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谁在扼杀中国的第三代“科学力量”?

钛度号
中国数智经济先锋科研接连受创,很难让人相信这些都是自然偶发事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杜鸣皓频道,作者 | 杜鸣皓

中国的第三代科学力量,似乎被一种早死的玄学“诅咒”着。

2018年12月31日,国防科大陈书明教授因严重车祸离世,年仅57岁,陈书明是军方科学家、微电子专家、中国高尖端武器芯片研发小组领头人;

2022年6月14日,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孙剑,因突发疾病于当天凌晨去世,年仅45岁,孙剑的科研重点是基础人工智能研究;

2023年7月1日,人工智能和指挥控制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冯旸赫因车祸离世,年仅38岁,冯旸赫是多个国家重点项目专家组的专家、多个军内重大工程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

2023年12月15日,著名人工智能科学家、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不幸离世,年仅55岁,汤晓鸥是中国计算机视觉AI领域的领军人物。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下半场——“分布式AI渗透产业全链路,AI轻资产驾驭机械重资产”的科技较量中,人工智能、量子芯片、脑机接口等领域的科学家,作为一股先锋科学力量,以及第三代“科学力量”的核心,对中国赢得全球科技竞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冯旸赫、陈书明、孙剑和汤晓鸥等中国顶尖的芯片、人工智能青年科学家却接连早亡,这些本要奔赴“科技战场”去拼刺刀、打硬仗的第三代科学家,非但没能了遂“战死沙场君莫笑”的青云志,反却谱写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人生悲歌,让中国数智经济先锋科研接连受创,很难让人相信这些都是自然偶发事件。

什么是第三代“科学力量”

三代科学力量的划分,是我正在准备的《数智经济》文稿中的个人观点,其大体可以概括为:

第一代科学力量,是以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等为主体的自然科学力量

第二代科学力量,是以计算机科学家、信息科学家、数据科学家等为主体的信息科学力量

第三代科学力量,是以人工智能科学家、脑机科学家、量子计算科学家、智能操作系统OS科学家,以及未来催生的“生命3.0”等生命科学家等为主体的智能科学力量

纵观全球“科学力量”与历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演变,其大体经历了“三次浪潮”:

第一代科学力量,推动了大工业社会、工业经济的浪潮,以物理学家、化学家、地质学家等为主的科学力量,代表人物是牛顿、法拉第、爱因斯坦。18世纪-19世纪末,着眼于人类“大工业社会”的工业经济、军事兵器、海陆开发等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之需要,快速崛起了第一代以物理学家、化学家、地质学家等为主体的科学力量,他们的科研指向了机械革命、电气革命,直接促进和推动了全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比如,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科学机构,成立于1660年的英国皇家科学院,在基础科学研究或工业及科技前沿研究方面的科学家众多,助力英国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代科学力量,推动了信息社会、数字经济的浪潮,以计算机科学家、信息科学家、(统计)数学家为主,代表人物冯诺依曼、图灵、罗伯特·卡恩、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等。

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末,着眼于人类“信息社会”的信息经济、现代军事、航空航天等需要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之需要,快速崛起了第二代以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数据科学等为主体的科学力量,他们的科研指向信息技术革命,直接促进和推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比如,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PPA,成立于1958年,推动了互联网、半导体、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UNIX、激光器、全球定位系统(GPS)的诞生或发展,让美国引领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代科学力量,正在开启超智能社会、数智经济的浪潮,以量子芯片科学家、人工智能科学家、脑接机口科学家、新能源科学家等为主,代表人物约翰·麦卡锡、伊尔亚·苏茨克维、米格尔·尼科莱利斯等。

自21世纪第二个10年开始,着眼于人类“超智能社会”的智能经济、未来军事、深空深海深地开发等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之需要,正在崛起的第三代以量子芯片科学家、人工智能科学家、脑接机口科学家等为主体的科学力量,他们的科研指向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量子智能和生命3.0,正在开启和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向前发展。比如,美国正在全力推动构建第三代科学力量,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成立了很多个“人工智能研究所”,美军发布“人工智能与下一代分布式指挥控制计划”,其对人工智能领域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发展的重视,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就中国或华裔科学家群体来说,物理学家钱学森、杨振宁是第一代科学力量;计算机专家姚期智、潘云鹤属于第二代科学力量;量子计算机专家潘建伟,人工智能专家吴恩达(华裔)、李飞飞(华裔)属于第三代科学力量。

第三代“科学力量”为什么重要?

第三代“科学力量”的重要性,仅从一个视角就能管窥全豹: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离不开发明和使用新的“工具”,它们是人类生产力跃迁的底层依托。

机械化工具:工业社会发明的工具是物理机械系统,比如汽车、飞机,第一代科学力量中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就能胜任;

信息化工具:信息社会发明的工具是信息控制系统,比如个人计算机、数控车床,第二代科学家中的计算机专家就能胜任;

智能化工具:超智能社会发明的工具是智能控制系统、类生命系统,比如自动驾驶、生成式AI、脑机机器人,第三代科学家中的人工智能专家才能胜任。

冲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下半场,需要大量人工智能科学家、脑机接口科学家、量子计算科学家等,来创造“智能控制系统、类生命系统”工具,以替代大工业时代的“机械物理系统”工具和信息社会的“信息控制系统”工具,进而实现未来数智经济时代的生产力跃迁。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第三代科学力量的全力参与,人类社会不可能有“智能控制系统、类生命系统”工具的诞生,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成为“镜中花,水中月”了,就未来的科技进步而言,第三代科学力量的作用和价值不容小觑,其地位应与第一代、第二代科学力量平齐,甚至要略高,数智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可谓时代逼人强,不能再派科技“老将军”们上战场了。

因此,当人类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下半场,也就是未来10-30年的关键阶段,第一代科学力量更像是“打辅助”的角色,第二代科学力量则是“打助攻”的角色,第三代科学力量才是“打正面战”的角色,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顶尖的青年科学家接连死亡,不禁让人有“天不予人”之慨,不知是哪路神仙要阻止中国赢得第四次工业革命下半场的竞赛?

中国第三代“科学力量”怎么样?

中国当前三代科技力量的总体分布是:

第一代科学力量是相对过剩的,还源源不断有在美国等过剩的科学家回国输入,比如近三年就有包括颜宁、牛谦等在内的4000多位自然科学家选择回国;

第二代科学力量是极其不饱和的,且面临着激烈的人才竞争和个别国家的人才封锁,比如计算机操作系统专家、(硅基)芯片专家,比如坊间被称为“男版孟晚舟”案的中国芯片专家张浩被美国以学术交流之名诱捕,至今未归;

第三代科学力量是严重稀缺的,还面临美国政府的科技封锁和“黑名单”打压,比如人工智能科学家、量子计算专家,汤晓鸥所创的商汤科技、潘建伟创建的国盾量子都在美国实体清单之列。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第三代“科学力量”处在追赶的身位,尚不足以支撑全面领跑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下半场的科技竞赛,因此每一位该领域的人才都弥足珍贵。

仅从人工智能顶尖科学家的人才质量对比来看,中国大致处于第二梯队:

一项2022年的数据显示,在人工智能21个顶尖领域全球首席专家数目中,美国入围13人,中国2人、德国2人、加拿大2人、日本1人、法国1人。

而从人工智能领域专家的人才数量实力对比来看:

清华大学发布的2022年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显示,2000名专家学者,美国占据了一半以上,中国有232人入选;20个AI核心领域,美国领先的有14个,中国只有2个;按机构分布,谷歌脸书微软垄断了前三名,美国遥遥领先,中国只有阿里巴巴进入到第20名。

再从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影响力对比来看:

据2023 年度 AI 领域最具影响力的 100 人名单,全球AI领袖有25位,包括OpenAI的创始人山姆·奥特曼、Deepmind阿尔法狗的创始人戴密斯·哈萨比斯、百度CEO李彦宏、xAI创始人马斯克、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DeepLearning.AI 创始人吴恩达等,美国数量最多,中国有3位。

总体上,从人工智能科学领域的人才质量、人才数量和人才影响力综合来看,中国距离全面领跑还差距甚远,所以,冯旸赫、孙剑和汤晓鸥等人工智能科学家每少一位,都是中国角力第四次工业革命下半场的巨大损失,中国第三代科学力量的培养和保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全球“科学力量”的跃迁升级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家?

人们对“科学”和“科学组织”的认知,正面临一次思维觉醒和跃迁升级。

很多人,对“科学”和“科学家”群体的认知,还停留在纯粹的“自然科学”领域,也就是只有那些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精确的公式推导”和“缜密的实验验证”建立起来的学科,才能称之为科学,其他不能被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的,再科学也是“迷信”“玄学”。

用是否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把“科学”的定义锁死,这种陈旧的科学观是十分危险的,它将阻碍“智能科学”作为全新科学谱系的诞生和发展,阻碍“智能科学家”群体走上推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舞台中央。

人工智能科学家,是研究事物的各种参数之间的“变量关系”的科学学派,是系统科学学派,他们不需要所谓的逻辑分析和公式推理,也不需要什么实验验证,海量数据反映的各参数之间的“变量关系”(而非“科学公式”),以及由总体变量关系建立起来的“算法集合”,就是科学本身。

就和中医学一样,它把人体生命系统分解成“阴、阳、表、里”,“温、量、寒、热”,“肝、心、脾、肺、肾”,“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风、寒、署、湿、燥、火”等几十数百个参数,这就相当于把人体变成了一个“AI大模型”,通过海量医案数据动态研究、训练、辩证和确定各参数之间变量关系的算法集合,就可以用这套系统总结的“算法系统”看病、治病了,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医学是最早的人工智能科学,老中医们都堪称人工智能专家。

智能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是“高敏捷、高容错”如手指弹琴的类生命系统工具,它不需要很精确,但需要有强大的适应性和容错性;现代科学家发明的是“高可控、高精度”如齿轮运行的物理机械系统,必须始终精确地运行,才不至于崩溃。

因此,智能科学和现代科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两种“科学”的定义也不可同日而语,“科学”和“科学家”的定义需要与时俱进,一切研究海量参数之间“变量关系”“算法集合”的学科就应该是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阴阳五行学说”就是科学,“中医学说”就是科学,Chat GPT就是科学,不用问为什么没有“逻辑推理”“公式推导”和“实验验证”,只要它能够很好地解释和指导类生命系统的运行之道,它就是科学。

着眼于第四工业革命下半场的科研需要,人类的“科学组织”必须向上跃迁,把过时的科学组织和科学观念进行重组,以接纳那些非基于逻辑推理的“变量关系”“算法集合”学派为“科学”和“科学家”,因为现有的科学组织体系已经严重不能胜任“智能控制系统、类生命系统”的工具开发了,未来科学需要全新的“变量关系学派”的“科学思维、科学人才、工程能力”,这些都将仰仗于第三代科学力量的智慧赋能。

结语:打造全新的“智能科学谱系”

人类的基础科学已经很多年没有实质性突破了,有没有一种可能:

是人类自己锁死了“科学”呢?

有一个老和尚,守着一座庙。一天,四人一马来此客寓,老和尚对其中的高僧礼敬有加,而对毛猴、馋猪、大胡子三人不甚客气,尤其讨厌那只不知循规蹈矩的泼猴。临别,老和尚有事相求,山中有黑熊精作怪,高僧佛法强大,能否教其改邪归正呢?高僧扭脸称,这只“泼猴”最擅降妖伏怪。老和尚谗脸求助,哪知毛猴哂笑到:“老秃驴,你只知这光头和尚佛法强大,哪只我这只毛头的和尚,更是法力无边呢?”

天地本不全,科学又何必求全呢。科学,应该是实用之学,而非“逻辑推理”之学。人类,不妨换一种思维,用“变量关系”思维,打造全新的智能科学谱系,或许将来突破基础科学的锁死之局,也未可知呢。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科技战”是需要人工智能科学家前赴后继的,谁在扼杀中国的第三代科学力量,这可能是个玄学问题,也可能不是,但要更好地解决它,终归还是一个“科学”问题。

本文系作者 杜鸣皓频道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作者应该好好学下标点符号的使用

    回复 2023.12.24 · via iphone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科股 · 一级市场更多投融资数据

日投融资总额(亿元)

IPO
  • 沪市主板
  • 深市主板
  • 科创板
  • 创业板
  • 北交所
更多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