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ESG大会观察:全球思考,在地行动

创新场景
在过去的3天里,包括7位诺奖得主在内的百余学者、企业家汇聚ESG大会,纵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

9月13日至15日,上海外滩,2023ESG全球领导者大会群贤毕集,近170位国际知名学者、企业家、国际机构代表轮番登台,发表了自己对ESG、可持续发展、“双碳”等话题的观点。

该会议已举办三届,是国内规模最大的ESG会议,今年会议主题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其下还设有“缓解气候危机,助力能源转型”“中国企业提升ESG竞争力的创新”等30个核心议题。

钛媒体APP全程参与了此次会议,并以“ESG与能源”这一焦点话题为切入点,对大会中的相关发言、讨论进行了梳理。

ESG语境下的能源转型

ESG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这一概念最早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4年首次提出,经过了急剧变化的世界局势、愈发严峻的环境问题、一轮又一轮的产业更迭,在20世纪10年代后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近年来,ESG作为一种衡量企业在生态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非财务指标上的表现、贡献的评价标准,受到了诸多经济体、证券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投资者的重视。

目前,包括美国纳斯达克、纽交所,我国港交所、上交所、深交所在内的世界各地诸多证券交易所都对上市公司ESG报告的披露有相关要求。根据业内人士预测,未来多数证券监管机构、交易所会着手推动上市公司ESG报告走向强制披露时代。

随着ESG的“破圈”,人们理解、讨论它的方式也早就超越了简单的“评价标准”“绩效工具”层面,在2023ESG全球领导者大会上,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ESG已经被不少学者、专业人士视为讨论、观察当今世界的一种“语境”。

会议共邀请了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分享观点,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ESG概念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意义,也有不少嘉宾提及ESG有利于推动能源转型、净零排放。

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绿色地球基金会理事长拉杰德拉·山地认为,ESG是人类应对紧急情况、生存危机以及不可知的未来的一本指南。而净零排放,则是这部指南中最吸引人的篇章之一,原因就在于,净零的本质是节约能源,而以能源为代表的“资源”一直是人类战争史、灾难史的主题,我们推进能源转型、净零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资源争端等人类危机的必经之路。他也谈到,很多公司投资ESG、投资净零项目都获得了很好的回报,比如,现在的太阳能就变得更便宜了,而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其大规模应用成本逐渐下降、利用效率持续提升,人类终将获得更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克雷默也表示,ESG旨在通过驱动创新来解决气候变化、粮食短缺等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危机,他也提到了太阳能价格在过去十到二十年里大幅下降的现象,认为这是公私部门合作鼓励创新的最佳案例之一。

诺奖得主拉杰德拉·山地发表演讲

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拉杰德拉·山地发表演讲

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引起了众多嘉宾的关注,《连线》杂志创始主编、有“互联网教父”之称的凯文·凯利、全国人大环资委专职委员、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原司长李高等都提及相关案例,并将继续降低新能源成本视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而ESG则是推动新能源降本增效的一大助力。

作为会议的核心议题之一,不少嘉宾也对能源转型、“双碳”经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于能源转型的当务之急,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前主席阿代尔·特纳认为,首先应推动实现大规模的清洁电气化,并督促电力系统自身尽快实现去碳化。

近年来投身绿色能源创投赛道的万科集团、深石集团创始人王石将他所从事的事业与“碳中和经济转型”联系在一起,认为转型是大势所趋,而ESG必须变成商业行为才有可能发挥更大作用。

关于绿色投资的未来趋势,威灵顿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张嘉宾分析称,随着时间推移,全球将投入更多资金用于能源转型,而碳市场也将成为可直接投资的、重要的新兴金融市场,未来,碳价将对公司的经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万科集团、深石集团创始人王石谈碳中和经济转型

万科集团、深石集团创始人王石谈“碳中和经济转型”

我国能源企业的ESG实践

大会上,十余位能源企业家登台发表演讲,并着重介绍了各自公司在ESG领域的实践。

在环境领域,火电、水电、光伏龙头纷纷介绍了自身在绿色转型、绿色经济方面的举措、规划。

作为我国发电行业的领军企业,电力龙头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温枢刚介绍了华能近年来聚焦“双碳”目标,围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制定中长期能源发展框架的相关举措。该公司广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积极构建电、热、冷、水、汽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智慧系统。

水电龙头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雷鸣山同样提到“双碳”目标下的战略布局,该集团聚焦清洁能源主赛道,以水电为基础,构建风光并举、多能互补的发展格局,目前清洁能源总装机超1.21亿千瓦,年均发电量4000亿千瓦时,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3亿吨。

三大光伏龙头通威、隆基、协鑫都到场参会。通威股份副董事长严虎介绍称,在环境方面,通威太阳能电池片全球累计出货量达160GW,相当于每年为全社会提供超过2200亿度清洁电力,避免了1.45亿吨二氧化碳向大气中排放。在今年4月公司发布的2022年度ESG报告中提出了“共建、共治、共享”可持续美好新生活的战略理念,并设定了包括“力争到2030年前实现运营层面碳中和”在内的14个可持续目标。

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介绍了公司在全球减排、可持续发展中的贡献,称截至2022年底,隆基的光伏产品在全球累计可输出绿色电力超过1万1482亿度,相当于为全球避免了约5.36亿吨的碳排放,占到2022年全球能源相关碳排放量的1.46%。

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朱钰峰认为,谈及能源转型、清洁替代,“电”是基础。协鑫将EGS与公司碳中和路线图相结合,从自身传导至各种应用端,形成绿色溢价。不仅在光伏主业上助力减碳进程,还积极参与国家“双碳”管理标准、行业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三家公司也均提到各自对ESG报告披露的重视,并表示未来将继续参与推动ESG的发展。

在社会责任层面,能源央企保持着一贯的使命担当,华能集团、三峡集团等在电力保供、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社会慈善方面均为行业翘楚。近年来,民企也加强了该领域的投入,老牌民企正泰集团是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董事长南存辉介绍,公司近年来积极践行ESG理念,在参与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同时,还坚持共创共享,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正泰开创光伏富民模式,建成超过100万户屋顶光伏电站,为每户家庭年增收1000~3000元,汇集了全国1300多个区县的合作伙伴,提供了16万多的农村就业机会。该公司还在上海、杭州、温州等地投资建设科创孵化园,打造科创园区与投资赋能双轮驱动的科创孵化机制,赋能近千家创意创新公司加速发展。

在公司治理方面,美锦氢能董事长姚锦丽、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等都提及,时代在变化,能源在转型,公司治理体系也会不断创新优化,数智技术将重构客户、员工和生态伙伴等各方的关系,高效的组织体系能够支持员工多劳多得、共同致富、共创共享价值。

能源企业的本业与ESG息息相关,从各公司的介绍中也可看出,能源领域对ESG的关注始终走在前面。而且,披露ESG报告、宣传ESG理念也能够让投资者更多地认识到公司参与能源转型事业的意义和前景,就像温枢刚所说的,始终坚持责任沟通,加强ESG目标管理和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将有利于持续提升企业良好形象。

看待气候、能源问题需全球视野,推动ESG进一步发展需在地行动

无论是能源转型、“双碳”目标等大的战略规划,还是ESG标准制定、各行业脱碳减排量级等实务性问题,都无法局限在一时一地,而是需要全球化的视野、思考和长期主义的考量,就像凯文·凯利说的那样,全球主义、包容主义和长期主义是ESG的三大支柱。

凯文·凯利将全球主义、包容主义和长期主义视为ESG三大支柱

凯文·凯利将全球主义、包容主义和长期主义视为ESG三大支柱

在有关气候与能源的议题中,与会嘉宾们尤其强调全球视野、多方对话、共同合作的重要性。阿代尔·特纳在演讲中提示,从2023年的极端天气来看,人类可能正朝着一个不可持续的未来迈进。警钟已经敲响,当务之急是确保世界各国在其他全球问题上的分歧不会阻碍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也表示,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着很多挑战,但也并非没有希望。ESG的理念应该促进大家重视共同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开展合作,那么到年底的时候,全球经济会恢复增长,并且在2024年呈现更为强劲的势头。他还对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恢复增长速度表示了乐观。

当然,全球视野只是前提,想要用ESG来实现更美好的未来,更重要的是本土化力量的推进、各主体在地的实际行动。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荣休教授本特·霍尔姆斯特伦表示,思考全球危机能够促进人们在本地做更多的事情,他称,“我相信现在就行动,在本地做出改变,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参与ESG,才是正确的道路”。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国际首席顾问魏仲加认为,ESG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在不同市场之间正在变得割裂,企业“漂绿”的投机取巧行为会让这个标准陷入失语境地。他呼吁各国推动在各自国内建立清晰的监管框架,并进一步寻求在国际社会建立统一的ESG框架。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发布了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在ESG领域,中国需要构建和完善核算体系,并采取更加市场化的机制来促进减排,让企业承担减排的成本能更加显性化。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丁辉、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等嘉宾都共同谈到,我国要加快本地化的ESG建设进程,形成中国特色的ESG制度,同时,也要更多地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世界范围内ESG理念、实践的融合、兼容。

在会议上,嘉宾们还谈到了绿色金融、性别议题、人工智能等诸多热门话题,提供了不少独特的思考与洞见,也深化、扩展了ESG的内涵与外延。当然,作为一种还不够完善的工具、正在兴起的理念,ESG的背后还有很多待解的问题、舆论的争议甚至抵制的声音,但无论如何,能够看到世界各地、各领域的“最强大脑”、专业人士聚首分享观点、展开对话,共同讨论事关人类发展的大问题,总会让人对一个更加包容、开放的世界充满期待。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胡珈萌)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

本文系作者 胡珈萌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 给小编加鸡腿🍗
  • 爱了爱了😁
  • 挺有深度的,不错
  • 紧跟时事,赞一个👍🏻👍🏻
  • 真不错,收藏了
  • 写的很不错,关注了
  • 都没有那么简单
  • 这么厉害的吗
  • 学到了学到了
  • 商场如战场,竞争激烈啊
  • 行业发展都是有周期的
  • 企业的发展都不是一番风顺的
  • 说的好有道理😄
  • 内容值得人们反思
  • 数据还是很详细的
  • 内容很精彩,夸一夸
  • 又学到了很多知识
  • 内容很详细👍🏻
  • 小编辛苦了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绿色金融、人工智能等是事关人类发展的大问题,正如作者总结的那样,会让人对一个更加包容、开放的世界充满期待!说的太好了。

    回复 2023.10.11 · via android
  • 写得真好!这的确是一个新的开始!

    回复 2023.09.15 · via iphone
66
2
40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