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处在信息爆炸时代的缘故,让我们不重视已有市场预警的意义,却愿意相信逻辑性缺失的未来预言。在中国市场,科技企业们也是如此:与之前的保守态度不同,如今正在智能电视、智能手表(可穿戴设备)等方向上努力,新品概念层出不穷。
2013年,各路怀抱热钱的中国企业们,甚至打造出一个分外热闹的“自主潮流”之年——这从他们一窝蜂扎堆于新品类、抑或新市场上可看出究竟。这乍看上去,像是积极的信号:从互联网端演进过来的产品思维先行的模式,似乎让他们有信心像弄潮儿一般。新鲜热闹之余,代表社会需求的现实情况,却与这一窝蜂热情不成正比。这让我总觉得不对劲儿,这股创新潮流背后,似乎更多的是掩饰不住的集体恐慌:大家都开始担心不跟进新品,马上就要被信息潮流无情淹没掉了。
关于智能手表,在各种神预测和动辄几千万台销量的预估数据面前,科技厂商们没有让表疯狂,表反而让他们疯狂了。这种疯狂,与现实情况却呈现出矛盾:一方面,三天两头就有厂商发布各种不同的表哥鞋妹项链姐产品,大横其道;另一方面,放眼全球的移动穿戴市场,迄今仍然没有足够可以验证其市场号召力的参照物。
我曾和友人戏谑说到:目前的智能手表,似乎是钻了苹果谷歌的空档期,大家自娱自乐赚个闹腾。与谷歌眼镜火爆全球,成为短期内极客们关注的热门目标不同,如今智能手表市场反应遇冷,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和产品上“酷不起来”有直接关系。
我们身边活跃着大量板砖思维,只会两面判断的愣头青。他们会责问:这不是舔菊吗,苹果谷歌就一定酷么?事实上,和这样的人沟通会无趣:即使咱们做的东西和苹果谷歌一样,背后探讨的意义,是为什么着急,然后才是为什么不酷的问题。
除去参照物模糊的形态因素,智能手表做不好,和中国科技企业自身的盲目性有关:我国的大小科技企业,基本没有成功运作新品类的经验。而想解决新品类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逻辑判断:新品类的出发点,首先应该是基于空白市场的时间与空间判断。而我想说的移动穿戴设备的先行者们,会终将陷入困顿的预警,也正是因此展开。
时间是指时机上的利用与区分。根据初步观察,新兴的移动穿戴市场的创业者,思维还停留在初级极客的创业阶段:着急利用时间上的短平快,也会懂一些医疗、保健、运动等细分市场的技术领域,但严重缺乏市场培育端的区分能力。这导致大量的极客型产品,没有经过任何市场检验与用户基数保证,就硬生生把设备做了出来,然后才发现其空间上的不足:产品稚嫩、雷同度高、概念或应用牵强、没有用户基础与行业环境等。我个人对这种极客式的创新不看好,基本是玩儿票,不具备成为新品类未来潜力的首要条件。
除去小型的极客式创业之外,已经有大公司的涌入:三星Glaxygear、LG、MOTO、甚至包括国内的盛大果壳、酷派等均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表。他们最主要的特点是,依托于品牌基础与用户基数优势,几乎无一例外的将智能手表应用领域,放在了与其经营主体--智能手机交互端。从新品来的市场营销端来讲,这让他们可以随时脱离时间上的限制,重点关注于市场效应端:一方面是为了经营热点关注度的区分;第二方面是做提前做市场培育工作,有“可能我会火”或者“万一别人火了我也好跟上”的市场空间判断。
这种市场营销端时间、空间上的考量,得出一些不同视角结论,可能对我们理解科技领域的发展和认识有所帮助。我个人劝解极客们对移动穿戴领域的创新要谨慎,因为更加残酷的事实已经显现:即使移动穿戴设备领域将来会火,也必须具备高强度、空间上的市场培育能力与经验。
个人愚见是,除非是科技天才,能发明攻防兼备的旷世极品神器(欢迎相关有志之仕联系我,免费评测),才能足以跳跃出这种必然空间段的困境。否则,要么去华强北,要么就将耐心放在研发与市场营销准备的综合天平上。
作为劝解,可以试想当年同样作为新品类的iPhone,乔布斯从itunes开始培育APP市场,到集成于iPhone上花了多少年时间?未来穿戴领域的创新行为,作为科技产品或消费电子本身,必须紧贴如何切入大众市场的可能性——这也是一个空间问题,听起来可能还要更酷一点才行。
(本文首发于搜狐IT,作者苏一壹,科技品牌评论人。搜狐新闻客户端自媒体、微信公众号“苏一壹”。)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