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犀牛娱乐,作者 | 胖部,编辑 | 朴芳
2023年的第一部口碑爆款,首推《中国奇谭》。
面世不到十天,《中国奇谭》已经被众多声音认为是“中国版爱死机”。虽然这部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故事,与《爱,死亡,机器人》看起来大相径庭,但由11个导演创作的8集系列动画短片,又分别各有主题、融合中国水墨及剪纸等中国特色,做一对比未尝不可。
主创们在采访中都表达过一个意思:“这么高的评分大大超出了团队的预期。”一方面,几部动画短片成为全民爆款,可谓相当罕见;另一方面,该剧背后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也已经有多年没有过如此高光时刻。
时至今日,曾经打造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又为80、90后童年留下过《魔方大厦》《葫芦娃》《黑猫警长》等经典的上美影,在B站上仍然不乏拥趸,《鹅鹅鹅》里的独脚狐妖亮相,弹幕瞬间刷起“《天书奇谭》里的狐狸阿拐!”
而上美影又是个太寂寞的名字,上一次有如《中国奇谭》这样影响力的作品,或许还要追溯到1999年的《宝莲灯》,而那已经是上美影困境中最后的努力。
市场表现出热情的当下,重新回看上美影这块厂牌,所具有的艺术传承和曾经历的巨变,或许都值得行业重新回味。而这个厂牌故事写到《中国奇谭》,或许应该说上一句: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续上中式动画的梦
两年前,《中国奇谭》第一次出现在上美影的项目会上。彼时,面对2022年中国动画100周年的节点,上海美影厂给自己出了一道与妖怪有关的“半命题”式作文。“我们希望能够创作出一个作品,无论是内核还是美术表现上,都是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
《中国奇谭》总制片人李早总结其成功,得益于八个字:中国传统+当代共鸣。以此解析《中国奇谭》似乎已经足够,但想做出精品,哪条都不容易。
在全球化、高等教育普及的当下,中国传统走向世界是审美的必然,所以相比60到70年代的创作,不难发现《中国奇谭》其实更接近一种“新中式”审美。
比如《小妖怪的夏天》是二维手绘加水墨山水背景,《鹅鹅鹅》则是水墨写意与黑白默片的结合,甚至还给人物抹上了巴斯特·基顿的黑眼圈;到了《林林》,按照总导演陈廖宇的想法,希望系列里有一部全CG作品,导演杨木用低饱和度的雪原融合了一种中式的色彩美学。
《林林》也是《中国奇谭》第一部遭受争议的作品, “抽帧”、“不够中国”等争议点,尤其是不像前两集有传统叙事打底,在这集更新后让豆瓣评分从9.6掉到了9.5。
但还是应该看到,这未尝不是前两集将预期拉得过高的结果。
取材于《西游记》的《小妖怪的夏天》,以《鹅笼书生》故事为原型的《鹅鹅鹅》,以中国故事的壳重新讲述了两个当代的故事,从前者引发了当代“打工人”的普遍共鸣,到《鹅鹅鹅》对爱与欲望形而上的人性探讨,都以传统中式的情致,获得了当下观众的普遍认同。
但如果回顾上美影的发展,你会发现这种超高难度,其实是一种基本功甚至看家本事。
1957年成立的时候,首任厂长特伟提出的创作目标是“探民族风格之路”,而所谓的动画“民族化”,就包括审美和思想两部分。
审美,熟悉上美影的动画人都不会陌生,从1957年开始的30多年里,他们创造了无数个中国动画史的“第一次”,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水墨片《小蝌蚪找妈妈》、折纸片《聪明的鸭子》、彩色长片《大闹天宫》等等,以及木偶、皮影、泥塑等等元素都在这里熔于一炉。
巅峰期的上美影,其所产出的前四部长片《大闹天宫》(1961)、《哪吒闹海》(1979)、《天书奇谭》(1983)和《金猴降妖》,在豆瓣的评分分别达到9.3分、9分、9.2分、9.1分。
而这些作品也都深度结合了彼时观众的价值认同,甚至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的流行文化。从《大闹天宫》开始,《西游记》原著里的猴妖才成了战天斗地的英雄;《哪吒闹海》开始,“剔骨还父”的愚孝故事才有了震撼人心的悲壮,甚至成为了痛仰乐队的logo。
这些创造,在当年的世界动画领域有个专有名词:“中国学派”。如今,这种内容的光华,我们或可从《中国奇谭》里瞥见冰山一角。
来去之间,一场动画市场的沧海桑田
1984年,宫崎骏和高畑勋访问上海美影厂,准备向这个心目中的动画宝库赠送刚刚完成的《风之谷》的拷贝。但这场会谈让他们很失望,上美影高层一直在询问他们日本动画产业的酬金制度。
高畑勋后来回忆:“他们希望建立日本的计件薪酬制度,我们感到失望,一旦计件付酬,他们就再也拍不出中国学派的影片了。”
站在1980年代的风口上,上美影很迷茫。那时,每年厂里要承担350分钟电视动画的生产计划,而这已经意味着1000多人的厂子需要连轴转。代表艺术高峰的美术短片叫停了,工人们在市场经济的浪潮里,也不再愿意拿厂里的死工资。
伴随着《黑猫警长》《葫芦娃》《阿凡提的故事》《魔方大厦》《鸭子侦探》等童年记忆出厂,一起离开的还有接近总量四分之三的动画人才,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那时,广东和深圳出现了大批动画公司,但主要业务不是创作,而是为海外动漫产业做代工,按照人物和情节填充画面。上美影的技术人才们,开始成为国际动画产业的螺丝钉。
有一个很令人感慨的坊间传闻,当年曾参与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的大师级美术设计秦一真,在深圳某家加工片企业担任背景主管,因为融合中国元素的“画法太个性”、不是日漫的主流风格,被客户大骂一顿。那之后,秦一真很少再亲自动笔。
在文化上失去绝对话语权、外来作品审美的侵袭,让传统美学主导的动画创作发生转向。
1999年,上美影首部登陆院线的长片《宝莲灯》,拿下2400万元票房,仅次于当年的《不见不散》。这部电影在制作思路上有明显的“和国际接轨”,邀请大牌姜文、陈佩斯等配音,刘欢、张信哲、李玟三地歌手献唱,宣传打得轰轰烈烈。
但这部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如今在豆瓣评分是8.1分,而最受质疑的就是从人物造型到主题的“国际化”,而这未尝不是迎合市场的无奈。须知《宝莲灯》的导演常光希,是参与过《大闹天宫》的老动画人,此次《中国奇谭》顾问中位列第一。
许多人回顾上美影在《宝莲灯》以后的沉默,通常会认为是一种变革期的阵痛,以及面对市场化的无奈。实际上,更致命的或许是,当年让上美影走向世界的美学和创作,对其价值的认同正在失去国内的根基。
而《中国奇谭》的回归契机,恰恰是这种内容的价值重新被认可。在这背后,有对千篇一律内容的审美疲劳,也有文化自信带来的风格化新需求。
风格化,国创动漫新风口
就在《中国奇谭》成为一匹黑马的同时,备受期待的“白马”动画《三体》陷入重重争议。从首日播放量破亿、豆瓣开分8.7分,到如今豆瓣分被11万人评出4.8分,这部历时五年打造的作品,给《三体》IP系列作品开了一发当头哑炮。
问题依然是国创动漫的那些老问题,建模生硬缺乏辨识度,CG细节严重缺失,甚至粗糙到出现了罗辑四节指节这种问题。虽然从运镜和工业设计等方面明显用了心,但对比用户的期待显然是远远达不到的。
这些问题其实并不少见,在目前各个平台,IP开发内容基本是用CG制作3D动画,无论人物建模还是动作设计,从辨识度到精品化程度,几乎每部作品都经历过类似的吐槽。只是《三体》因为IP影响力太大,把问题摊在了桌面上。
如今国产动漫产业已经达到了年产数百部的程度,而这种增长速度带来的,是市场逐渐成熟以后对内容的高要求。
《中国奇谭》的成功也是以此为背景的。过去这些年,除了《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爆款电影,也不乏一些线上作品成为动画迷口中的神作,如《罗小黑战记》《非人哉》《你看起来很好吃》以及有不少中国元素的《魁拔》等。
这些作品的共性就在于相对风格化、而非流水线风格的创作,所以得到了动漫爱好者的欢迎。近两年,已经有一些长篇作品表现出了中式风格化的特征,包括《一人之下》《镖人》《眷思量》等,硬派武侠动漫《镖人》在日本带来的反响让NHK报道了三次。
平台意识到了这部分内容的价值,腾讯视频在2021年就发起了青年动画导演扶持计划,鼓励风格化创作,新的片单里还出现了《TAISU project》这部海内外四位导演的实验性短片集。
而《中国奇谭》的出现,为这种风格化探索提供了更多方向。这种推动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完成,多少有些让人感慨。
当更多人希望看到属于中国自己的动画,上美影的归来似乎迎来了最好的时候。走过三十多年的沧桑,上美影和中国动画穿越了黑暗,正在当下看到东方既明。而他们能跑得多快,八集《中国奇谭》播完的整体表现,仅仅是第一道坎。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中国奇谭》小孩子看不懂,其实是给大人看的
上影动画片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
在文化上失去绝对话语权、外来作品审美的侵袭,让传统美学主导的动画创作发生转向
心灵成长,是好动画片永恒的主题
新年伊始上影给人们带来了开年最大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