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的三大「反人性」经营活法,是当前互联网从业者突围的法宝

钛度号
放弃娱乐生活,放弃无效社交,放弃无意义的消费以及在过程中不被理解的孤独。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靠谱的阿星

现在中国经济尤其是金融主要是依靠两个超级行业做引擎的,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互联网;前面一个是赚钱了就买房子,房子已经成为金融产品和市场通货;而互联网行业不应该只包括一些互联网公司或者技术服务企业,更应该包括平台上服务了大量中小企业,其生态也养活了很多的人,更需要进行优化和强化的。

之前我们写评论的时候过多的关注了项目和事,而忽视了互联网行业内的一个个的人,他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工作,完成相应的绩效,并且还能做一些创造和创新,我们却比较少关注。近日翻阅了稻盛和夫的《活法》、《心法》、《干法》三部曲,觉得非常适合现在互联网从业者和管理者进行修炼和提升,也是创业者培训员工系统的教材。

勤奋的雷军在创办小米之前看了稻盛和夫书之后惺惺相惜,“我可能无意之中使用了世界上最高明的经营诀窍,那就是拼命地认真地工作。”

王兴也曾在创办美团的时候说,“中国企业家群体在管理上面的成就,跟老外比还是有差别,比如稻盛和夫在几个不同行业都干到了世界五百强,那是一个高度,中国可能还没人达到稻盛和夫的高度。”

其实从过去成长最快的互联网公司巨头来看,他们本身在管理上基本上都和最优秀的那些实体公司一样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人们太容易关注那些互联网思维和商业模式,而忘记了公司组织之间比拼依然是管理出效益。

当然由于稻盛和夫思想相当渊博,以下只分享一般人很难做到「反人性」之中的常识部分,这些构成了整个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核心精神。

克服精神享受安逸人性,而是要“吃苦”

人都是倾向于追求快乐和享受,之前有一个智者说,「抖音的成功来自于制造产生人的快乐多巴胺」,娱乐的确是一个万亿级市场被抖音找到了;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能吃苦,只能更苦

稻盛和夫说,「吃苦不是忍受贫穷的能力,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为了某个目标而聚焦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放弃娱乐生活,放弃无效社交,放弃无意义的消费以及在过程中不被理解的孤独,本质是一种自控力、自制力和坚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这句话在前移动互联时代可能还比较曲高和寡,但是在微信和抖音霸占用户时长的当下,人们的注意力已经被碎片化的消息和奶头乐式娱乐所割裂,如果进行深度工作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工作,而不是瞎忙,稻盛和夫的话,年轻人应该这样吃苦而不是多打几份工吃苦是不一样,犹如醍醐灌顶。

当然,我们可以为了工作而使用微信和抖音,但是不能当做打发无聊的工具,这是完全两个不同的心力状态,得到的结果也完全不一样。

在稻盛和夫来看,「境由心造」而「心不唤而物不至」,这种心其实是一种强烈的事业心,把工作当做修行,内心的潜意识、注意力都关注在愿望上,来驱动扩展经营:「为经营课题所困扰、苦闷彷徨,是经营者的家常便饭,聚精会神于悬案,日日夜夜、废寝忘食,持续将思维聚焦于一点直至突破,能否做到这一点,是事业胜负的分水岭。」

在稻盛和夫看来,心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资源:「为了变不可能为可能,就要有近似于‘发疯’的强烈愿望,坚信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并为之不断努力、奋勇向前。不论是人生还是经营企业,这是达到目标的唯一方式」而在网游行业最为嘴笨的史玉柱也说过,「如果产品是自己极致热爱,那就成功了一半了!从事事业是你的最爱。」

往往一个公司80%价值是由于20%的人创造的,因为那20%是真正沉迷在工作里面,而剩下很多人其实只是分工岗位,就容易人浮其事。

克服内心之中的贪念,做到聚焦单点单项深耕

芸芸众生忙碌一生无非是为了满足欲望,眼耳鼻舍身意随时都在不断制造现有资源无法驾驭的欲望。

人的欲望越多越容易在消费主义之中迷失心智,这个时候如何限制甚至降低欲望,不被各种网络项目割韭菜就很容易了。怎么驾驭欲望,而不是被欲望所拿捏,是一个人能否做成事情的关键

稻盛和夫告诫年轻人工作时,「要始终过“有意注意”的人生,要像锥子一样拥有集中力」。

史玉柱也曾说过,「创业一段时间要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要分清楚主要矛盾,一段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情,不能干两件事情,要聚焦聚焦再聚焦。」看来史玉柱属于聪明人下笨功夫,结合自己经验实践教训和稻盛和夫给出相通的经营策略。

普通人往往却容易想要太多,而成为奋斗目标用心不专、左右摇摆的人,对于琐碎的工作之中迷失自己.......

在现实生活之中有不少人并不缺乏聪明才智,有些人更是智力超群,但是他们缺乏专注的品质,集中精力几分钟基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难事;集中精力几个小时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他们总是做一个行业却想着别的行业。他们有太多的爱好、太多的欲望、太多的想法.......他们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能专注于一个行业

稻盛和夫说,如果不懂专注,不擅专注,很大概率是庸庸碌碌。人生有限,不可能每一个行业都去尝试,更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成功;对于企业家来说,就是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中,与其把精力分散的到处都是,倒不如把精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事事通不如一事精。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要想有所突破必须专注于一行一业,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时间和所能调动的一切资源都投入到一个事业之中,去创造可能更大的成绩,一心多用、左顾右盼、心猿意马则为成事大忌。

而对于企业来说,所有公司问题和状态是创始人的投影。创始人聚焦了,团队也就聚焦了

只有团队聚焦,才能让所有人保持尽量简单清晰的原则,去把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雷军当年把小米成功经验归为「专注极致口碑快」到如今依然是适用的。

企业做大做强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多业务线的扩张,另一个是一个业务潜力和天花板无限提升,而前者更适合掌握了巨大流量、无限的现金流和资本加持的大平台公司能够更以双倍工资挖到高薪的人才并且以人海战术形式才能完成,而绝大多数公司都只能走过一条路。

稻盛和夫说,每一个领域都可以产生出一些大师,此话不假。现在互联网创业很多公司往往就是一个人设或者带货账号除了有博主团队以外,还有带货团队、美工团队、招商团队、谈判团队有的还有公关团队、KOC买手团队等,并不是像想象之中那么简单,所有节点都只有在市场一线时候才能进行处理和反馈,稻盛和夫说要能够听到产品哭泣的声音,要在市场一线才能了解到足够的细节和信息。如果业务不够专注,摊子铺的太多,显然无法做到那么细致,也无法充分吃透各个链路,并且形成资源的积累和变现。

克服职业倦怠,保持热情能量,做「自燃型人才」

互联网实际上作为一个工具和产品已经渗透在我们的生活日常之中,但是很容易缺乏新鲜感,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和精力都已经被各种产品所吸附了,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行业一直需要新产品、新模式以及新风口的原因,这实际上反映出一种互联网行业的确很容易存在的职业倦怠。很多积累了很多经验的朋友在35岁时候却面临大厂裁员的风险,懂得多,干起来胆子和冲劲却不够大,对于企业来说,更倾向于用那些敢于闯无限加班精力旺盛的年轻员工。

其实这里面是有一个最优解的,那就是经验丰富的员工的工作热情要起来。

稻盛和夫将团队员工分为三种:「点火即燃的可燃型人;点火不燃的不燃烧型人;不用点火就熊熊燃烧的自燃型人才」,而只有热情才是点燃事业激情的火把。

对工作提不起兴趣的人,从早忙到晚,总是感觉自己一直被工作追着跑,身心俱疲。实际上,这种疲惫感并不是因为工作太多太忙,而是没有找到工作之中的乐趣,才会让工作越来越复杂,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在这个时候只有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带着兴趣去工作,并且还是强迫自己采取热忱的行动,这样才能渐渐变得快乐起来,深入去发掘自己工作对象,尽可能搜集一切与工作有关的资料和选题,找到有用信息和情报,研究它并且和它生活在一起,这样做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找到快乐,只有在激情支配之下,人才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逐渐摆脱过分看中金钱的困扰,也不会在懒惰之中消耗生命,并且不断力争成为行业第一,尤其是核心团队不能做工具人,而是主动去思考和创造。

在稻盛和夫看来,职业生涯路线分为两种一种是篱笆式排列,一种是螺旋式递进的,后者其实代表着专注和克服职业倦怠的结果,只有不断在一个领域内不断积累,才能形成复利效益。

结语:

稻盛和夫的管理学不像西方那要讲原理,而是讲人的工作和精神状态,这个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与其他管理书显著区别,当然很多人以为这些不过是心灵鸡汤,但是心灵鸡汤很多并无法与复杂的管理机制结合起来,更难有对抗人性之中的欲望和情绪。在我看来,稻盛和夫更像是一个商业的治愈大师和老中医,能够准备把脉一个人或者企业的状态,再开出针对性的良方。

如今互联网行业在数字广告、电商、产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方面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并不是显得那么down;在新能源、新消费、元宇宙以及web3.0生机勃勃,疫情之后各个行业已经回暖,现在是一个信心比黄金更重阶段,而调整好心法、克服消极状态比什么干货都重要

本文系作者 靠谱的阿星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