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2016年便入驻上海的连锁硬折扣超市“比宜德”,突然发出了“停业通知”。这一消息对于2023年的整个零售业来说,有点黑色幽默的含义。如果总结2023年零售业的关键词,“折扣化”是绕不开。作为按照国外模式不折不扣忠实执行折扣化路线的“比宜德”,它在2023年终倒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折扣化这条道路的复杂性。看上去正确,走起来艰难。
站在2023年年末回头望去,零售业的竞争几乎可以说得上惨烈。
从最初的价格战,到蔓延至全行业的折扣潮,全行业几乎都卷入了一场对“低价”的无限追逐。
这不仅仅是一次对价格体系的再造,更是一场对供应链、品牌、渠道、产品结构的重塑和改造。每一个环节的调整,都涉及原有利益链条的再分配和对盈利模式的冲击。
零售业的起伏变化,本质上是大消费行业趋势变化的晴雨表,在2023年,消费者对于钱包的支出整体上趋于谨慎,这一心态直接影响到了零售业的生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折扣”作为一种经营模式,为什么会成为最大的风口?它又会把中国零售业带向何方?对于复杂多元的中国市场,零售折扣化的未来究竟在何方?
前路漫漫,前途未知,如果想要了解未来的模样,或许我们可以从现在的市场变幻寻找到答案。
轰轰烈烈的仓储会员店之风
2023年的折扣化之路,分出多条支线。第一条线是仓储式会员店。本质上,会员店和折扣店在经营模式上有相通之处,都强调自有商品和优化供应链形成的价格力。
从2019年开始,经历了近20年的蛰伏,以山姆、Costco为代表的老牌仓储会员店迎来了全行业的瞩目。根据调研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仓储会员超市行业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012-2022年中国仓储会员超市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市场规模达335亿元,2023年将达364.1亿元,2024年可达387.8亿元。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传统商超的大幅收缩。据壹览商业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超市行业至少有692家超市闭店,涵盖22个超市品牌。其中,家乐福106家、联华超市131家、中百集团66家、步步高65家等等。今年前三季度,实体零售多个业态中有超2700家门店关闭,其中仅商超业态便关店100多家,涵盖27家企业。
随着市场关注度的持续高涨,山姆的发展也在全面加速。算上12月28日上海嘉定山姆会员商店的开业,山姆会员店在中国的门店数量达到了47家。其中,2023年共开业4家门店,分别是深圳前海旗舰店、上海真如店和福州仓山店。
另据沃尔玛中国官方公众号发布的信息,预计未来每年都会有6-7家山姆新店开业。
不仅如此,持续狂奔的山姆还盯上了中国下沉市场。目前山姆已在东莞寮步、嘉兴经开、绍兴越城、济南历下、温州鹿城和晋江池店等地开始了门店签约拓展。其中,晋江成为自昆山之后山姆会员商店第二个登陆的中国县级市。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选手则是开市客Costco。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连锁TOP100榜单》数据显示,2022年,Costco在中国大陆地区的2家门店共创下了30亿总营收,平均每家门店销售额为15亿元。以此推算,在2023年Costco门店达到7家后,整体营收或有望突破百亿。
在山姆、开市客Costco等前辈辉煌业绩的带动下,包括fudi和家乐福等商超品牌纷纷入局,但相比较转型乏力的传统商超品牌,盒马则是本土商超品牌中变革最为彻底,走得最远的一个。
盒马旗下定位于高端会员生鲜超市的盒马X会员店数量达到了10家,再加上门店数量已超350家的盒马鲜生的加持,截至 2023 年 3 月,盒马的整体付费会员数量达到了300 万。
但是,随着市场风向的不停变幻,盒马这个曾经努力追赶会员店模式的中国学员,以与山姆的针锋相对为开端,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是全面折扣化改革。10月13日,盒马宣布,5000余款盒马鲜生门店的优选商品开始降价。这场折扣化变革将从盒马鲜生的线下门店开始,逐步扩展到线上,最终实现让盒马所有商品更具价格竞争力。
在降价的背后,供应链体系的调整和配合尤为关键。盒马宣布大范围调整过去超市通行的KA模式,重新建立以“贴牌代工/自产”为核心的采购体系。
与此同时,盒马还启动了一系列“移山价”“移山打牛”,针对山姆的榴莲千层、安格斯牛肉等爆款产品,针对性的进行价格竞争。
随后,更有消息显示,盒马或将暂停会员制续费,在众多会员们的愤愤不平中,盒马毫不留情的自我变革,引得业内议论纷纷。
有资深零售从业者对钛媒体APP表示,零售是个需要需要时间,需要“养”口碑的行业,不太可能在短短几年内迅速的猛增起来。同时,供应链也很难进行如此快速的调整。
“价格、品质、品牌和信任,消费者一直都是什么都想要,只是现在可能需求更突出了一些。”在他看来,价格竞争力,根本上取决于流转效率的高低。在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很难做到绝对的价格优势,只有相对的价格优势,价格是没有底线的,真正的核心在于,要找到最适合目标客群的使用场景,做到他们眼中的相对低价,就可以了。
在消费投资人谭志旺看来,虽然零售企业最终拼的是供应链能力,但供应链的打造需要遵循一定规律和节奏。纵观那些在自营品类上表现得十分成功的品牌,从山姆到Costco,再到奥乐齐,都是经过了多年发展以后,才开始进行自有品牌打造的。
“这个事很复杂,没有标准答案,很难讲对错。零售业未来一定会改造供应链,但这件事需要分阶段的去做。”他认为,在目前的市场下,零售企业首先应该从低价和规模化下手,形成高周转率,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活下来。等到形成了规模化的采购之后,再着手进行供应链改造。如果零售企业从一开始就走定制化路线,肯定会十分辛苦,一方面要把厂商的活干了,另一方面还会变成跟包括品牌商、零售商、渠道商等供应链条上各环节所有人的竞争。
而在盒马大刀阔斧转型追逐时代潮流的同时,很多传统商超零售企业仍然在艰难而缓慢的适应着市场的变化。很多企业看到了这一市场变化,但仍然没有动作;少部分有动作的企业,选择找一个管理层牵头,做一两个折扣店试试水。
“想要让原有的组织去做一个截然不同的事情,是做不了的,这不是技能上的问题,而是基因上的问题。”在谭志旺看来,真正能够像盒马这样,由企业一把手亲自下场,进行全面折扣化改革的企业,凤毛麟角。
可即便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零售的折扣化转型也不会一帆风顺。无论是效率、供应链整合重塑、消费习惯的培育,都仍然需要长时间的逐步适应进化。
野蛮生长的折扣店,逐步妥协的品牌商
在仓储会员进行折扣化转型发展的同时,一大批折扣连锁超市也正在各地飞速生长。
这里说的折扣超市分两类,第一类是最初以尾货超市形态出现的临期折扣超市,包括乐尔乐、好特卖、嗨特购、条马、折扣牛、奥特乐、巡物社……这些零售领域的新玩家们。第二类则是零食量贩店。
在临期折扣方面,代表品牌是好特卖。自2022年开放加盟后,据该品牌联合创始人张宁透露,从今年7月起,好特卖预计每个月能持续增长50家加盟店,门店的总覆盖范围能在今年底达到100个城市左右。并且,该品牌在今年1月份实现了盈利。
对于巡物社创始人朱志勇来说,那些被部分头部品牌视为圭臬的自营产品开发策略,就不是他要走的路。作为一个覆盖河南及其周边省份的折扣连锁超市,巡店社主要覆盖下沉市场。在朱志勇看来,下沉市场消费者对渠道自有品牌的认知,仍然有待教育和挖掘,现在还没到最好的节点。
巡物社认为,即便放眼整个零售市场,真正能将自有品牌做起来的,也不过是头部那寥寥几家,并且与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相比,下沉市场的用户对品牌的依赖度更高。他认为,中国零售渠道自营品牌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漫长的市场教育和验证。而在差异化产品的开发上,巡物社选择与众多知名品牌进行联名合作。
风水轮流转,折扣连锁渠道的迅速扩张和兴盛,改变着市场的风向和态度。过去,折扣店需要从渠道供货商手中,寻找临期货源或厂家手中的尾货。而大品牌商们则对渠道有着严格的限价要求,折扣店的价格策略很难满足他们的要求。
而从今年年中开始,已经有大量品牌商主动找上门来,要求与折扣店进行合作。如今,巡物社的门店中,50%以上产品都是耳熟能详的品牌,包括奥利奥、可口可乐、康师傅、百事、农夫统一、娃哈哈等等。面对如今传统渠道销量锐减,价格激烈厮杀的现状,品牌们不仅不再计较指导价和实际售价之间的差异,更在主动进行结构化调整。如今的大型品牌商开始绕过代理商,通过直营的方式直接服务渠道,想方设法的满足折扣店们的各类联名、产品差异化定制等需求。
“两年前大家对控价是极为敏感的,但现在已经没人提了。如今商品回归了其应该有的价格,渠道也重新找回了定价权。”即便个别品牌仍然强硬的坚持控价,朱志勇也并不担心,偌大的中国市场,很难有哪几个消费品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品牌的面膜不让打折,那就换一个品牌,一个品牌的面包断了货,那就换一个相似的替上去。
不过,虽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折扣连锁商超想要实现快速大规模复制,仍然有着不小的难度。
200平米的店型和500平米的店型,究竟哪个更好?SKU控制在800更合理,还是1200效率更高?在中国这个人口结构复杂的市场里,究竟是学习奥乐齐模式,还是唐吉坷德模式?折扣连锁店究竟应该开在商圈还是社区,才能实现最好的盈利?折扣店的价格管控体系究竟与传统商超有何不同?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
可以说,折扣连锁商超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兴业态,一二线市场需要摸索,在下沉市场就更加有待挖掘。
风头无两的零食折扣店
虽然临期折扣店带火了折扣店的概念,但是2023年大出风头的是第二类折扣超市,业内习惯称之为零食量贩店。这里说的零食,不仅仅是传统的休闲零食,其门店SKU覆盖了包装食品、快消饮品等品类。
不同于依然在打磨店型,摸索市场的折扣连锁商超,零食折扣店经过几年蛰伏,成为了低迷的消费市场中,今年最受瞩目的细分市场之一。
自今年以来,在资本的催化下,零食折扣店快速扩张,遍布各地的大街小巷。在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地,已经开始出现多个零食折扣店品牌的高密度竞争状态,从价格到点位的全面厮杀。有机构甚至表示,湖南省内零食量贩店估测在5000家以上,已出现挤压式竞争。
而到了10月,零食很忙与赵一鸣两大头部品牌的合并,宣告了零食折扣店行业开始走入并购整合、效率提升的阶段。
拥有4000家门店的零食很忙,与门店数达到2500多家的赵一鸣零食店,这个全新组建的零食很忙集团以6500家门店数量,位居零食行业头部。
不仅如此,另一家零食折扣头部企业万辰集团也在今年9月启动了一系列合并动作,其将旗下来优品、好想来、吖嘀吖嘀、陆小馋零售品牌合并统一为“好想来品牌零食”,成为了一家拥有3300家门店的大型零食折扣品牌。
此外,爱零食还分别通过控股和收购的方式,将“恐龙和泰迪”、胡卫红零食、零食泡泡收入囊中。
国泰君安在量贩零食专题报告中称,当前,龙头零食很忙和万辰集团门店数均已突破4000家,同时多个头部连锁单月新增门店数达到数百家,依此速度,预计2023年末量贩零食店总数超2万家,2024年或达3万家。而随着行业进入下半场,整合正在加速,淘汰出清也将出现。
零食折扣的全面开花,以至于出现淘汰出清,对非折扣类型的零食品牌形成了不小的压力。11月29日,良品铺子宣布,将推行公司成立17年以来首次最大规模降价:门店在售300余款产品会员价平均降价22%,最高降幅45%。此举也宣告了零食行业全面折扣化改革进程的开启。
不过,对于零食折扣品牌来说,仅有规模还不够,想要实现真正的硬折扣,还需要在供应链上下更多功夫。零食很忙对钛媒体APP表示,在与赵一鸣零食合并后,该集团凭借百亿级的采购体量,有能力对接到全国一线的产品供应商进行合作。同时,该集团仅与全国单品类前三或头部厂商合作,直接对接源头生产商进行采购,减少供应链交易环节,降低产品溢价。
在规模的杠杆下,零食折扣店终于站到了谈判桌上。据介绍,目前,零食很忙的商品均来自于国内上市食品企业或一线生产商工厂直采,并与好想你、盐津铺子、甘源食品、恰恰食品等诸多上市食品企业均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目前该品牌门店的综合毛利率为18%左右,门店产品普遍低于传统商超的20%-30%。
面对市场上越烧越旺的自营产品开发风潮,零食很忙也开始在小部分品类中进行测试,如烘焙蛋糕、牛奶等,并已开始尝试自有品牌、联名品牌的开发和尝试。据悉,零食很忙的SKU一直在进行迭代,目前每月约有5%的产品上新。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零食折扣店更适合下沉市场,但目前零食很忙已经进驻了深圳、广州,并同时覆盖了长沙、南昌、武汉等新一线城市。截至目前已布局了湖南、湖北、江西、广西、广东、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河南等近20个省市。
从一线到下沉,从北到南,在这样广泛的市场覆盖下,零食很忙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面临着多重压力。首先,一线城市的门店租金、人力成本压力都较为突出。其次,由于覆盖着不同区域市场,还需要依据当地消费者口味偏好和市场认可度,适当调整门店产品结构。
早在2021年就开始研究并重仓零食折扣的谭志旺认为,2021年以前,这个市场有着大量空白市场,充满了新机会。从去年开始,零食折扣行业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已经不具备创业的机会了。不过,由于如今已经有一批较为成熟的玩家入场了,从投资角度看来,这个领域还有着很大的增长机会。
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格局已经确定。中国大陆市场是一个疆域极为广阔,消费人口极为庞大的市场。市场越小越容易垄断,市场越大越难以垄断,而快消连锁恰恰是个超级大市场。因此,这个行业不太会出现仅凭一两家公司,就吃下整个市场的情况。
同样,也不是所有人都看好零食量贩。对于这个业态是否会主流化的争论,有不同观点认为,就像当年来势汹汹的社区团购并没有能通杀市场一样,零食量贩目前也已经出现了过度竞争的问题。其要走的路还很漫长,过度捧杀没有意义。
毕竟,包装食品是个供应链极为丰富的赛道,一个渠道很难消化数十万供应商的产品,一个渠道也很难满足所有顾客关于零食口味的需求。在谭志旺看来,“一个品牌只能服务一部分顾客有限的需求,在这个巨大的市场里,不存在真正的碾压性优势。”
由于中国消费者数量庞大且需求分层十分显著,远比日本、欧洲国家等市场复杂多变,无法用一两个业态便满足大部分顾客的大部分需求。因此,对于很多传统商超企业来说,虽然进行彻底的折扣化改革的难度,但是仍旧存在自己的生存空间。特别是,零食折扣店的主攻品类其实还是快消品,而很多区域化的超市还是以生鲜为突破口。这也会导致消费者心智的进一步分化。
“这一波零售业态创新不过刚刚开始,我非常相信中国零售市场仍然在酝酿着一些全新业态,有待市场的验证和发展。”谭志旺始终认为,零售市场的发展趋势是无法轻易下结论的,因为零售业态会随着经济和消费能力的变化而发展,如果消费能力保持不变,那么零售业态的创新就有可能慢下来,如果经济环境大幅变化,也会不断催生全新业态的创新发展。
有人在潮水流向的变幻中沉寂,有人在新机遇中崛起。零售业的潮起潮落之间,既是消费市场持续波动给时代带来的褶皱,更是每一个前行者所必然要面对的考验和锤炼。(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作者|谢璇,编辑|房煜)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即当又立的又一次充分体现:即要品牌差异化,又要促销常态化,最后品牌看起来越来越高级,价格越来越便宜,还没有开始赚钱,就已经开始撇脂(当然顺手被撇掉的可能还有品质和服务),不禁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我们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做品牌呢?不如直接把价格打下来。我觉得还不如直接像网易严选、必要一样,让商品撕掉品牌的伪装,老子就是高性价比,很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