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娱Talk,作者|张怀民,编辑|朱婷
距离《我本是高山》正式上映还有2天,但关于影片内容的争议舆论还在继续发酵。
影片尚未公映,就陷入了如此大面积的负面话题争议之中,电影频道、影评人、演员、导演、编剧多方卷入,如同滚雪球一般,越“吵”越剧烈。
基于行业观察的角度,无论是片方的公关还是舆情崩塌的糟糕程度,都几乎可以说是本年度电影营销一个现象级的案例了。
从路人喊着“买票支持”到“不如把票钱直接捐给华坪女校!”,再到“他们只是看中了她本人的商业卖点,并不在乎张桂梅校长的精神内核”,“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舆情越演越烈。回到事件本身,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我本是高山》的舆论究竟是怎么一步一步演变成今日这般样态的?
网友早有预言?
《我本是高山》改编自张桂梅校长真实事迹,讲述的是张桂梅校长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余年,推动创建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照亮山区失学女孩们追梦人生的故事。影片由郑大圣、杨瑾执导,袁媛、陈麒凌编剧,海清领衔主演,刘雅瑟、胡歌特别出演。
事实上,根据kk的查询,早在10月初,在豆瓣的讨论里就出现了这样的担忧,还有包括一些后来被认为具有刻意挑起性别对立的一些评论,比如“男导演拍不好女性故事”的担忧等等。
进入物料阶段——还没首映之前,影片海报一经发布,“逆天改命”的文案就已经在豆瓣小组引起过一波讨论,“这不叫逆天改命,这叫践行高山的使命”。豆瓣相关小组内对于影片内容的担忧,再次频频出现。
电影于11月16日开启首映,11月17日至11月19日,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启超前点映。而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显示,影片在16日首映结束后,就有观众在豆瓣反馈了目前舆论风波中最大争议的几个内容点。
彼时,关于影片里张校长的亡夫被设定为是张校长的精神支柱这一改编,已经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反感,“很典再强大的女人也要有个男人做她的港湾”,只不过,当时各方还未正式进场,质疑的焦点多集中在电影本身叙事碎片化,细节分散,还不如采访来得动人等与内容相关的点。
17日,影片正式开启全国点映之后,目前还在热烈讨论的这些内容争议点,陆陆续续出现在了各大社交内容平台,大量观影repo开始发布。
当天有博主看完连夜在其微博更新了长评提出了“不适的几个点”,包括“ 毫无意义且让人手脚蜷缩的感情戏”,“扁平化的工具人配角”、“ 想蹭女性相关的热点话题结果蹭歪了”等,可以说是几乎全踩中了前期网友的担忧,随后,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赞同。
目前该博主的这条观后感转发量超过3.5万,评论超过5000条,点赞高达26.4万。社交媒体各类关注repo继续发酵,话题愈演愈烈。
这个阶段,大家主要有争议的点已经十分清晰:
——首先是对党的信仰改编成了亡夫的精神力量,影响了影片整体的主线立意,有矮化张桂梅信仰的嫌疑;
——其次,酗酒父亲改成酗酒母亲还家暴、好不容易得到机会学习的农村女孩去网吧逛街以及教师情侣故事线存在污名化底层女性以及刻板印象的嫌疑。
但因为影片尚未正式上映,这个阶段,不少网友也还是秉持看看电影再评价的态度。
创作者回应,观众为何更不满了?
《我本是高山》目前还处于点映阶段。就点映的概念来说,这个时期影片开放给影评人、媒体及相关从业人员,普通观众也可以通过购票提前观影,基本上可以看做是一种公测,方便片方针对超前观看群体的反馈进行后续宣发策略上的调整。
但不知何时,点映成了营销表演秀《该停止电影营销加戏套路了》,这其实也导致原本关于电影内容本身产生合理讨论、质疑,容易被大量的营销话题掩盖。这样的局面之下,一旦陷入情绪宣泄的漩涡,就会让原本合理的讨论演变成对峙、吵架甚至是对骂。
不难发现,《我本是高山》此次舆论扩大的关键节点是11月18日开始《我本是高山》编剧的陆续发言。措辞来看,语气较为激烈,引起了本就对影片细节不是很满意的观众的大面积反扑。舆论从这里开始崩盘。目前编剧已经删除过激的言论。
kk接连和几位观众交流,她们大多觉得自己花了钱观看一部院线影片,对内容产生疑惑,有权利提出质疑,却被创作者“教训”,更加不接受争议点属于“艺术创作”的说法。从回应来看,主创团队则认为自己下了功夫,做了调研,还被骂,很委屈。双方迅速形成对立面,真实原型叠加了性别话题buff,观众产生了激烈的逆反心理。
11月19日14:39,“中国电影报道”官微发文称,自9月就有人为这部影片的“口诛笔伐”做着铺垫——挑起性别对立争论、断章取义,其中不少账号来自海外或为蹭女性话题热度的营销号。导演之一杨瑾转发了该条微博并表示:
官媒下场力挺,直接让这场矛盾走向了完全失控,“六公主”也成为“小六子”。连带着当晚疑似发声支持影片的演员吴越也卷入了这场风波。
11月20日晚,导演就“酗酒母亲”相关问题的路演回答得到关注:我们在当地的调研,我们看到的情况,在那样的一个山区,类似的情况很多,甚至有远比我们画面里呈现更不堪的情况。
此话一出,再度升级了观众不满的情绪。
话题甚至从“为何要改掉原型酗酒人物性别”变成了“请片方拿出调研报告和统计数据证明云南当地有很多母亲酗酒”。
11月21日,成都路演现场海清再度表示前期采风在当地确实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情况,“我们选择了母亲的这样一个形象,更重要的是她本身就是一个受害者,其实想表达的不仅是对孩子的救赎,也是对母亲的一种救赎。”
但很显然观众还是无法接受这样的解释,将酗酒父亲形象改成酗酒父母的情节依然不具备说服力。更匪夷所思的是,场外有些评论类稿件论证中国底层女性也酗酒这一观点,用以支撑的数据是:
影片距离正式上映还有2天,但目前这些争议点与舆论风波丝毫没有平息的趋势,主创团队发言一次网上就吵一次,最终这些争议的反扑都会在影片的市场表现上,反馈出来。
到底再争议什么?争议过后呢?
就电影本身来看,首先,这是一部女性主义标签强烈的女性人物传记电影。
电影不等于原型,不等于真实,这一点观众是清楚地知道的。也因此,对于电影的批评不等于否认张桂梅校长的贡献。相反地,观众晒出票根,对影片内容提出质疑,恰恰是对影片抱有期待,希望以张桂梅校长为题的故事,能够真实地书写出底层中国女性的困境以及张桂梅校长所做之事的伟大与艰难奉献。
可以看到,在目前大量的争议话题里,没有人会将张桂梅本人卷入其中。事实上,这一点或许也说明了,在影片初期争议阶段,片方是有机会跟提出质疑的观众好好说一说文艺作品创作与真实人物故事之间可能存在的异同问题。但主创团队没有这么做。
梳理舆论变化的整个过程,真正将话题彻底拉入性别对立,或者说让整个事态走向风暴的关键节点,很明显在于主创团队对于性别话题的过度反应。
而回到影片本身,一个酗酒家暴的底层女性形象,这的确并不符合中国农村结构性困境下女性形象,在整个中国乡土文化的叙事里都极少出现,很大程度上不具备任何说服力。不是没有,而是在一个呈现结构性问题的故事里,使用个例,且是跟现实案例相反性别的个例,这个改动对于影片整体叙事的推动作用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且格格不入。
根据微博博主许超医生在其个人微博贴出的顶级医学期刊发表的关于中国50万男性和女性饮酒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论文数据指出:
这甚至还不是中国乡村男性和女性饮酒的数据。基于此,也就怪不得观众不买账了。
事态发展至今,观众对这部真实故事真实人物改编的影片要求,其实无比简单,面对张桂梅女士这样一个“时代楷模”,让观看者感受到真诚和足够的尊重就行。就像同样是女性人物传记故事饱受好评的《大山的女儿》一样,真实的还原出原型人物的经历,就足够动人了。
而为了弱化神性,突出人性的叙事改编从逻辑上是可理解的。
张桂梅因丈夫逝世几乎放逐自我般来到华坪县,又经历了生病,在华坪县中心中学校长和华坪县委的帮助下感受到温暖和爱,最后全身心投入女高的人生历程,这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也是一个足够将人性呈现出来的过程。
只是,这个过程不该被粗暴单一的符号化为“亡夫对她的精神支撑下她找到了人生使命”。
也有不少电影博主认为突出亡夫对张桂梅老师的精神支持是影视化戏剧性的合理改编逻辑。也对,但没有必要。事实是,在张桂梅老师和华坪女校的故事里,有的是足够动人又完全真实的“戏剧化”细节。
那年,张桂梅老师去了华坪县中心中学执教,刚平静的工作了不到一年,查出了子宫肌瘤。而因胃癌离开的丈夫治病早就花光了积蓄,张桂梅老师甚至做好了最差的心理准备。是华坪县中心中学校长的号召老师、家长捐款,给了她帮助。再后来华坪召开了全县妇女代表大会,县长动员大家为张桂梅捐款。
张桂梅曾在纪录片里说起过这件事:“一个山里的妇女,仅仅只有五块钱,这本来是她留着回家的路费,也全捐给了我,她那天走了几个小时的路才回到家里。”
这不够戏剧吗?不够动人吗?
说的直白一些,一方面,国产影视作品里,从来都不缺担任引领者身份的男性角色,更不缺“疯女人”角色,观众如今的反应其实也是长久积压的文娱作品对于性别角色刻板化的怨气;另一方面,文娱内容创作者,真的傲慢太久了。倘若一个影视项目,只允许一种声音出现的话,那才是真正的行业悲哀。或者,允许争议与批评,也不要试图拿腔拿调地教训观众,所谓的舆情危机会少很多,更别说动不动就上升提及的性别对立。
当然,舆情之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未尝不是一种进步。人们终于不再被动而盲目地接收文娱作品对于底层人士、男女性别刻板形象的随意涂画了。
最后,截至发稿,舆论危机有所减缓,但像《电影情报处》等一些常期预测票房的博主,纷纷下调了对于《我本是高山》的票房预估。或许,这次事件对于影视从业者们而言,从内容到营销到争议到舆论公关,都更加值得复盘和参考。为了下一次做同类型的影片如何做的更好,而不是潦草的一句再也不做这个类型的影片了。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施主,这位海清主演的电影《我本是高山》,虽然是根据张桂梅校长的真实事迹改编的,但在呈现女性形象的过程中似乎有些刻板印象的困境。
其实,这个电影要实事求是。应该还原张老师的感人事迹,而不是刻意男女对立面。强推剧情。让观众不吐不快
你在乱说什么啊?!我不同意你这么说!美大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