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市值超过千亿元的上市房企还有9家,2023年年末,已经缩减为7家。据乐居财经统计,158家上市房企中仅23家市值增长,2023年近九成房企市值缩水。2024年已至,上市房企的日子,依然难以平稳度过。多位房企大佬依旧为债务重组劳碌奔波,开年万达就持续割肉核心城市的万达广场......
在行业深度调整期内,新的趋势已经形成,“三高”模式早已行不通,没有哪家房企再敢冒失激进。过去的2023年,不少千亿房企满是伤痕地挥别曾经的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年内已有12家房企退市。而留下来的,也多在保交付和保运转之中辗转。2024年,依旧是决定他们命运的关键之年,能否安稳度过值得关注。
2023年各大房企无论是规模、业绩还是拿地,甚至是市值,都出现了惊人的变化。一般而言,市值和公司的综合实力挂钩,基本上来说,市值高的房企,综合开发实力都一般也会较高。而投资人又往往看重资本市场的表现,房企想要在资本市场上表现出色,就必须靠自身真正的实力。
近九成房企市值缩水,千亿市值房企缩至7家
12月29日,乐居财经发布《2023上市房企市值涨幅排行榜》。该榜单对158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年终的市值进行了汇总,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158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市值之和为16958.95亿元,均值约107.34亿元,同比去年的153亿元减少近30%。
据乐居财经统计,2023年158家上市房企中仅23家市值增长,其余135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收跌的企业占比超过85%,市值缩水最多的达93%。2023年市值涨幅最高的企业是张江高科,年初至今涨幅70.19%;其次是新华联,涨幅59%;第三位云南城投,涨幅33.68%。大龙地产、首创钜大、中国国贸全年市值涨幅也在20%以上。市值涨幅较大的房企以国央企为主,或是年初市值基数相对较低,因此涨幅较大。
2023年房地产市场持续低位运行,房企分化加剧,房企实力出现了更替。从格隆汇楼市发布的千亿市值房企榜单可以看到,年初的招商蛇口和太古地产已不在列,而7家千亿市值房企市值均有不同程度的缩水。无论年初还是年末,港股的新鸿基地产依旧是“市值一哥”,超过了李嘉诚的长实集团。截至年末、华润置地位居第二位、中国海外发展超过年初的万科,位居第三位。
由于资本市场的情绪波动以及房地产进入调整的深水期,房地产板块的各个公司市值出现不同程度缩水。多家民营房企市值大幅跳水,就连头部的房企们总市值也全线缩水。据格隆汇楼市统计,在A股+港股两大市场板块中,共391家上市房企(包含在A、港股重复上市公司),市值蒸发最多是万科企业,由于11月万科在资本市场上债券出现较大波动,引发股债大幅波动,不可避免地缩水了983.72亿元,成为2023年的缩水之王。保利发展、龙湖集团、中国海外发展、新鸿基地产总市值均缩水超700亿元。龙湖作为优秀民企的代表,过去一直都相对稳健,但2023年依然不可避免地受到行业和市场的影响,总市值出现腰斩,未能独善其身。就连一向被视作资本市场的风向标,李嘉诚归属的长实集团也无法抵挡住周期的潮水,总市值蒸发了377.35亿元。
2023 掀起“退市潮“,2024多家房企退市“排队中”
在市场下行、资金承压下,房企退市帷幕瞬间拉开,一家接着一家挥手告别。据公开数据,2023年A股有46家企业退市,房地产行业企业9家退市,居于首位。2023年4月,停牌18个月的新力控股集团被联交所摘牌,成为年内首家港股退市房企,登陆港股仅仅3年。2个月后,A股也迎来了首家房企退市——蓝光发展,因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股,被踢出了资本市场。退市的闸门就此被打开,一发不可收拾。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年内已有12家房企退市。包括ST阳光城、ST泰禾、*ST嘉凯、*ST宋都、ST粤泰、ST美置、*ST中天、*ST蓝光8家因“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的上市房企以及新力控股、南海控股、嘉年华国际、三盛控股等4家因“主板公司的证券连续停牌18个月”退市的港股房企。
10年前,房企借助棚改货币化改革吃到了第一口红利,此后,在城镇化过程中又各取所需,掀起了行业的热潮。碧桂园的“345”模式(3个月开盘,4个月资金回正,5个月资金再利用)也被同行纷纷效仿。在“三高”模式的助推下,阳光城、蓝光发展、新力控股等不少房企迅速崛起。当时作为 “三高”模式的受益者,短短几年时间,从百亿到跨进千亿销售规模,但昔日盛宴已过,甩卖资产、引入战略投资,仍未成功化债,终以退市划上句号。
如今,“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的公司*ST泛海将有可能成为2024年第一家“面值退”的上市房企。除此之外,还有多家港股房企正在亮着红色警报,祥生控股、佳源国际集团、大唐集团等不少于9家处于停牌状态。它们大多在2023年3-4月间停牌,将在2024年9月届满18个月期限,如果不能完成复牌指引,最终也只有退市一条路。
整体来看,地产股全年走 “跌”, 7月房地产政策一系列的优化调整让地产股出现了短暂的狂欢,当月申万房地产指数大涨14%,几乎把此前几个月的跌幅填平。但由于地产行业基本面仍未修复,地产股的涨势并未延续。
随着不少房企的黯然退场,行业出清还在持续、优胜劣汰步伐也在加快。为了提振股价,也有不少在退市边缘的房企使出了绝招。有的房企通过增持股份护盘,将股价锁定在红线内,例如金科股份和荣盛控股;也有房企通过回购股份,来刺激股价,例如世茂股份等。但是这只能暂时避免危机,治标不治本。
2024年,房企偿债压力依然严峻。天风证劵报告显示,2024年房地产信用债正常到期(不含回售到期)规模2919亿元,略高于2023年,如果到回售期的债券全部回售,则有4553亿元到期。时间分布上,考虑到期+回售,总体来看明年3-4月为房企偿债高峰。其中,3月份到期规模623亿元,4月份到期规模667亿元。
虽然今年以来融资政策不断宽松,但主要受益者是国央企以及一些优质民营房企。2023年,房地产市场分化加剧,国央企全面霸榜土地市场,缺乏现金流的民营房企整体淡出。部分研究机构认为,在持续的政策支持下,高能级城市的市场将率先复苏,土地储备质量优、投资强度稳定的优质房企将受益于楼市热度的边际改善。
而对于大部分民营房企,金融机构不愿意成为其财务风险的接盘侠。所以真到偿债的时候,民营房企只能靠自己。公司想要长期止跌回升,稳住行业地位,最重要的还是要想办法让房子卖出去、增拓新业务等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赵晨含,编辑|刘洋雪)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土地出让在各城市财政收入当中仍然占绝对主导,这就是所有城市赖以生存的基本
本轮房地产调整可能非常非常的长,同时也会非常非常的深,甚至可能超过日本1990年的房地产泡沫破裂
政策上已经松绑,但实际执行如何还有待检验
惨
从今年的拿地情况就能看出来,2024-2025年的新房销售金额,一定还是继续下滑的
能两三年达成平衡日本就不会有失落的三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