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T-EDGE文章详情页顶部

陷造假风波一年后,国联股份因财报信披不准遭立案调查,今日一字跌停

国联股份因疑似财务造假而备受争议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昨日晚间,国联股份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

与此同时,公司还收到北京证监局下发的警示函。证监局指出,公司于2023年4月28日、5月16日两次发布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将部分交易调整为按照净额法确认收入,对 2020年年报,2021年年报,2022年前三季度报告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更正,导致多期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准确。其中,公司董事长刘泉、总经理钱晓钧、财务总监田涛负有主要责任。

消息一出,27日开盘国联股份立马一字跌停,股价来到了25.68元,创下年内新低。

钛媒体APP梳理发现,今年年初国联股份披露2022年度报告的同时,发布了一则业绩预增更正公告,大幅调减了当年的营业收入。公司称,由于其无法提供部分交易与相关商品控制权的直接依据,只好将这部分收入归为撮合式业务,从总额法调整为采用净额法确认。

该部分涉及交易金额为336.95亿元,导致最终按照净额法确认的营业收入仅为5.77亿元。更正后,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为402.69亿元,与前期业绩预告显示的全年收入726.5亿元至734亿元存在巨大差异,市场一片哗然。

为此,国联股份年报披露当晚就收到上交所下发的问询函,要求公司补充披露实际收入与预告值差异较大是否系因部分交易由总额法调整为净额法,自查近三年是否存在其他未取得或拥有与相关交易商品控制权直接依据的交易。并说明更正后的财务数据是否仍然存在错用总额法、净额法的情形。

同时,上交所中还提出关于公司线上收入确认模式、利润分配、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及预付款项对手方情况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核心均是关心国联股份是否存在刷单行为、是否与上下游关联方存在利益输送或资金占用。

今年5月16日,国联股份再次发布公告,对2020年至2021年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也进行了更正。与调整2022年营业收入原因相同,公司将其无法提供相关商品控制权依据的交易,调整为采用净额法确认。通过自查及重新核算,公司分别调减2020年和2021年营业收入23.40亿元和97.39亿元。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事实上,国联股份因疑似财务造假而备受争议已不是一天两天。

去年11月,有媒体发布《国联股份的惊天谎言?客商复杂交织背后“隐现”融资性贸易网》相关报道,将国联股份推上了风口浪尖。第二天公司立即收到来自上交所的问询函,此后其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跌停。

随后公司对关于财务造假的指控全盘否认,也多次发布澄清公告,并召开投资者交流会议回应相关质疑。此外,公司去年11月末还打出了增持牌,宣布了实控人及多位高管计划在公告发布之日起的6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拟增持金额为5020万元至1.04亿。然而,市场并不“买账”,投资者的疑虑也未彻底打消,公司的股价持续低迷。

今年前三季度,国联股份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达到372.64亿元、10.05亿元新高,但股价仍是无力回天。自2022年11月25日至2023年12月27日,国联股份已从78.13元跌至25.68元,跌幅达67.13%。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翟碧月)

本文系作者 翟碧月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