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热点不断、反腐持续,在底部徘徊中酝酿反弹丨复盘2023

深度
回顾这一年,在强烈的复苏渴盼中,国内健康产业在热门风口和考验冲击的交替中继续前进。

图源自视觉中国

图源自视觉中国

2023年即将画上句号,期待了一年的大健康产业强势反弹没有出现。

一级市场仍在融资寒冬中饱受风霜,前三季度,全球医疗健康产业一级市场融资总额超3300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下降约23%;IPO市场热闹不再,全年仅2家医药企业敲开科创板的大门,而上年多达13家;二级市场虽有“减肥药”等热门概念加持,但未能带领整个行业起飞。

行业大反弹仍在酝酿,以待时机。可以肯定的是,已经低迷长达3年的医疗健康行业,较之高光时刻确在底部逡巡,但较之价值洼地已出现回升信号。

截至12月22日,申万医药生物指数年内跌幅为9.15%,相对沪指的超额收益转正为4.65%。公募权益仓位变化中,比之年初,医药板块在年末已获得了更多的主动边际增仓。
图源自

图源自中泰证券研报

回顾这一年,在强烈的复苏渴盼中,国内健康产业在热门风口和考验冲击的交替中继续前进。GLP-1大势崛起,热度贯穿整年,中药材涨价引发产业链强震,医疗反腐风暴撞开行业暗门,创新药频繁授权出海带来新的希望……而这些行业大事又会为2024年国内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何种影响,值得关注。

医疗反腐迅猛而至:冲击短暂,利好绵长

这是一场由政策主导的“刮骨疗伤”式行业肃清,还在继续。

5月份,国家卫健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2023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健全完善行风治理体系,重点整治医药领域突出腐败问题。

7月21日,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召开了一场会议,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医药反腐整治。一周后,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会议指出,要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处腐败,大力营造风清气朗的医药领域发展环境。

至此,医疗反腐从常态化推进走向了暴风式席卷。

二级市场闻讯而跌,前述会后11个交易日内,506家医疗保健板块公司中有149家公司下跌天数在7天及以上,53家公司跌幅在10%以上。

先是“中纪委曝光一台直线加速器回扣1600万”,后有媒体统计有至少150余名医院院长、书记被查。而上市公司中,人福医药、塞伦生物、卫宁健康、华东医药、新华制药等以不同形式卷入反腐风暴。其中,卫宁健康自7月份董事长周祎被留置(8月回归)就开启股价大跌,后续股价持续低位徘徊,可谓是本轮医疗反腐中“受伤”最重的上市公司。

但就财务数据来说,医疗反腐对于细分板块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多在三季度兑现,举例来说,96家化学制剂公司Q3收入总额同比下滑3.7%,归母净利润总额同比下滑2.1%;但54家生物药公司Q3收入总额同比增长14.6%,归母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40.6%。

一方面,医疗反腐利于化药、中药等板块销售费用率下降、净利润率提升,为真正创新的公司脱颖而出创造了好的行业环境;另一方面,在鼓励创新的大政策推动下,生物药等朝阳领域受反腐波及较小。

年终将至,最严医疗反腐推进半程,各地政策相继出台,力度不减。11月,沃华医药董事长、实际控制人赵丙贤被采取留置措施;12月,华厦眼科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苏庆灿被实施留置。

在此之前,政策端已经明确出台医疗反腐五年规划。9月末,经党中央同意,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工作规划(2023—2027年)》,推动反腐败向基层延伸,聚焦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严肃查处贪污侵占、截留挪用、虚报冒领、吃拿卡要等行为,加大对腐败案件整治力度。

但是,从最严医疗反腐持续进行及再次反腐常态化进程来看,相较于初启时的对资本市场的全面冲击,后续会更偏于“精准肃清”,阵痛过后,之于行业,是长期利好。

中药材涨价潮退,“扰乱”供需影响还待释放

持续了3年的中药材涨价在2023年最为激烈,出现了进货价高于销售价格的倒挂现象。

上半年,当归、党参、甘草等常见中药材出现大幅度的价格上涨,举例来说,最高时当归批发价格同比上年一度涨超200%。

6月份开始,中药材涨价引发广泛关注。据相关行业协会6月发布的报告,在安徽亳州、河北安国、四川成都、广西玉林等几大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与去年同期相比,超200个常规品种价格涨幅超50%,而25个常用大宗药材涨幅更是高于200%,甚至有个别品种涨价4至9倍。

除却季节性、恶劣天气、用工成本等因素,游资联手经销商囤积居奇是中药材价格暴涨主因,这也成为部分信息平台创造利润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中药发展扶持政策密集出台,以及疫情带来的大众养生保健意识增强,游资闻风而动,将中药材当作了“理财产品”。

近两个月,中药材涨价潮刹车,但仍居于高位。

2023年,中药材综合200指数最高点在8月7日,报3599.91点,同比上涨34.54%,之后指数持续回落。数据显示,自年初至11月30日,中药材综合200价格指数涨幅缩小至21.30%,11月份环比下降4.35%,中药材价格回落至6月份之前水平。
图源自

图源自长城证券研报

中药材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要分层来看,一方面,对于头部的中药企业来说,它们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包括原料、研发、生产、流通等成套体系,面对汹涌的价格上涨潮尚有招架之力,但是对于更多的长尾企业来说,成本骤然提升,会让经营端承受重压。

回到中药产业链上,资本为图短利而插手供需关系,影响并非止于当下,价格上涨向种植端释放强需求信号,盲目扩产又会加速价格回落,叠加资本出逃,市场行情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新一波的快速下行周期。

ADC成出海明星,更是创新药企“保命符”

2020年开始,国产新药出海进入爆发期,2023年尤为突出,截至12月24日,国产新药出海75项,总交易金额39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总金额超过5亿美元的海外授权已经多达25项。

这进一步打开了国产创新药商业天花板,也显示出了国产创新药研发的质量被持续认可。

在众多的创新药出海中,最为耀眼的当属ADC(抗体偶联药物)细分赛道,ADC通过连接子,将小分子细胞毒素与单克隆抗体,偶联结合形成药物,抗体找到肿瘤细胞的结合点,毒素负责杀死肿瘤细胞。

仅2023年12月,就有三条ADC管线达成海外授权,其中,百利天恒“牵手”百时美施贵宝,将旗下ADC药物BL-B01D1权益授予后者,交易首付款为8亿美元,潜在交易总额最高可达84亿美元。

百利天恒的此次海外授权刷新了不仅刷新2023年国内创新药的单药首付款纪录,也刷新了年内康方生物创造的最高50亿美元交易总额的纪录。12月12日,百利天恒开盘一字涨停,而百利天恒也是上半年唯一登陆科创板的生物医药新股。
图源自

图源自东吴证券研报

在二级市场流动性匮乏、创新药企难分羹的情况下,ADC管线出海授权弥补了资金缺口。尤其是对于没有商业化产品获批、尚处于研发投入阶段的创新药企来说,ADC管线提前成为“现金牛”。

受益于赛道火热,在IPO整体收紧的2023年,致力于为国内外ADC企业提供合同研究、开发和生产服务的药明联合,从分拆独立、递交招股书到完成港股上市,仅用时4个月时间。

华金证券数据显示,随着适应症及靶点布局不断丰富,全球ADC市场有望继续以30.0%的高复合增速增至2030年的647亿美元。

又因ADC药物兴起时间较晚,工艺复杂,本土药企在这条赛道积累了深厚的经验与基础,新的一年,内卷会加剧,但手握ADC管线的创新药企仍有望继续享受行业发展红利。

“减肥神药”概念来袭,产业链大为受益

今年以来,以GLP-1R类药物为代表的“减肥神药”持续走红,成为医药行业的现象级产品,更是在资本市场激起巨浪。

在海外,减肥药赛道为双寡头格局,美国的礼来过去半年来已登顶全球市值第一位置,是世界上首个市值超5000亿美元的纯药企,拥有双靶点肥胖适应症药物替尔泊肽;丹麦公司诺和诺德以超4000亿美元的市值跃居第三,拥有全球首款治疗肥胖或超重的GLP-1药物利拉鲁肽。

摩根大通预计称,到2030年,在海外“双寡头”的推动下,GLP-1受体激动剂相关药物的年销售额将超过1000亿美元。

而到国内,“减肥药”概念不仅是全年二级市场催涨的主要动力板块。Wind数据统计显示,近3个月来,“减肥药”相关概念股合计收获超过30个涨停板,近50次登上龙虎榜。

同时,热门概念也成了怪相滋生之处,上涨红利面前,百花医药、康惠制药等上市公司不惜违规信披,博瑞医药董事长更是亲自下场,以身试药,最终收到警示函,而曾在13个交易日股价涨超200%的常山医药,实则并无肥胖适应症药物。

在资本市场,“减肥药”概念的实质性带动作用主要在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以及中游的产业链外包服务公司和下游的药企。
图源自

图源自申万宏源研报

最受关注的是终端产品,已获准上市的包括仁会生物申报的贝那鲁肽注射液和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注射液,另外,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研发进展较快。

商业行为上,“减肥药”收购兼并也时有发生,海外巨头之外,中国企业也参与其中,智飞生物在11月宣布收购宸安生物100%股权,后者的减肥药产品(重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位于临床Ⅲ期阶段。

在“减肥药”赛道,闭合的商业链条逐步形成,这会增强市场活跃度,更重要的一点在于,GLP-1类多肽类药物为不断遭受挑战的CXO板块带来了难得的增量。

结语:2024年,继续翘首以盼大反弹

受困于一级市场融资疲软,长期支撑医药健康资本市场信心的CXO板块在这一年未能重振军心。在此背景之下,GLP-1大势崛起、创新药出海屡创佳绩等利好频现,但倏忽而至的热点还未形成长久的支撑力。

可喜的是,不论是ADC管线的变现能力加强或是“减肥药”赛道的研发进阶,传导至产业链,对于CXO板块来说均是新的增量。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截至2022年全球ADC药物发现、开发及制造的外包率高达70%。据PolyPeptide 2021年报,多肽API市场估计占多肽药物市场的5%至8%,其中约65%为外包市场。

国内大型CDMO将会充分受益于GLP-1减重药物带来的业绩增量。举例而言,药明康德2023年中报显示,截至6月底新分子种类相关业务(TIDES)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88%,预计全年收入增长将超70%,在众多业务板块中涨势最佳,而GLP-1类的多肽类药物正是最大的增长来源。只是,这一业务当前占比较小。

随着更多更优多肽创新药物上市、更丰富的适应症领域拓展及放量,多肽CDMO市场有望持续扩容。位于行业大底部,每一个有望带来增量的赛道都是攒聚资本信心的重要支撑点。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丨杨亚茹)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