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AR计划搁置,造眼镜比造手机还难?

钛度号
全球TOP的科技公司,造不出一副眼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科技新知,作者丨主木,编辑丨伊页

苹果想要用AR眼镜淘汰iPhone,大概是科技行业里人尽皆知的秘密。

过去几年,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相关消息走漏。尤其是库克在2017年度财报会议上谈及AR技术后,关于苹果AR Glass各种各样的传闻陆续喷涌而出。

再加上三星、Nreal、雷鸟等国内外各大AR眼镜新品的轮番轰炸,外界始终抱有一个期待,苹果未来发布的AR Glass将会是取代iPhone的下一代个人终端。人们不会再用手指搓弄玻璃,而是变成对着空气“指手画脚”。

然而,从iPhone 8等到现在的iPhone 14,并且iPhone 15都进入量产阶段了,这个下一代终端始终没见踪影,甚至还传来“夭折”噩耗。

当地时间1月17日,彭博社科技记者Mark Gurman报道,苹果计划在其第一个混合现实项目(一款将于今年首次亮相的高端头显)推出后,发布一套轻型增强现实(AR)眼镜,已经从2023年推迟到2025年,现在无限期搁置,原因是在开发过程中遇到了“技术挑战”。

这一消息与当下热火朝天的AR行业形成鲜明的反差对比。就在前不久的CES 2023上,AR眼镜类型的产品可是绝对主角。那么为什么苹果AR永远在跳票路上?到底是苹果把持不住AR,还是当下AR厂商在强行进行“科技革命”?

苹果也有难处

此前的传言中,苹果AR Glass就像普通眼镜一样日常佩戴,除了可以让用户随时获得增强现实体验外,支付、社交、LBS等当下智能手机能够实现的功能,都能直接投射在人们眼前,而且设备成本也较低。

但Mark Gurman也直言,如果制造一款轻量级、全天可穿戴的AR眼镜,目前对苹果来说还无法应对“技术挑战”;那么很难想象谷歌的Project Iris,或者扎克伯格希望在2024年推出的Meta眼镜,能够如期上市。

Mark Gurman的观点,无疑给行业泼了一盆冷水。

事实上,早在去年底海通国际技术研究公司分析师Jeff Pu就称,苹果的首款AR设备在经历因为技术门槛导致的延期后,预计在2024年左右发售,但现在看来,这一时间恐怕还要继续后移到2025年或2026年左右推出。

不过,Jeff Pu并没有透露苹果遇到的技术问题具体是什么,只能初步推测可能与工业设计或是系统设计方面有关。

其实AR行业中难以攻克的问题并不算少。能耗续航、光学结构、私密性、量产能力等等,这些问题即便是对于苹果这种科技巨头来说,短时间内攻破也希望不大。

比如决定成像结果的眼镜光学结构。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技术是棱镜和光波导,可惜都是优缺点明显。棱镜体积小,不过视场角有限;光波导具有轻薄、高穿透力的优点,问题是价格相当惊人。

续航同样是突破难点。到目前为止,电池能源技术早已到达瓶颈,电池储量远远不能满足AR眼镜高强度计算所带来的能耗需求。

不过在「科技新知」看来,最难以攻克的还是如何在应用层面彻底甩开智能手机的实际体验。

例如2012年的谷歌眼镜,纵然实现了智能手机的一些功能,比如拍照、视频聊天、发消息、上网和路线导航,却以失败告终。

究其原因,谷歌眼镜搭载的核心应用程序的工作方式与手机并无差别,没有任何更优化的体验能激励用户在眼镜上而非手机上使用它。

除非有一个或几个现象级的应用,能让用户想要继续佩戴谷歌眼镜,就像当年iPhone上的AppStore生态,switch上的《塞尔达》,否则它就会成为一种非必要的尝鲜式产品。

苹果AR眼镜亦是如此。

一边是苹果无限期延长上市时间,另一边是国内外众多厂商在CES上争芳斗艳,博取消费级市场的注意。难道苹果继造车之后,又要在AR眼镜上掉队了?

缺少iPhone式创新

当下行业的一个共识是,AR眼镜极有可能会取代智能手机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不同形态或者说是不同定位的过渡性产品出现。

也就是说,目前市面上活跃的厂商并非已经先于苹果克服了所有的技术难题,而是选择用另一种妥协或平替的手段,更早地走向商业化路径。

比如目前主流的消费级AR眼镜,采用的多是分体式设计,抛弃了重负荷的电池和计算功能。这种方案可以让眼镜本体只负责传感器摄像头和AR显示等功能,而必需的计算、供能则交给手机或其他硬件来支持。

拿去年大火的Nreal Air举例,通过连接手机上的APP,将视频、AR应用投射在眼镜上,而手机本身则成了AR界面的操纵工具。

换言之,无论是Nreal还是雷鸟、Rokid等品牌的AR眼镜,都更像是一款带有AR显示功能的头显而已。

也正因为采用外部算力,不用配备先进制程的处理器芯片,拉低了成本,使得其在价格方面具备优势,为C端市场打下基础。

当然,按照使用需求来看,可以发现这些主打娱乐观影的AR眼镜,并没有将AR技术真正的优势发挥出来,更像是各大厂商绞尽脑汁将屏幕投到眼镜上的一种方案。

相比之下,主打健身户外、眼部健康的一些AR产品还算是有些新意。

例如在CES 2023上,Cellico发布的Arges AR眼镜,将目标受众瞄向了早、中期的低视力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通过眼镜上的摄像头进行捕捉图像,并将实际视野中受损的图像部分移动到其他区域,最终获得全视野。

国内AR眼镜公司光粒科技,推出Holoswim系列智能泳镜,可在用户游泳时实时感知多项运动指标,并在水下近眼全息显示,将游泳时长、距离、配速等运动数据反馈到用户眼前。

创新场景下消费者对AR的感知越来越强,但这与所谓的下一代计算平台差距依旧很大。

因为大众对AR眼镜的畅想并非局限在单一场景,而是能够取代智能手机片刻不离身。可以理解为,需要很多个单一场景相互融合。这就又回到前面的老问题,如何解决能耗续航、云端算力、硬件设计等众多难点。

总而言之,目前还没有厂商能在AR眼镜光学结构的价格、性能、研发难度上找到完美平衡,而在这之前,一切实际功能体验也只能是伪需求或者弱需求。

写在最后

IDC发布的2022年V2版《全球增强与虚拟现实支出指南》显示,2021年全球增强与虚拟现实(AR/VR)总投资规模接近125.4亿美元,并有望在2026年增至508.8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32.3%。

IDC还认为,由于技术面和政策面的利好消息,未来中国增强与虚拟现实支出将有望迎来加速放量周期。

不能否认,包括苹果公司在内,许多科技公司都认为AR设备未来将会成为新的“现金奶牛”,但从实际出发,打造一款真正优秀的消费者友好型产品显然并不容易,想要成功商业化更是难上加难。

而对于已经在牌桌上的企业来说,现在能做的就是借助先发优势进行快速更新迭代,等真正进入AR时代后,当下这些“假把式”还是要尽早主动抛弃。

本文系作者 科技新知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 给小编加鸡腿🍗
  • 爱了爱了😁
  • 挺有深度的,不错
  • 紧跟时事,赞一个👍🏻👍🏻
  • 真不错,收藏了
  • 写的很不错,关注了
  • 都没有那么简单
  • 这么厉害的吗
  • 学到了学到了
  • 商场如战场,竞争激烈啊
  • 行业发展都是有周期的
  • 企业的发展都不是一番风顺的
  • 说的好有道理😄
  • 内容值得人们反思
  • 数据还是很详细的
  • 内容很精彩,夸一夸
  • 又学到了很多知识
  • 内容很详细👍🏻
  • 小编辛苦了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技术还是不过关吧

    回复 2023.01.23 · via pc
  • 现在的整个ARVR环境也不成熟

    回复 2023.01.22 · via iphone
  • 再次跳水了

    回复 2023.01.21 · via h5
  • 没有现象级下游需求,恐怕很难短时间有动力有资金去搞

    回复 2023.01.21 · via iphone

快报

更多

11:23

美联储博斯蒂克:穆迪下调评级将影响整个经济和金融市场

11:21

信捷电气:拟出资设立产业投资合伙企业,主要投资半导体等高端制造产业链标的

11:20

华鼎股份:股东发展资产和杭州越骏拟减持不超过3%公司股份

11:16

世卫组织总干事呼吁全球团结应对卫生挑战

11:09

零跑汽车:一季度收入100.2亿元,同比增长187.1%

11:07

阿里健康:2025财年净利润同比增长62.2%

11:06

香港与内地签署“单一窗口”合作安排

11:05

神奇制药: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拟减持不超过1%股份

11:05

苏州银行行长王强:2025年个人经营贷风控仍有压力,但不会造成冲击

11:04

中邮科技:国华卫星和航天投资拟合计减持不超3%公司股份

10:57

富卫集团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

10:57

咸亨国际: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3%公司股份

10:52

禾赛科技被爆已秘密提交香港上市申请,官方回应不予置评

10:50

圆通速递:4月快递产品收入为57.55亿元,同比增长16.32%

10:48

中科曙光:旗下具身智能专属存储产品已在智元机器人、零跑汽车等企业落地

10:43

韦尔股份:拟将公司证券简称从“韦尔股份”变更为“豪威集团”

10:42

2连板百利电气:“可控核聚变”相关业务收入占公司整体收入比重不足 1%

10:42

浙商银行成功发行5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

10:41

大摩:穆迪下调美国评级之际,投资者对美股可以逢低买入

10:38

贵州茅台:会通盘考虑整个贵州茅台酒的价格体系,确保金字塔产品结构和价格体系的稳固

81
4
44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