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阿基米德Biotech(ID:ArchimedesBiotech),作者 | 阿基米德君,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擅长资本运作的药明生物,拆分药明合联上市,引发嘘声一片。
但生物偶联药物市场的超高景气度,刚刚掀开一角。传统CXO从产能过剩进入产能出清阶段,一线CXO从高增长进入稳增长阶段(剔除新冠业务),而XDC CDMO的宏大叙事才启程。
药明合联2020-2023Q1收入分别为9640万元、3.1亿元、9.9亿元和4.9亿元,相当于坐着火箭升空。全球ADC外包服务市场2022年至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28.4%,将扩张至110亿美元(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这是收缩时代的贝塔行业,倘若加上ADC之外的XDC,市场空间将无比辽阔。
如果《2023最热创新药属于ADC》,那么XDC将跻身未来十年最热之列。
CXO两大新兴赛道从此命运殊途,CGT CDMO还将苦等细胞基因疗法解决可及性问题,XDC CDMO将与多肽CDMO一起受益于对应药物市场的急剧膨胀。
01 巨头博弈
全球ADC发现、开发及制造外包率达到约70%,远超整体生物制剂34%的外包率。生物偶联药物的开发制造需要拥有在生物药、小分子药物及生物工艺方面的跨学科能力,而大多数Biotech不具备相关能力。
ADC CDMO是一个巨头博弈的领域,市场集中度高,2022年全球收入排名前五合计占据50%市场份额。
6月,Lonza收购糖基定点偶联先锋Synaffix,巩固ADC CDMO全球龙头的地位。
Synaffix的技术平台已授权给国内多家Biotech,其HydraSpace和GlycoConnect技术是ADC药物生产技术的基石。今后Synaffix将利用Lonza提供的潜力,加快细胞毒性ADC之外的生物偶联药物技术创新。
药明合联位居全球ADC CDMO第二,市场份额约9.8%,国内市场份额约69.5%。2020-2023Q1净利润分别为2630万元、5490万元、1.56亿元、8070万元,处于快速爬坡趋势。截至5月未完成订单为3.73亿美元,有58个正在进行的临床前生物偶联药物项目及44个正在进行的IND后生物偶联药物项目。传统ADC开发周期(从抗体DNA序列至生物偶联药物IND提交)行业平均水平为24至30个月,药明生物可将其缩短一半,并将ADC产品的典型GMP生产周期从约一年半缩短至几个月。
药明合联实施全球双厂生产策略,在新加坡建立生产基地,单克隆抗体中间体产能为最高2000升,用于偶联生产的生物偶联原料药产能为每批最高2000升,液体或冻干药品的药品产能为每年800万瓶,预期2026年前开始营运。
1月JPM大会上,三星生物宣布主要扩张领域将是ADC,正计划在第4工厂建立一个ADC生产车间,并于2024年初开始生产。第4工厂被称为超级工厂,面积相当于29个足球场,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制药工厂。
生物偶联药物具有永续的延展性,潜在市场空间将随技术进步释放。
●降低传统化疗的脱靶毒性,同时提高药效,兼顾安全性和疗效,目前近一半免疫疗法+化疗可被免疫疗法+ADC取代。
●ADC治疗领域将从癌症拓展至心血管、糖尿病、自身免疫、感染、神经退行、罕见病,治疗线也将进入一线治疗并扩展到癌症的早期阶段。
●万物皆可偶联,从ADC到XDC有无尽组合的可能,新型有效载荷、连接子、抗体(或其他种类载体)及偶联方法,将产生广泛的潜在生物偶联药物,为各种治疗场景提供多样化选择。
02 XDC宇宙
XDC正在变成现实。
截至5月底,全球有134款XDC产品(不包括ADC)正进行临床试验,其中56款处于I期、64款处于II期、 14款处于III期。大量处于临床开发的XDC产品专注于新兴靶点,针对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显示出巨大潜力。预计未来5年内将有17款XDC(不包括ADC)获得批准。
超越ADC。药明合联已进行60个非ADC发现项目及10个非ADC的整体项目研发。
XDC中的X(载体):除单克隆抗体(即ADC中的A)外,拟进一步建立处理抗体片段、纳米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多肽及合成聚合物(如纳米粒子)的能力,以改善患病细胞或器官特异性靶向。
XDC中的D(有效载荷):计划评估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其他类型的药物,包括核苷酸、类固醇、鳌合物、生物素、酶或靶向蛋白降解剂(PROTAC)。计划进一步探索标记和报告基团的结合,如标记和成像应用中的荧光团。
XDC中的C(偶联):迭代更新偶联创新技术,以增强XDC的稳定性、同构型以及放大及生产效率。
XDC的探索,首先将化学药物以外的各种有效载荷与抗体偶联,然后进一步将抗体以外的各种载体与各种有效载荷偶联。
除传统的细胞毒素外,目前有超过7种具有新型机制的不同类型有效载荷被纳入ADC设计中。
RDC(放射性同位素偶联抗体)是放射性药物领域的一种新型疗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发射治疗性辐射,对细胞造成损伤,而靶配体选择性地结合靶细胞上的特异性标记物,从而在各种适应症的靶向特异性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商业化表现优异,诺华拥有两款获批的治疗性RDC,Pluvicto于2022年获得批准,并在上市首年实现2,7亿美元的销售额。2023年3月,诺华向Bicycle投资17亿美元,用于合作开发新型RDC候选药物。
PDC(多肽偶联药物)成为继ADC之后的下一代靶向疗法,可增强细胞渗透性,提高疗效及降低脱靶毒性。诺华开发的放射性同位素偶联多肽Lutathera于2018年获得FDA批准,2022年实现4.71亿美元销售额。IgG抗体是使用最广泛的ADC载体,研究人员正积极通过消除Fc片段缩小IgG抗体的大小。双特异性抗体技术也在为ADC打开新的可能性。
03 ADC中国势力
如果说中国已成为ADC领跑者,没有丝毫夸大。
ADC作为工程抗体,正好契合国内企业擅长改良式创新、组合式创新的特点。
ADC对外授权交易数量,2022年至2023年5月,中国共有35笔交易,美国共有25笔交易。2022年以来10家中国创新药企达成14项ADC对海外授权交易,合计220亿美元。
不过,中国创新药企在ADC技术的原创性和代际更迭上尚需努力。
第三代ADC采用定点偶联技术:获得的产物均一性高并且可降低杂质带来的毒性及不稳定性,具有同质DAR(药物抗体偶联比)的ADC可提升药代动力学表现,确保药物在全身的最有效递送及分配;使用全人源化抗体,而不是嵌合抗体,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轻免疫原性问题;采用高效有效载荷,从而进一步提高疗效,DS-8201使用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载荷(DXd)优于微管抑制剂MMAE,在血液中半衰期显著缩短,有助于减少毒副作用产生,具有较高的膜穿透性,释放后可穿透至邻近肿瘤细胞,通过旁观者效应发挥杀伤作用。
还在做二代ADC的,有没有可能止损?
ADC之外的XDC,上市公司少有涉及,主要是一级市场初创Biotech在探索。星联肽(2022年成立)聚焦多肽偶联药物研发,靶向Nectin-4的PDC产品SC-101预计2024年进入I期临床。迦进生物(2022年成立)从事小核酸偶联药物研发,以偶联方式实现小核酸的肝外递送,首个产品将聚焦单基因遗传病。主流源生物(2021年成立)聚焦多肽创新药物研发,拥有多肽偶联药物和双特异性多肽药物研发平台,核心产品是一款靶向CXCR4的多肽偶联药物MB1707,正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开展1期临床试验。晶核生物(2021年成立)专注于核素偶联药物研发,已在肿瘤领域建立多个产品管线。核欣医药(2020年成立)开发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弼领生物(2021年成立)研发新型纳米药物和精准纳米递送技术。
科伦博泰是今年生物科技IPO大热门,碰巧在上市前夕发生第一三共/阿斯利康TROP2 ADC药物DS-1062受挫事件。DS-1062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数据,未给出PFS、OS更明确的说明,并且在试验中有部分患者死亡。
科伦博泰最核心的管线SHK264也是TROP2 ADC,已进入临床III期,海外权益以14亿美元授予默沙东。
SHK264结构设计跟随吉利德Trodelvy。抗体均为为hRS7,Payload(有效载荷)均选择喜树碱衍生物。Trodelvy使用可水解的CL2A型连接子,SKB-264连接子的结构与CL2A高度相似,可能是在CL2A的基础上进行修饰的。
两者的DAR值也非常相近,分别平均为7.6与7.4,好在拉开与DS-1062的差别——SHK264选择的抗体、连接子均不同于DS-1062。
不过,SHK264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II期拓展研究结果显示,主要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为血液学毒性,三级以上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达67%。
Trop-2 ADC能否拿下大适应症NSCLC,还有待验证。
科伦博泰现有核心管线的研发核心薛彤彤、蔡家强、肖亮已在2021年5月出走,创办宜联生物。
希望科伦博泰证明平台的力量,不再重演贝达药业2017年7位高管离职后,自主研发难以为继的遗憾。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