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成成若干个垂直的小业务单元,阿里巴巴向后退了一步,不做电商,而做电商的服务商。此举有助于消除电商们的敌意,从而联合所有的电商,助其实现马云的“平台、金融和数据”构想。但在移动和个人化方面,阿里巴巴似乎走错了。
【殷跃/钛媒编辑】虽然阿里巴巴也在做仓储物流,但阿里巴巴的重心显然不在那里。作为整体布局的一部分,仓储物流是必须要做的,是阿里巴巴参谋长曾鸣所说的“公民社区”的一部分。但这并非是阿里巴巴所追求的目标。仓储物流是电商的命根子,但阿里巴巴的未来显然并不是成为一家“电商公司”。
是的,根据阿里巴巴透露出来的种种信息表明,它的野心是成为电商领域的IBM,而非沃尔玛。
最近的一些信息也在持续验证这一点。
12月17日,《财经》杂志发文称,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马云重构阿里巴巴集团:或分拆成30家公司。钛媒体编辑从权威渠道获悉,阿里巴巴要分拆成30家小公司的描述并不准确,但马云要把各个垂直业务分拆运营,成为若干个业务小单元思路却的确已明确,阿里的目标是2013年实现整体上市,具体如何上市方案还在探讨中。如马云所说,明后年,是阿里变革的黄金期。
钛媒体同时获悉,阿里入股新浪微博的合作基本谈定,近期应会有确切消息,此前,市场消息扑朔迷离,但钛媒体每次报道都基本准确(见《阿里入资新浪微博尚未落定 合作考验更值关注》《事实是,阿里、新浪微搏还在谈判,可双方缘何纠结?》)。
还有一则不那么重要的消息,阿里巴巴开始测试全新的店铺社交网站“后院”。
这些战略和入股,都不是在一家电商企业应该做的重点:无论是分拆成若干个小业务单元,还是入股社交媒体。这一切的指向都是,阿里要成为电商系统的底层建筑,而非电商本身。
阿里“造城”
《财经》转述马云的话称,“我们公司不是一个公司,而是一个组织,一个生态系统。”也就是说,阿里未来所有业务都将是互联网上的“商业地产”,为电商提供的后台服务。
京东想成为电商,而阿里巴巴是互联网上的“商业地产商”。换言之,京东在造商圈,而阿里巴巴在“造(电商之)城”。如果用传统领域做比喻的话,京东希望自己成为义乌的“小商品城”,而阿里巴巴则希望成为义乌市。
阿里巴巴起家是从互联网的“黄页”(城市导航)开始,阿里巴巴现在要造一座“智慧城市”。淘宝是市集和大卖场(之一);天猫是品牌专卖店(之一);一淘是城市街道和路牌;支付宝、贷款公司和聚分宝是城市的金融系统;阿里云等数据业务则是城市的全部运营信息和统计数据,没有商家不希望拥有这些数据。
它要成为一个虚拟的经济体,创造电商应有的环境,让电子商务在阿里巴巴乃至于整个电商领域畅通无阻。
不过阿里巴巴缺两个东西:一个是社交娱乐中心,这是城市生活不能缺少的,阿里于是收购了陌陌;再一个是一张“报纸”,可以让信息流动在城市和城市之外(电商领域之外)畅通流动,可以凝聚人气,于是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这些都是打造商圈的京东不会、也没有必要去做的,但若是“造城”,就一定要做的事。
电商平台,而非阿里巴巴的平台
在上周举行的2012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马云说,电商会基本取代传统零售业。
在双十一之后,马云认为自主平台和开放式平台并不矛盾,电商之间也并不是敌人。
结合最近的一系列举措,马云要将刚刚整合出来的“One company”,再拆分成小业务单元,其核心目的就是要拆掉藩篱,打造一个开放的“城”,这就要求,城市的管理者必须都张开怀抱,为“城”里的各种居民提供全部的良好服务,而非为了“城”里的行政首脑服务。如果说,之前很多业务是服务于淘宝和天猫,或者说服务于阿里巴巴和马云的话;那么未来,这些小业务单元,都将打通而服务于全部电商——阿里要打造“服务于所有电商的”平台,而非仅仅“服务于阿里巴巴集团的”平台。
此前,支付宝已经跨出了阿里巴巴的领地,成为电商支付的主要渠道之一;不久前,当当进入天猫,更是阿里系对其余电商发出的“邀请”。阿里在一步步“往后退”,它开始抽身电商业务,打造对内、对外的平台级业务,为电商的进入和加盟腾出空间,同时,在金融、数据和生态系统方面为电商和消费者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支付宝的跨平台可能是其他业务的跨平台的样板。
也就是说,阿里旗下的各个业务单元将不仅服务于淘宝,还可以服务于其他的市集和卖场;不仅服务于天猫,还将服务于其他品牌专卖店。与此同时,阿里也会愿意在仓储、物流和快递等环节交付给其他企业——如果对方做得更好的话。
如果阿里本身都是平台级的业务,是开放式的,而非封闭的。那么每个业务都有可能走出去,打破单纯的阿里藩篱。
钛媒体观察后认为,阿里和京东的区别在于:希望自己成为电商领域的IBM,依靠金融、数据和服务参与电商的整个运营活动;而京东则希望成为电商领域的亚马逊,在地面部队和终端服务方面获得垄断性优势。
阿里的梦想侧重金融和数据:通过金融、数据和平台建造生态系统,从商家、购买环节和用户等形成闭环。阿里将物流、制造和供应链等重资产业务视为生态系统平台;京东商城或亚马逊也同样重视金融和数据,但将物流、制造和供应链等重资产业务看成是电商的实质,更是利润中心。
未来,二者虽然会有利益之争,也会有业务上的竞争,但更多的是互补关系。当然,前提是,阿里能够完成三次蜕变,而京东也能坚持到庞大的供应链体系建成。
移动的、个人的阿里能成功吗?
阿里的野心还不止于此。
成为电商,然后又超越电商,这只是阿里的第一步。它借此成为整合电商的巨头,未来整合更多电商加盟。
如果单纯的成为电商领域的IBM,凭借现在的阿里就可以做到。但马云正在担忧5年以后的阿里巴巴。接下来,它还希望能够成为“移动的、个人的阿里”。
据悉,阿里巴巴接下来就会从B2C(以产定销)转入C2B(以销定产)之战,即把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流水线、标准化、低成本、高存货的运作模式,转而到个性化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快速反应、平台话协作,实现商业价值链的再造。
曾鸣说,这是“看得到的未来”。因为大数据时代使得C2B成为可能。
但是,对于阿里来说,这也是最难啃的骨头。无论是淘宝还是天猫,其存在的模式就是平台式的;“看得见的未来”则是去平台化的。阿里正在打造的是一座城;而“看得见的未来”则是个性化的专卖店。
倘若用户不在城里逛,城市的价值就很难最大化;倘若用户需要逛很久才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商品,那么就既不“移动”,也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
此前,阿里就已经在此折戟沉沙。口碑网、淘江湖,进入市场比谁都早,死得比谁都悄无声息。美丽说、蘑菇街、微博等兴起,则威胁了网购的入口。
相较于“平台、金融、数据”这三部曲而言,“移动的、个人的阿里”正好正在它们的对立面。现在,阿里希望通过陌陌、新浪微博等改善这一点。在钛媒小编看来,这一点绝非易事。
IBM早就放弃了终端,阿里也知道自己并不可能打造去中心化的终端。它希望通过陌陌或微博这样的入口来创造出新的入口,可以在不破坏既得利益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点。
但是,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SNS和电商的联姻可以得到美满的姻缘。社交网络可能会影响电商,电商也可能会通过SNS得到营销,但二者结合以后,生下来的孩子未必会得到两个人的优点,反而可能集合二者的缺点。
曾鸣曾担心“在移动领域,移动跟SNS的结合,孵化出一个足够大的生态系统,我觉得是有可能的,那是我担心的,未来最大的担心。”但目前来看,移动生态系统,更多的可能是垂直业务的胜利。人们需要的是不同的移动应用对应不同的个性化需求。例如,一个大众点评的APP——而不是大杂烩般的微信——更可能成为消费者的用餐指南。
这种担心让阿里花大力气去布局,但最终的结果可能是,SNS没有完成最终使命,反而受电商业务拖累,一蹶不振。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社交网络里充满了各种自己不需要的广告。
钛媒体认为,这个方向判断有误。在移动、个性化方面,阿里应该继续做小做细各个业务单元,推出专业化的、个性化的、可定制的移动应用,锁定专业级的用户,让他们既有入口,又能得到系统级的服务。例如:开发北京母婴快递APP,集合北京最优秀的商家建立一个1小时供应圈;开发绿色餐饮APP,动态的将最优秀的绿色商家按照区域集合起来等等。这个战略可能会伤及现有平台,但这是未来的代价。■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阿里系最大的软肋在于股东之间的分歧:马云,雅虎和孙正义之间的三方博弈,董事会不宁,公司就会内耗很大。 从长远来看,阿里系的问题在于人才竞争力已经开始不断下降了! 05-09年是阿里系人才竞争力很强的一段时间,大量互联网高级人才流向阿里。从09年开始,阿里系的人才流入流出开始逆转,阿里对于高级人才的吸引力已经不行了。 吸引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薪酬方面的原因,也有公司越来越官僚的原因,但从根本上来说,阿里的毛式洗脑价值观在新的90后员工当中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