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 作者 | 喵鱼酱,编辑 | 麦麦,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赶海风潮席卷了短视频网站。
许多赶海博主来到海边,从沙滩、泥滩和石滩等地方捕捉各种奇趣的海洋生物,仿佛探宝寻宝一般。这些视频经由互联网的传播,吸引来了更多关注和好奇的目光。渐渐地,观看他人赶海已经满足不了大多数人的胃口,不少人都将亲身体验赶海作为假期娱乐的选择。
如果你国庆也打算去赶海,不妨先看看这篇文章——毕竟,蜂拥而至的人群和不讲科学的赶海方式,脆弱的海滩其实承受不起。
蜂拥而来的赶海人群
赶海原本是沿海居民“靠海吃海”的生存方式。沿海居民依海而生,海上捕捞、水产养殖,都是大家维持生计的方法。潮汐节律也为这里的人增加了获取食物来源的机会——潮落后,原本被潮水覆盖的海滩生境暴露出来,泥沙里的蛤,石缝里的螺,都是天然的美味。赶海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这些美味,而沿海居民数量有限,少量的赶海活动不会给海滩带来太大的伤害。
互联网的传播,却让赶海成为了一种娱乐方式。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大家不便远行,开始将目光投向邻近的海岸;就连原本对赶海并不关注的本地市民,也开始考虑把赶海视为一种周末的娱乐活动了。于是,数不清的塑料小铲与小桶,随着人类的脚印飞向海滩。随着参与人数激增,赶海活动给海岸带来了越来越大的负担。
赶海的人越来越多,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呢?某日与朋友聊起“毁灭式赶海”的后果,突发奇想改编了《小小花园》的儿歌——这里提到的文昌鱼、海草苗、海鸟,都是赶海活动的真实受害者:
在黄厝的海滩里挖呀挖呀挖,踩软软的沙害文昌鱼没有家;
在唐家湾的海滩里挖呀挖呀挖,采扁扁的海瓜子害海草苗受伤;
在大大的海滩里挖呀挖呀挖,挖小小的花蛤害海鸟饿坏啦……
厦门黄厝海滩的文昌鱼
文昌鱼其实不是鱼,它是处于低等无脊椎动物和高等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生物。数亿年来,它保留着原始状态,是独特的活化石,也是研究脊椎动物演化的关键模式生物。
文昌鱼喜欢生活在温暖海岸的沙子里,通常,它们会把半截身体露在沙子上、半截埋入沙子里,以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为生。我国的青岛和厦门是文昌鱼重要的分布地。由于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极高,而如今海洋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大,文昌鱼的数量日益减少,现已被列为我国的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厦门岛东南部的黄厝海滩是厦门特色景点之一,但黄厝海滩有一部分正位于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内。尽管这里已树立起标识保护区的牌子,然而因临近旅游区,前来游玩的人们要么没有留意到牌子的存在,要么就算留意到了牌子,仍被沙滩上的其他赶海人所误导。广阔的沙滩又难以建立围挡边界,管理起来十分困难。大量的赶海活动踩踏了文昌鱼的生活环境,哪怕前来赶海的人们没有直接将文昌鱼带走,也已经严重干扰了其生存环境的稳定。
珠海唐家湾的海草
珠海唐家湾东临珠江口,是市民和游客娱乐的好去处。近几年赶海风潮却改变了这里的氛围,也让此处绵延数公顷的贝克喜盐草床遭遇生死攸关的危机。
贝克喜盐草是一种海草,不同于海藻,海草是被子植物,具有完整的根、茎、叶结构。过去,人们对海草的关注度并不高;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海草不仅自身能够净化水质,还能为诸多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的场所。美人鱼的原型——儒艮,就以海草为食,它们的数量骤减与沿海海草床的丧失紧密相关。
虽然大多数海草分布于潮水始终覆盖的潮下带,在赶海大军踩踏不到的地方;但少数喜盐草属的物种,却能够生活在潮水退去之后会被暴露出来的潮间带里。也正因如此,生长在唐家湾潮间带的贝克喜盐草遭到的破坏尤为直接——在挖掘海瓜子等滩涂贝类的时候,赶海的人群免不了会遇到这些小小的海草植株。很多人只当它们是毫不起眼的植物,将它们连带挖出后,就扔到了一边。很少有人想到,这种小小的海草,其实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里的易危物种,并且被认为是10种具有灭绝风险的海草之一。
其他“平平无奇”的海滩?
哪怕是没有濒危物种分布的海滩,集结成群的赶海活动也会给海滩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
“我一年来不了海边采几次蛤蜊,能对海滩有多大的影响呢?”
事实是,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海滩受到的破坏将得到成千上万倍的叠加。资源是有限的,海滩生物的挖采量增加,自然会导致资源被破坏;更不用说赶海过程中,海滩环境遭遇的持续不断的践踏。
海滩也不只属于我们人类。它还属于所有在生命周期里离不开海滩的生物,包括海藻、海草,世世代代在海滩上定居的蛤蜊、沙蚕、沙蟹和海参等无脊椎动物,以及迁徙过程中在海滩停下歇脚并补充食物的海鸟。
生态赶海,以观察替代采集
海滩保护区与内陆保护区不同,要做到完全的封闭式管理十分困难,而且随时间变化的潮位很容易改变海滩的面积和位置。要缓和日益增长的赶海需求同有限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得从我们改善自身的认知做起。如果大家都能够做到以下几点,相信未来的休闲赶海活动将越来越有序和可持续。
以观察替代采集
在大部分场合下,我们只是抱着想要了解神奇海洋生物的心态去“赶海”,物质上的收获并不是我们必须实现的目标。许多朋友只是在采集的小桶里放上一些长相奇特的小动物,而不是量足以成为当晚一盘菜的海鲜。
如此,我们不妨把注意力只留在海滩上,而不是把动物带回家里。观察它们在自然生境中的行为其实更有意思(手机也派上了记录的用途),也让我们不至于为动物的后续处理感到头大——毕竟死亡腐烂的螃蟹该扔哪好,也是赶海采集之后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在划定的采集区里采集
在某些沿海区域,当地的渔业部门会划定特定的赶海区提供给游客赶海。尽管此举的出发点是保护一些养殖群体的利益,但这也是一个挺好的借鉴手段:划定没有濒危物种分布的特定区域给大家专门用于赶海,并对重要的区域予以保护。
可是正如前文所说,沿海区域难以做到完全的封闭式管理,因此大众的配合非常重要。只有大家都理解划定特定采集区的用心,并遵守当地的管理规定,采集区的划分才能起到真正的保护作用。
以温和的方式采集
在划定的采集区内,也要以温和的方式进行采集——适量采集,并且注意采集的方式。
有些赶海视频会抽干石滩潮池的水,这是不可取的,一次抽干等于一次破坏,潮池受到的影响巨大,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重建它的生态系统。
撒盐把蛏子逼出来也是一种常用的赶海方法,虽然目前尚未有科学研究证明撒盐法会给海滩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但一旦撒盐挖蛏的行为增多,也会伤害到撒盐处生境里的小生物。
建议大家使用不会对海滩造成大规模破坏的采集工具,并在采集结束后及时带走手边工具和赶海产生的废弃物,不要将它们遗忘在海滩上,以免留下未来的海洋垃圾。
海滩不只属于我们人类。
我们少赶一次海不会失去什么——每一次赶海并不一定会带回一道美味晚餐的原材料,甚至还有可能增加误食有毒海洋生物的风险。然而,我们多赶一次海,就有可能破坏掉一片珍贵的海草床,或者影响一群迁徙海鸟的体力。
每一次赶海带来的影响可能微不足道,但成百上千次赶海累加的影响,就有可能造成难以挽救的破坏。群众的力量不容小觑,这种力量带来的是保护还是伤害,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