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认同“互联网颠覆金融”?

谈互联网颠覆金融,不如谈“互联网改变金融”或者“重造金融”可能更适合和贴切。这种改变,其实是底层生态的改变,是所有的行业都会面临的改变,是环境变量,所以,是一种威胁的同时,也是一种机会。

写了那么多的互联网金融的文章,在业内我常常被认为扮演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公敌”的角色。而事实上,我其实一直很看重互联网的重要性。

在人类生活日益被互联网给改变的今天,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背后,其实更多还是反映人类行为逻辑的。从这个角度看,金融不被影响和改变是不可能的。只是我不认同“互联网颠覆金融”这个说法罢了。

谈互联网颠覆金融,不如谈“互联网改变金融”或者“重造金融”可能更适合和贴切。我们回头看几千年的历史,任何一种新技术的产生,都改变了很多业态。

这种改变,其实是底层生态的改变,是所有的行业都会面临的改变,是环境变量,所以,是一种威胁的同时,也是一种机会。就拿IBM为例,已经生存了一百多年,但是期间从没有因为某种技术的改变而使它消失。其实,最终消失的是那些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企业罢了。

 

回溯金融机构变迁,新力量不会取代传统金融中介的两个原因

同样的道理,我们回溯金融机构的历史。自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制度确立之后,其实也面临了很多的技术性变革的危机,但是金融机构利用了技术性的变革不断的自我升级和进化,反而导致比尔盖茨认为的21世纪的银行不但没有成为恐龙,反倒成为更恐怖的存在。通过技术,金融机构也不断的进行机构调整,业务调整,服务调整,我们回头看银行业的历史,很多存在过的部门的确都消失了,但是金融机构却从没有消失,也反映了这个判断。

大家都看到传统金融机构从过去的手工记账,到九十年代的电算化,在到之后的数据后台集中化、网络化,都是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自我革新和升级的表现,互联网的出现,给了传统金融更好的武器和工具来自我优化和升级,以及提高效率,这个反应的是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和趋势。

事实上,我自己对于金融的理解,金融的本质存在于人类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有效进行资源分配是金融的基础,可以说,在实现人类实现按需分配之前,金融就有存在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本身是不会消失的,也不会被颠覆。

 

而从金融中介在期间扮演的角色来看,金融中介的本质是更有效帮助发挥金融资源调配能力的相关机构,跟金融扮演的角色其实是一样的。之所以金融机构可以提升调配资源的效率背后一般是需要具备两个优势,第一个优势是功能性优势,第二个是比较性优势。

简单一些理解,前者即功能性优势,即“只有我能做,而你做不了”。这个既包括能力问题,也可能包括牌照问题,以及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例如有些专业机构,是需要非常资深的专业能力才能进入,别人一般做不了,牌照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我做是合法的,你做是非法的。这些问题导致了这个事情,我可以扮演这样的角色,你来扮演就是非法的。

而后者比较性优势,则是“我能做的,你也能做,大家都一样”。很多人说,既然大家都能做,这类机构就可以被取消了,因为中介意义不大,怎么说呢?举个例子吧。贩票的黄牛——他排队买票的事情,其实你也会去做。快递,也是一样,都是简单生产的工具,但是事实上,你不可能去做这些事情。

这里有两个原因制约:

第一个原因,机会成本不一样。你去连夜排队买票的代价很大,你就少赚很多钱,他无所谓。你们成本不一样的。

第二个原因,因为术业有专攻。虽然都是排队,人家就是排的比你好。熟能生巧之后形成的一些基本优势还是有的。从这个意义讲,大家都认为去了中介成本最低,我反倒不这么看,哪怕在流通环节,也是要做区分的,不是每个事物去了中介成本最低。

即使如同淘宝,目前来看,更多反映的还是一种掌握了互联网技术的中介(淘宝店铺)打败了另外一个不具备互联网技术(线下店铺)的情况,也并非是去中介的概念。另外,从一定意义来讲,淘宝本身也是个大中介。天猫倒是部分具备去中介的特征(很多店铺是直接生产商开店铺,也有很多也并非是生产商)。但是京东整体并不反映,京东的背后是线上中介打败线下中介。

上述论述的核心归为一点,即无论什么原因,撇开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牌照和非牌照的原因,就在能力一致的情况下,中介都是不会被取代的。这个背后其实反映的是比较性优势的不同,从这个角度而言,去中介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都不现实的

 

来点儿经济学原理,解释“去中介化”不可实现

我们学经济学,最基本两大基本假设。第一,理性人假设。大多数人都是理性选择的。第二,资源稀缺性和人类欲望无穷假设。所以,只要是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比较性优势就是不会消失的,那背后中介体系必然是不可被取代的。

金融这个事物的产生背后的逻辑就是社会资源稀缺,这个大前提的存在,我个人认为“去中介化”就是不可实现的。必然需要中介存在。哪怕现在的金融中介消失了,事实上还是会出现一系列别的中介业态,可能叫法发生改变而已。但是本质他还是中介。而且还是金融中介。

从这个角度阐述,谢平教授的去中介论,我个人就不太赞同了,而且,谢平教授所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极低,是促成中介消失的主要因素,我个人也是不赞同的。

信息不对称这个事情反倒可能是金融中介产生的一个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呢?事实上,信息不对称的大幅度降低是社会进行风险定价的前提,只有充分信息之后,风险定价其实才有可能,而风险定价的背后就是风险差异的认知,不同的人对同一信息的看法不同而产生的风险判断不一致。这个其实是市场化定价的基础。

市场上非常普遍的情况是,同样的基本面情况下,有人卖出,有人买入,大家对其的风险预期是不一致的,最终博弈之后形成市场均衡的看法,其实恰恰反倒说明了信息对称之后,也无法解答风险判断的问题,纯信息不对称的解决就可以使得资金自由往来于不同主体是不现实的。

信息不对称只是构建人类风险认知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因素,同样的西湖边的一块土地,由于各自过去专业不同,经历不同,甚至背后的资源不同,最后都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信息不对称是无法抹平这之间的差异的,这种差异的认知的解决需要专业机构的参与。

所以,关于互联网是否可以使得金融去掉中介这个争论,个人感觉没有太多的可以值得争论的地方,但是这个问题扩展开去,我并不是认为互联网不影响金融格局,恰恰相反,我个人到是觉得因为有了互联网的出现,虽然不可能去中介,但是互联网改变了中介的产生方式,也改变了中介的运营方式,互联网的出现,会不断瓦解大中介体系。而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这种改变中介的生产方式对金融格局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简单的去中介这个提法。

 

互联网的变革,根本在于“筛选机制”的变革

互联网的世界改变人类社会最大的其实是一个核心点,就是把原先层级制的社会组织架构给打散了,分化了。原先集中式的组织管理体系,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变成了松散的组织管理体系,类似化整为零的概念。

原先的情况下,化整为零的模式,由于缺乏相互联系的工具,很容易变成散兵游勇被单独击溃,形成不了合力,所以很难生存,但是因为出现了互联网的模式,散兵游勇的态势,可以随时化零为整的同时,又实现了随机组合、特定组合等一系列的组合模式,也就很容易在需要的时候,化零为整,形成合力,不但更加灵活,也更加的去层级制,现在的微信其实很反映这个特征,很大程度的改变了社会架构。

这种架构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呢?我个人理解是这种架构改变了层级制管理模式的同时,彻底的颠覆了过去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的生产方式,我一直在思考“乱世出英雄”这段话,乱世为什么出英雄呢?因为乱世彻底打散了社会层级制架构,使得人才的产生方式不在是过去阶梯制的上升通道和标签化的产生模式。

徐向前28岁就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16岁的肖华是少年共产国际政委。乱世让社会更趋向扁平化,人才产生方式出现了变革,稳定社会制度下,通用的标准模板是,考试,考试,在考试,然后都考过了,给你个博士学位标签,这个时候,你就是人才了。但是你是不是真的是人才?不知道。

互联网就改变了这种模式,互联网改变了过往纯粹依靠面试,简历,专业,毕业院校来简单评价一个人的方式,我称这种方式是事前行为,是对结果的不可预测的,选对了就是对了,错了也就是错了,但是互联网不是这样筛选的,互联网里的人才产生方式一般是结果论的,而且范围更加的扁平化,也更为直线型。

互联网是怎么选的呢?大家看《中国好声音》,里面的专业选手,不是音乐学院的高材生,甚至都没读过书,但是他唱的比那些读过音乐学院的人还好,比那些牛逼哄哄的歌手还好,谁给了这个机会?互联网给的。

在雪球财经、钛媒体、新浪微博里发表专业见解的人,未必是什么大公司的行业分析员,他的身份可能只是某个小公司的前台职员;在爱卡汽车上发表某些汽车知识的专业程度近乎于工程师,但是他可能只是某个修理厂的修理工;更不用说某些军事发烧友,他只是个热爱军事,虽然懂上天入地的军事工具,但是他可能只是个住在某地下室里的北漂。

大量的牛逼人才由于层级制的管理模式下,无法脱颖而出,原因很多,但是互联网给了这些专业人才特定机会。我接触很多大型投行的专业人士还有很多券商基金研究人士,也有很多基金经理,事实上大量的投资人都在为他们出入五星级酒店的费用而买单,而事实上他们并不具备专业能力。他们之所以是专业人士并非是因为他们的专业能力,而仅仅只是因为他们在专业机构里,甚至他们自己都极为讨厌他们所做的每件所谓专业的投资决策,对他们而言,也只是一份工作罢了,互联网的时代里,这样的大部分人构建的中介体系可能会被瓦解。

很多人会说,人才产生方式改变跟中介有啥关系?

我个人感觉逻辑是是这样的,对于很多的机构而言,人才的决定性因素其实是很大的,萨缪尔森一己之力把麻省理工的经济学院推向了世界经济学的一流学院,尤其在金融资产管理能力领域,个人能力极为重要,在人才产生方式改变之后,随之而变的是以人才为核心基础的中介产生方式也会发生改变,大量的依附于这些个人能力之上的小中介日渐崛起,最终可能会成为抗衡过往传统金融模式的一股力量。

其实,现在一些资产管理领域里的业态,已经逐渐反映出这种特征了,例如现在一个又一个微信群,每个群的背后都是一个自发形成的小中介体系,他们定期探讨一个话题,然后共同决策一个行为,他们白天在不同的公司上班,工作之余会自发聚集在一起探讨共同兴趣爱好的东西,这种模式是自发的人人组织业态,可怕的地方在于都是一堆充满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而爱好则更容易让大家激发热情。

第二在于通过这种方式,极大的降低了运营成本,各个不同的阶层的人是因为需要而被聚集在一起,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完美的分工合作来自于爱好的同时还来自于自发的磨合。微信群比较集中的反映了社会分工打破了层级制和组织分工社会自我优化的特征,事实上每个微信群的背后都是个小中介。

许多个人具备魅力和能力的人,这种魅力和能力是通过互联网里不断的展现脱颖而出的,并非是前面说的学历和外在标签所给予的,可以把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进行特定化运营。大量的越来越多的优秀人会形成特定小而美中介体系,或许会改变原先的公司化运行模式,虚拟组织的出现,降低成本的同时,能力外延是得到延伸的。

因为,理论上对某一事物对能力的要求是可以通过需求来实现的,互联网提供了这种可实现的路径。这种化整为零,同时随时可以自由组合,自我优化的方式,其实某个程度上,只有通过互联网才能予以实现。而且会不断的得到强化,需要的只是一个较好的协调机构而已。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这种业态,也是有缺陷的,就是不能无限扩大他的能力外延,所以,只能形成小型组织,因为是建立在某一特定能力的基础之上,就必然会不断的分化,很难集合,更重要的也会出现大量的极端无效组合的情况,因为自发的背后其实也是无序组织的一个体现,靠谱的组织的出现的同时,必然会出现大量不靠谱的组织,但是相对于组织化的公司体系而言,这种不靠谱的代价相对较低。

这对这种“人人组织”,有人认为可以颠覆金融机构。而我个人观点,如同后面阐述的意义,他们的单一组织体系是无法对抗以制度为基础诞生出来的很金融机构的,传统的金融模式,主要是银行为代表,这些机构存活的前提是制度性保障,是特许经营权,很难说是能力为基础,甚至是能力厌恶型机构,所以他可以通过制度不断扩大规模,从而来保证整体的外延可以不断增加,对抗基本上是不现实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由于大量的小中介体系的增加,事实上跟大中介是在一个锅里吃饭的,小中介的不断兴起,会对大中介总是构成打击的,尤其在一个市场上大中介占比达到90%的时候,对大中介的分化和削弱是必然的趋势。

 

金融领域的小中介,将依赖于立足于“生态”基础上的金融模式

那么,在金融领域里面,小中介是以什么形式体现的呢?会如何进行改变呢?

我自己的理解是两个方面的,第一个是我国的未来会出现大量的基础于能力优势或者平台优势为基础的小中介,形成了融资中介生态。互联网的出现会让很多本身具备金融属性的业态具备金融属性,我称之为泛金融化,这个其实是有的,事实上金融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你去洗脚店,冲储值卡,这个行为本身也是一个金融行为,你打麻将,出现了欠债行为也是金融行为,在大量的贸易领域里面,金融现象就更加的频繁,但是由于过去,缺乏技术的可实现性,使得这些业态,无法进行金融操作,但是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第三方支付的出现,使得他们可能可以进行金融业务了。金融定义越来越模糊,边界越来越不清晰,跨界出现了。所以,大量的小金融中介业态出现了。

在上一篇互联网金融现状的文章(见钛媒体文章《让互联网金融降降温》)中,我建议京东其实没必要跟金融机构合作,他完全可以自己来做金融中介,怎么做呢?做P2P呗。京东其实是国美、苏宁模式的线上化,也是拖欠大量供应商款项的,对于京东而言,这个本身就是一个金融行为,通过拖欠供应商款项来实现自我资金沉淀,但是对于供应商而言,变相其实是给予京东融资的模式,但是他们的自身现金流就很紧张,所以迫切需要融资。

一般而言,首先想到的是供应链融资,但是我觉得金融机构效率太低,而且个人感觉对于这部分的客户而言,银行是缺乏风控能力的,对于银行而言是无法有效进行特定区域群体的风险筛选的,他没有京东更强的控制力,即使获得了表面上数据,筛选成本也会很高,但是京东可以,事实京东对于这种客户的融资,跟借给自己的钱,本质是一回事,筛选成本就会很低,因此撇开金融机构的合作,采取P2P的模式,完全可以创造出一个以京东自身为基础的金融模式来,相比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可能风险更小,而且实现了特定生态圈里的金融优化。

曾有公开报道描述称,阿里金融操作一笔贷款业务的成本是6.7元,银行是3000元,貌似是这么说的。这句话对吗?其实也不对,因为这个6.7是有前提的,只有在阿里自身的生态圈里才有6.7块成本,离开了这个生态圈,操作贷款成本可能是6.7万,因为要建更多的机构和人力成本。

从这个角度里看,阿里体系内搭建金融的成本是远低于银行成本的,属于闭环业务内的操作成本分摊的概念。从某个意义上,阿里金融也是一个崭新的金融业态,在体系内他可以较低成本来对抗金融机构,从而他也是在蚕食了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

我相信,未来会有很多这种立足于生态基础上的金融模式。其实早就有先例,比如,有立足于钢铁贸易领域的,因为他有比银行更广泛的钢材贸易消化渠道和钢材贸易监管渠道;有立足于房产的,因为他有比银行更有优势的房产定价和房产消化优势。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切入细分行业,形成独立于银行风控优势的领域的P2P,最终其实是撇开了传统金融机构,实现自我金融化。

而“自我金融化”在各个行业中并不多见的核心原因,主要是因为市场不明朗,这一类机构都不愿意碰灰色地带的原因。

上面说的几种模式是依附于基础性生态优势介入金融领域的,还有另外一种,纯粹依赖于能力介入金融领域的(确切的说,大量存活的小贷公司和担保就是这类模式的典型)。

事实上,由于我国的金融机构可能更多扮演的间接融资的角色,银行在期间里面扮演了很多层面的风险评价的作用,但是这种风险层面的评价,其实在现实中会发现也非常脆弱,甚至可以说,银行离开了制度性的保障,就专业能力而言,大多数银行的员工跟社会融资人员可能相比较而言,并不凸显过大优势。甚至可能不如。

民间金融存在几千年,虽然事件屡有发生,但是总体而言,还是表现出了较为强悍的优势。但是这些民间金融的背后其实更多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一旦是需要能力作为基础,就意味着业务规模无法批量可复制,就没办法业态做的足够大。所以,都只能以较小的业态存在,而且更好玩的是一般操作民间借贷的人士,一般都是依赖直觉和天赋来实现的,当然也有部分是通过过去的经验来实现,当然说运气成分也不为过,这些具备一定特定能力的人,过去的从事金融,主要是民间借贷为主,偶后也不少投身到担保、小贷、信托等领域,但是互联网的出现,可能也给了这些人一些特定的机会,使得他们可以从原先更多是以熟人圈作为基础不断扩展到陌生人圈子。杀熟变成了杀生,本质都一样而已。

两种模式上,我比较看好的是第一种个模式,第二种模式我不是很看好。毕竟,我不太相信在纯信贷领域里面“能力性因素”的重要性,个体金融仍然要靠天吃饭,能对抗终极风险的其实只有制度性优势,依赖能力很难进行风险对抗,在大势面前,单一的个体金融只能选择做和不做,不能决定最终未来。小范围或许可以,但是大面积基本不行。

与基础于能力的模式不同,第一种模式就相对比较简单,在基础性优势领域里面,他并非跟传统金融机构正面对抗,他是依附于实体基础而衍生出的金融模式,相对风险较低,甚至可以说银行会趴下,他也未必会趴下,而且第一种模式很多时候,跟自身契合的很紧密,是否出事跟本身机构是否趴下,已经成为一个事情,从这个角度看,第一种模式的成功性远远大于第二种。

我相信,未来会有不断的各种更具备金融属性的业态会考虑利用互联网的方式来介入到金融领域里来,互联网在这个层面上,一方面是扮演了让机构出来的作用,一方面是扮演了技术的可实现性作用,后者更重要一些。

但是在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领域,我对这种单纯依赖能力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能就更看好了,他们或许具备打败传统金融机构的可能性,这类机构更加凸显和注重个体对市场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这种能力的凸显是很难是可培养和可批量复制的,很难说一个高盛走出来的人,一定就比草根崛起的人有更好的市场认识,更好的风险辨别。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的这种能力扁平化产生模式,就更具备现实意义。我曾经断言,银行主导的私人财富部门未来会不断被互联网化的财富管理模式给抹平,因为在传统金融机构对于能力的认知更多依附于资历,就职条件、职业执照等一系列定性化的判断,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以结果论的,而且能力为基础的管理,一般都带有极大的能力瓶颈,超过一定的规模,管理能力就会失去,从而使得业绩会退化,能力就不能被覆盖,也不能被批量可复制,另外这类模式最重要的是能力会分化,什么意思呢?一旦一个人具备了能力之后,他就会离开这个组织,自我构建一个体系。只有如此,才能让能力和他所认为的回报得到对应起来,所以这个领域最终是必然被不断扁平化的领域。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因为会极大的加剧了能力的分化和在生产,从而会产生大量依附于这些能力基础上的单个小中介,在纯市场竞争格局里面,例如美国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家族财富的财富管理公司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工作室,但是这些小工作室背后的人物都是在业内被证明极为具备财富管理能力的个人。组织体系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个体能力。互联网在这方面是有意义的。

关于互联网改变金融,我的第一个观点就是:未来会出现大量的小型业态金融中介机构,他们会分化和蚕食传统制度性保护的金融中介,但是也只是分化和瓦解以及蚕食为主,对银行、券商、公募基金等,应该都不会击垮他们,只是蚕食。

因为这种业态由于具备极大的负面性,而且的确需要足够大的规模才能对抗整体性风险,也更容易被监管,同时背后也带有社会稳定因素的金融模式,互联网的冲击是有边界的,不可能无限的,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这类金融融资模式在社会整个融资占比比例过高,所以,从短期来看,数据反映上我觉得会经历一个互联网金融较大的冲击期,其实,本质而言,我自己的结论是也不单是互联网金融,任何一个非管制在内的金融业态生长,哪怕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每一步成长,其实都是建立在银行业的相对萎缩的基础上的,由于我国的整体经济必将不是过去高速增长的情况,所以,必然是此消彼长的结果,但是最终一个相对均衡,传统金融业还是会占据总融资部分的较大比例。

而且从中介产生的业态来看,相对低能力门槛领域里可替换性很强,但是在一些强能力或者是高准入门槛领域里,事实上专业性和规模性中介的门槛是不可能消失的,中介的诞生是不容易的,例如在一些大型基础建设领域、军事项目、大型项目等等需要极高金额和能力门槛,发挥作用的还是大型商业机构,这个角度来看,因此社会融资总体构成部分,从规模上来看,必然还是传统金融机构为主。

从竞争态势上来看,我个人感觉虽然这种小而美的金融业态,对银行业的整体蚕食也好,瓦解也好,最终从整个社会而言,是有好处的事情,对传统金融机构也是有好处的,因为补充了传统金融所永远无法惠及的层面,尤其在管制金融的情况下,事实上,也是因为有了管制,才造就了一个相对开阔和暴利的空间,让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挤入,如果管制取消了,整个竞争一致的情况下,相对暴利的趋势本身会被不断的抹平,所以,管制最大的受害者其实是社会,而不是参与者,参与者都是得利者。大量抱怨进入不了银行体系的民营金融其实也是受惠者,对于屁民而言,其实财是最期待管制放开。

所以,结论是最终的市场格局在管制的情况下,大量的金融业态其实是服务了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服务的更好的那部分,而管制取消之后,则是会形成相对具备各自优势的金融业态,而且竞争更为充分,相对均衡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对参与者而言,则更为残酷,这里面更由于金融本质是借人家的钱赚钱,带有极大的杠杆功能,从而造成的负面性也不可小看,会造成社会动荡。过去稳定压倒一切的背后其实是风险不断堆积。

从这个推演过程来看,事实上我国目前P2P的确是具备较大想象空间的,但是说实话,也只是理论上的,因为目前的P2P从运行结果来看,是无法解答一个核心的命题的,线上线下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问题在于就是没有特许经营的一个金融机构如何有效的控制风险,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现行的P2P机构中,无法有效解答。

P2P的问题集中体现为:由于准入门槛过低,导致了整个市场的相对较为泛滥的竞争,而普遍却没有反映出核心的风险控制优势。在这个命题无法有效解答之前,规模越大,就必然都是地雷。从纯理论角度来看,目前仍没有任何生态基础,纯粹依赖所谓的专业风控能力进行P2P运作,还是具备理论上的生存可能的,但是这个生存所需要的能力和运气太多了,大部分人是不具备的。

本文系作者 江南愤青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http://13708598525301.gw.1688.com/ 新出卡片太阳能充电器, 欢迎查看我们网站上的全新产品介绍 有需要,欢迎联系,QQ1263198230

    回复 2013.09.22 · via pc
  • 过来支持一下

    回复 2013.09.21 · via pc

快报

更多

18:58

百济神州:公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将由“BGNE”变更为“ONC”

18:58

ST起步:控股股东拟无偿赠与公司1亿元现金资产

18:55

德马科技:持股5%以上股东拟协议转让5%公司股份

18:51

机构:11月中国游戏厂商吸金18.7亿美元

18:50

宜宾纸业:交易尚待履行工商变更登记等程序,后续实施存在不确定性

18:45

11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1.99万亿元

18:45

中钢协:12月中旬钢材社会库存671万吨,环比减少14万吨

18:43

诚志股份:股东金信卓华计划减持不超过2%股份

18:38

蓝丰生化:控股子公司蓝丰有限拟引入投资者苏化集团增资5000万元

18:37

工行:已完成超百家企业回购增持贷款尽调审批

18:29

印度11月份原油进口同比增长2.6%

18:27

中办、国办:深化交通运输领域国有企业改革,推动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业经营

18:26

中办、国办:持续实施自动驾驶、智能航运等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

18:23

中办、国办:适度超前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18:23

中办、国办: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

18:22

中办、国办:稳步推进交通运输领域自然垄断环节改革

18:2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

18:20

完美世界:出售乘风工作室在研游戏相关资产及员工

18:19

上周无新增IPO申报企业

18:15

三部门:严格治理整顿圈占土地、乱占滥用耕地等问题

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