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氨基观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过去两个月,老国货间的你来我往,让人们看到了商战的另一面,高端的商战往往采用最朴素的方式。
但,何谓商战?企业之间的角力,既是商业竞争也是战争。而战争本身是野蛮的,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创新药世界经年累月上演的商战,让企业之间的角力更加清晰。为了能够体面地活下去,一家药企往往会在另一家药企触碰到自己的核心利益之前,拿出一系列武器,捍卫自己的地位及利益。
除了大家熟悉的价格战、专利战,药企还有另一种常见的商战武器:商业秘密诉讼。
所谓商业秘密,指的是那些不为人知,但却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
对于一家药企来说,药品的生产合成工艺、化合物架构式、客户信息、销售渠道等都可以构成商业秘密。至于这些商业秘密的重要性,与专利的重要性不相上下,也正因此,药企间围绕商业秘密的纷争从未停止。
在最新的创新药商战中,大药企诺华和武田制药成了主角。最近,诺华将武田制药告上了公堂,原因在于诺华怀疑武田制药侵犯了自己的商业机密。
虽然眼下这场诉讼刚刚开启,谁胜谁负没有定论。但诺华发起商业秘密诉讼的动机不难猜测,其希望能够在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守护自己的领先地位,尽可能将竞争对手扼杀在摇篮中。
创新药商战的残酷性,在此刻暴露无遗。
一场由跳槽引发的纠纷
近日,诺华一纸诉状,将其与武田制药之间的商业秘密纠纷案公之于众。
纠纷的源头是一场跳槽。
在向美国马萨诸塞州高等法院提交的诉状中,诺华表示,公司埃及分公司细胞和基因治疗业务前负责人Shams Eldin ,在离职前一个月将10000多份文件发送到个人电子邮箱中。这些文件详细介绍了诺华的技术信息、销售和财务数据、场地计划以及一些与机密、非公开交易相关的敏感、重要文件。
那么,这又与武田制药有何关系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Shams Eldin从诺华跳槽到武田制药,并且他担任的工作岗位与在诺华时候类似。这就引起了诺华的警觉,Shams Eldin会不会把诺华工作时的相关文件透露给武田制药?
要知道,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是诺华近些年来重点布局的核心赛道,也是其优势赛道,全球首个CAR-T疗法就来自于诺华。
而近些年来,全球大药企围绕着细胞和基因治疗的布局日益增多,武田制药同样在此不断加码。
在这样的情况下,诺华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商业机密有被泄露的可能,以至于影响自己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
所以,诺华拿起来法律武器,将武田制药诉至公堂。在诉状中,诺华希望法院能够命令武田制药销毁或更改其拥有的任何文件,同时审查武田制药的文件和业务记录,并且允许自己罢免武田制药的一名公司代表。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诺华想知道Shams Eldin究竟有没有泄露自己的内部机密信息,并维护自己的权益。
当然,诺华提起诉讼也并不意味着武田制药一定侵犯了诺华的商业机密。具体的情况,还需要法院审理后做出判决。不过,从过往的案例来看,围绕着商业秘密的诉讼向来费时费力,所以这场纠纷大概率也要持续多年才能有结果。
即便如此,药企们仍然对提起商业诉讼乐此不疲。
大药企的传统艺能
这是因为,商场如战场。这是企业之间的角力场。而这种角力并不总是公平、合法的,也可能会出现各种形式的欺诈、抄袭、做空等手段。这些手段都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而在创新药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药企要想站稳自己江山自然也要用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
商业秘密诉讼就是常用手段之一,不少大药企都曾通过这种方式维护自家药物的地位。
比如,艾伯维就曾在几个月前,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将竞争对手Revance诉至公堂。
Revance是一家专注于创新美学的Biotech,去年9月,Revance的Daxxify获得了FDA的上市批准,用于去除中度至重度眉间纹。
与艾尔建的肉毒素产品保妥适一样,Daxxify也是一种注射神经调节剂,但Revance的产品拥有更长的半衰期。在临床试验中,注射一次Daxxify后,其效果的维持时间是保妥适的两倍。今年1月,Revance预计将会在一季度末全面商业推出Daxxify。
对于艾尔建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要知道,保妥适是艾伯维收购艾尔健后获得的王牌产品,2022年保妥适在美容领域的销售额高达26亿美元。
在维持时间更久的Daxxify获批上市后,或许会对保妥适的市场造成挤压,对此艾伯维自然无法坐视不管。
2021年10月,艾伯维起诉Daxxify侵犯了艾尔建的肉毒素专利,随后在今年5月,艾伯维对Revance发起诉讼。艾伯维表示,Revance通过招募其核心员工,盗用其商业模式,来为自己的产品销售走出一条捷径。
通过多途径打击,艾伯维意在击退Daxxify,维护保妥适的王者地位。
不止是艾伯维,辉瑞也曾用商业秘密诉讼击退对手。2022年,辉瑞起诉两名前雇员及其公司,指控他们窃取辉瑞正在开发的糖尿病和肥胖症药物相关的商业机密。
在诉状中称,辉瑞表示这两名前雇员窃取了药物的“手册”和关键数据,然后创建了锐格医药,将所谓自己的版本的药物商业化。好在,在案件持续一年后,双方达成了和解。
不过,并非所有被大药企盯上的Biotech都能如此好运。2016年1月,葛兰素史克指控五位华裔科研人员涉嫌为他们创办的一家中国药企窃取其生物药品商业机密、欺诈及洗钱,涉及商业信息价值数十亿美元。最终,华裔科学家薛瑜认罪,锒铛入狱。
看起来,相比于价格战,商业机密纠纷案的结局有可能更残酷。
创新很纯粹但商业不是
在这些层出不穷的商业秘密纠纷背后,实则有着相同的底层逻辑,都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
对于一家药企来说,要想维护自身产品的利益,就要尽早将潜在的威胁者击败。所以,在创新药的战场中,一旦药企发现对自己产生潜在威胁的玩家正在崛起,往往会立即出手,宁可杀错,不可放过。
况且,不论竞争对手是否真正侵犯自己的商业秘密,陷入一场官司,对Biotech来说负面影响无疑会更大。
因为,一场商业秘密的诉讼往往费时费力,有时至需要持续数年时间。对于家大业大的大药企来说,这样一个案件或许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对小药企来说,由于陷入纠纷的药物存在着巨大不确定性,所以药物的销售情况也会受到影响。这或许也是,发起诉讼方想要看到的结果。
很多人想象中的商战,是毕其功于一役,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役中,一举打倒对手,从而赢了一切。但真实的商战并没有这么“简单”,最凶险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而是企业自乱阵脚后发生的小事情,比如战略方向出错,把力量集中于对抗。
这也提醒一众创新药企,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创新药研发技能,同时还要掌握商战技能。
而这两者的思维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在创新药研究阶段,需要的是纯粹的研发精神,不断专注于创新药的一个领域,坚持科学、单纯、高效的药物研发,并不需要过多考虑其他因素。
但是在创新药的商业化阶段,药企不仅要考虑如何让自己的药物卖得更好,更要考虑如何将竞争对手阻拦在市场之外,以及如何应对竞争对手的进击。
正因为这两种思维的不同,我们会看到,一些创新药企在药物研发阶段遇到的问题并非不可解决的,但在商业化方面,或许是因为大多创新药企创始人此前所处的环境相对简单,他们对于商业复杂性的认知不足。而这,有可能会成为药企成长之路上的巨大障碍。
毕竟,商战向来是从市场底层的泥泞中发展出来,而不是出自象牙塔内的无菌室。
回到国内来说,在越来越多药企加入全球化竞争的今天,国内创新药企更是有必要及早完成创新药从研发到商业化的不同逻辑转变。
毕竟,在创新药商业竞争的丛林法则,向来简单粗暴,只有你死我活,胜者为王。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