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本文作者为环球音乐集团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数字官 Michael Nash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的方方面面——聊天机器人能回答复杂问题,系统可以写出合格的影视剧本,程序答题可以通过美国司法考试的部分科目。
如今,人工智能可以创造出媲美专业艺术家的作品——在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一件人工智能生成的肖像装置作品以四万英镑的价格成交;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上,人工智能创作的数字艺术作品在比赛中拨得头筹。
但许多人没意识到:大多数人工智能所掌握的核心“知识”其实源自海量受版权保护的内容。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与人类创作密不可分,但其应用并没有征求原作者的许可,也没有向他们提供酬劳。
在对海量具有主题、构图、方法和其他输入相关描述的图片进行学习后,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可以输出衍生作品,生成与原创作者个人鲜明风格相似度极高的作品。
在一些案例中,这一技术被用来生产彻头彻尾的假冒艺术品。更常见的是,仅仅生产大量仿作,而这会稀释市场,使得原创作品脱颖而出难上加难,从而也侵犯了艺术家获得酬劳的合法权利。
当然,艺术家彼此之间的灵感启发由来已久。在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影响下,他人会进行模仿创作,探索同一主题,或者采取全新的创作方向来作为回应。
诸如巴勃罗·毕加索、杰克逊·波拉克、亚历山大·考尔德、让·米切尔·巴斯奎特、路易斯·布尔乔亚等先锋艺术家都开辟了新天地。他们与前人的作品虽然在面貌上迥然不同,但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却是不言自明的。说来每一种媒介的创作都是如此。无论是哪个艺术领域,前作影响启发着后作,基于影响和灵感的迭代规律循环往复,随着时间推移,让各领域呈现出新模样。
在所有这些探索与交流中,最初的艺术家所进行的创造性工作不断延续扩大,公众更是受益匪浅。
但与美好愿景相反,最近的新闻报道称:硅谷开发出可根据提示词“生成文字、图片和声音的工具”“成爆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成风投宠儿”(《纽约时报》报道);风投公司梦想利用人工智能“将创作的成本……降至零。”(红杉资本官网刊文)。
不难预见,这类资本的憧憬可能会变成艺术家的灾难。
因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些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在音乐产业引起深刻的担忧,类比人工智能的崛起与二十多年前盗版音乐大行其道时的Napster。当年是通过版权法,确保了了艺术家和唱片公司的权益得到保护。
自那之后,行业不断发展向前,而目前,人工智能不能合法下载音乐或从流媒体平台翻录歌曲,因为这意味着侵权,而一旦侵权,版权所有者就可以拒绝给予训练人工智能的许可,这种行为也违反了平台的服务条款。
我们期待看到尊重艺术性的人工智能开发者能够推动文化和音乐产业的蓬勃发展,我们也乐于与尊重创作者权利和版权法的开发者进行对话。在行业中,已经有一些人工智能在尊重艺术真实的基础上,帮助不同水平的艺术家提升作品质量的案例。
截至目前,关于人工智能与行业的讨论主要围绕内容创作展开。我们也看到,人工智能在其他方向上的应用也可以帮助推动艺术家的成功。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艺术家分析全球不同市场的受众,优化音频制作中的技术参数,提高年代久远的音乐作品的收听体验。
环球音乐拥抱像AI这样的技术创新。事实上,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了三项人工智能专利,其应用场景并非聚焦于音乐创作,而是在当下的参与型经济中,如何帮助艺术家扩大受众群并更好地维系用户。
音乐产业中众多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中,促进艺术家的利益是我们至高无上的追求。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坚信,未经许可且没有补偿的情况下将人类作品用于训练人工智能属于剥削行为。创作者理应被尊重并得到公平的补偿,否则,全世界的创作者都将遭受广泛和持久的伤害。
有人称,保护艺术家的利益与创新的发展是相违背的。这种想法会将人类发展引入歧途。说这些话的人也往往无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正是对价值的认可与对创意产业权利的保护,艺术与科技才得以充分融合,实现媒体与技术的交融,为创意生态系统输送源源不断的活力,并形成了万亿美元级别的市场规模。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环球音乐集团携手艺术创意产业的头部力量、法律专业学者、政府部门以及人工智能专家,将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方式,更快更好地保护创作者权益。创作者的知识产权是构成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出的重要来源。我们的目标是,确保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不仅创造经济利益,也能给予创作者相对应的奖励。
因此,政策制定者在制定任何涉及人工智能的公共政策时,应对其影响进行充分考量,以保护版权,促进创新,扶持科技企业的同时,不损害艺术家及其权利。
我们希望整个创意产业,以及同样认同人工智能时代共享合作机遇的有识之士,可以加入我们,一起努力争取创作者应得酬劳,并确保人工智能得到当利用,造福社会各界。(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