IPO说起——融通高科,这家公司背后是一位湖北人回乡创业的故事。
1968年,何中林出生在湖北黄石一个农村家庭。1991年夏天,他从湖北理工学院电气自动化系毕业,被分配至黄石起重机械总厂工作。何中林随后在1994年,受邀加入成为黄石捷德万达金卡创始团队成员之一。这一干就是8年,他也渐渐地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此时正值水气暖智能IC卡表兴起,何中林判断这将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于是,他在2002年决定辞职创业,注册成立了北京融通高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参与智能IC卡表的标准讨论,并承担了建设部二代密钥系统的研发任务。
创业初期,由于公司一直没有产出,何中林甚至一度做好了破产回乡的最坏打算。直到2005 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和北京市电力公司上马居民智能IC水表和电表工程,技术成熟的融通高科顺利成为方案提供商。仅从2005年到2010年,两家企业就使用了融通高科生产的1400多万颗安全芯片,为后者直接创收超过1.4亿元。
与此同时,何中林在工作积累中预判,锂电池将是下一个十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为此,他在2016年10月全资收购中兴新通讯旗下锂电池正极材料公司,更名为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有限公司,并将总部设立在家乡大冶,一个由湖北黄石市代管的县级市。
谈及为何回乡创业,何中林曾表示,自己上世纪90年代就到北京打拼,但始终难忘家乡山水。“融通高科还将会在全国其它城市建设多个生产基地,但总部永远设在大冶,为家乡纳税,为老乡提供就业岗位。以后,我也会将事业重心慢慢从北京移到大冶,长住大冶。”
快速崛起的湖北融通高科,引来了一众VC/PE的青睐。据投资界不完全统计,公司成立至今已获得4轮融资,累计规模近90亿元,身后不乏红杉中国、金石投资、久奕投资、国投创合、晨道资本、凯辉汽车基金、湖北高投集团、广汽资本、尚颀资本、泰康投资、小米、中保投资等机构,以及造车新势力和龙头电池厂商。经过多方求证,湖北融通高科D轮最新投后估值达到180亿元。随着湖北融通高科正式提交上市辅导材料,大冶市有望诞生首家上市企业。
而在前不久披露上市辅导报告的独角兽德尔科技,同样是从县城走出。1992年,华祥斌从龙岩工业学校水泥工艺专业毕业,随即进入到一家水泥厂工作。在积累一定的经验和资金后,华祥斌开始踏上创业之路。2007年,他创立了福建龙氟化工有限公司。后来,华祥斌又决定朝着半导体材料转型。
于是在2014年,华祥斌引进了中国核工业技术、管理和经营团队,在福建龙岩市上杭县创立了德尔科技,目标是“创建世界一流电子化学材料制造基地”。如今的德尔科技,逐渐形成了含氟电子气体、超高纯试剂、新能源材料、含能新材料和基础化工等五大业务板块的产业布局,产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芯片、高端显示面板、新能源、光伏光纤、特高压输变电和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
从2021年起,一直隐居在福建上杭县的德尔科技开始成为VC/PE眼中的明星项目。2021年8月,德尔科技完成11.8亿元A轮融资,集结了一个超级豪华的投资阵容——
由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红杉中国、达晨财智、深创投和国投创业联合领投,同创伟业、招商致远、兴证投资、国家电网、润科基金、传化基金、派诺资本、北京华控、赛富基金、三行资本、云泽资本、旭辉资本、沃衍资本、鲁信创投、厦门火炬、美亚柏科、汇银资本、深圳高新投、扬子江基金、福建省华兴创投、龙岩市投资集团和闽西兴杭国投等知名机构及产业资本共同参与完成,老股东福睿基金在本轮继续追加投资。
随后,德尔科技又在今年9月完成了20.36亿元Pre-IPO轮融资,领投方为安徽交控招商产业投资,青创伯乐(厦门)、美亚梧桐、支点科技、图灵资管等企业跟投。本轮融资完成后,德尔科技估值达到了175亿元,俨然是一只超级独角兽。
中国县城,创业公司大爆发
你可能不知道,一大批创业公司正从县城跑出来。
位于广东省略显偏远的云浮罗定市,刚刚冲出一只独角兽。今年8月,微容科技正式宣布完成B轮及B+轮融资,合计金额近20亿元人民币。这只新晋独角兽背后,创始人是1959年出生于广东罗定的陈伟荣。在陈伟荣19岁那年,全国恢复高考,他也成功考入了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专业。本科毕业后,他随即被分配到广东光明华侨电子工业公司,即是康佳集团的前身。在这里,陈伟荣从一名工厂技术员做起,直到1994年被提拔为集团总裁,正式开始掌舵康佳。
但在职业生涯最辉煌时刻,陈伟荣选择了急流勇退。2001年5月,陈伟荣卸任康佳总裁一职,投身到创业大军中。2002年,陈伟荣创立了宇阳科技,杀入了MLCC(多层陶瓷电容器)赛道。五年之后,宇阳控股集团登陆港股主板,陈伟荣收获了人生第一个IPO。不过他没有停下创业的脚步,又在2017年回到家乡广东罗定,成立了微容科技,定位于高端MLCC,并早早带领微容科技发力车规MLCC。
一路走来,微容科技身后聚集了一支庞大的投资阵容,既有OPPO、小米、华勤通讯、闻泰科技等产业机构,也有晨壹投资、联想创投、正心谷资本、招银国际资本、国投创业、京国瑞投资、粤科金融等知名VC/PE机构。一位参与了微容科技的投资人透露,微容科技投后估值已超过80亿元。
还有来自江苏扬中市的美科股份。这是一家主营太阳能级高效单晶硅片研发制造的企业,位于镇江市下辖的扬中市,背后的创始人王禄宝同样是一位扬中人。1958年,王禄宝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他在1978年进入扬中县兴隆针织厂,任生产技术科长,随后又创办了扬中县长旺绿宝服装厂,很快就成为了扬中县首个“万元户”。赚到第一桶金的王禄宝,又创立了扬中长旺复合肥厂,并在1994年更名为“环太”,成为江苏复合肥头部品牌。
2003年,王禄宝迎来创业生涯的转折点,他在这一年结识了昔日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军人物施正荣,决定进军光伏上游产业。美科股份在2017年应运而生,于去年连续完成三轮融资,投资方包含了金控基金、毅达资本、华盖资本、鋆昊资本、中国石化资本、金融街集团、国家电投、招商资本、建信投资等知名机构,最新投后估值72亿元。与此同时,美科股份在今年6月向创业板发起冲刺,并获受理。
同为县级市的江苏溧阳市,也悄悄崛起了一家电池材料企业。今年10月,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天目先导”)发生工商变更,新增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多名股东,注册资本也由5.09亿元增加至6.69亿元。
2017年5月,天目先导落户溧阳高新区,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共同出资成立。在它的背后,是一支业内鼎鼎有名的科研团队。官网显示,以中科院物理所陈立泉院士、李泓研究员为技术带头人,组建了以罗飞博士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团队。其中,陈立泉院士是我国首位锂电池材料领域的院士,被称之为“中国锂电之父”;而李泓亦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7年正是由他牵头带领技术团队落户溧阳市,推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整体入驻溧阳。
如今的溧阳已经形成一条近千亿元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国内产业链完备、产出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并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天目先导总经理罗飞博士也曾表示,正是溧阳优渥的创新土壤,让企业加快自主创新,研发出一批替代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使得天目先导步入了高速发展期。
不久前,一群博士到河南乡村创业的故事火了。这是一位80后材料学博士回到老家农村的创业经历——2015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姚栋嘉的召集下,一群博士师兄弟放弃在北上广研究所、高校的工作,来到河南一个县级市巩义,在胡坡村租下了一个有着两间办公室的破旧仓库,创办了一家新材料公司泛锐熠辉,开始了创业之路。
其实在创业之前,姚栋嘉和团队成员也曾想过将公司放在北京、上海或西安等城市,但反复考量之后,姚栋嘉决定回老家巩义看看,结果被家乡制造业基础所吸引。巩义的优势产业是新材料,且当地用工成本相对低廉,是个创业的好选择。
如今,他们所创办的泛锐熠辉已经成为一家新材料领域的现象级创业公司。公司研发的碳陶材料还成功应用于北京冬奥会火炬。虽然地处偏远,但风投已经找上门——投资界获悉,深创投、前海母基金、达晨财智、青松资本、晨晖资本已经出手,以及鸿博资本等一批河南本土投资机构。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这些诞生于县城的创业公司遍及神州大地,各自成为了家乡一张耀眼的名片。
远离北上广深,中国县域经济开始爆发
这一幕背后,是一个个小县城正在崛起。
曾几何时,很多刚刚毕业的学生大多选择先去北上深等大城市闯荡一番,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美团等大厂都身处北上广深杭,毕业生要拿高薪就不得不“北漂”、“沪漂”、“深漂”。
直至如今硬科技崛起,这样的创业公司由于往往要设立大型生产基地,反而不适合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于是,不少明星硬科技公司开始散落在中国广袤的县城小镇。
随着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县域成为了工业发展的主要阵地之一,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孕育硬科技独角兽的风水宝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而持续推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制造强国基石,基础在县域、潜力在县域、特色在县域。
在投资人看来,县城跑出大量独角兽并不是偶然现象。“相比于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如今火爆的新能源、新材料和农业相关企业更在乎用电、用地、用工成本,县城优势更为明显。”林青分析了背后原因。他是深圳一家早期VC机构的创始合伙人,过去曾投资不少AI领域和自动驾驶的明星独角兽。最近两年,他改看了新能源赛道,为了帮助被投企业找到合适建厂地址,常常奔波在珠三角、湖北、湖南、四川、安徽的小县城。
更有不少公司则直接选择在贴近原材料、龙头企业的小城市创业,“酒香不怕巷子深”,即便如此依旧能够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投资人。因此,很多县城靠着自身的资源禀赋,成为了创投圈的热门打卡地。
譬如上文提到的德尔科技,创始人华祥斌也是因为龙岩市上杭县境内矿床条件较好,矿产资源最多,才决定在此创业。据了解,该县有色金属、贵重金属最多,已开发了百余个矿点,而金、银、铜、铁矿、锰矿是主要资源,铅锌矿、铀矿、稀土矿也是相当可观的。除了德尔科技,上杭县跑出了新材料黑马企业常青新能源、清景铜箔、雷生科技、卓尔科技等。
每一个县城的产业神话背后,都离不开当地政府多方努力。“当地优势产业能不能发展起来,除了政府出台各项政策大力扶持外,还要善于选择前景广阔的大赛道,如新能源、新材料等,而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是:当地充分利用母基金的杠杆作用。”一位深圳风险投资人如是表示。
过去两年,除了省级和地市级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开始下沉至区县级政府,聚焦当地重点产业及产业园区,深入培育当地企业和产业集聚发展。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至2022年上半年,全国新设区县级政府引导基金占比已达50.0%,同比增势显著。
一直以来,县域在我国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县域经济总量超过39万亿元,约占全国的41%;县域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0%,县域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0%。于是,有优势产业且有钱的县城小镇虽然散落在中国广袤土地上,却吸引着北上广的投资人前来,还培育了一批明星硬科技公司。
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产业变迁。远离故乡的人永远有着念兹在兹的乡愁,没有人不想在家门口就有一份称心的工作,但以往由于小地方难以长出大公司;如今,产业变迁带来了转机,中国县城正在批量诞生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独角兽公司。不断进化的故乡也有望成为安置灵魂和肉身的梦都。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