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上演“出海潮”,海外巨头加大投资 | 行业风向标

有人为了生存忍痛割掉“心头肉”,有人急于兑现欢乐离场。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创新药“出海潮”中,研发实力进阶的理想主义与国内创新药资本寒冬的现实主义悲歌同时唱响。

来源于视觉中国

来源于视觉中国

在创新药企IPO融资收紧、支付环境持续紧缩、研发实力进阶等背景下,创新药“出海潮”正在上演。

近日,康华生物(300841.SZ)重组六价诺如病毒疫苗研发管线、安锐生物新型EGFR L858R变构抑制剂、百利天恒(688506.SH)首创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BL-B01D1(EGFR×HER3双抗ADC)项目、宜联生物下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候选产品 YL211等纷纷加入了BD出海大军。

同时,海外制药巨头频频收购中国Biotech企业股权,包括阿斯利康(AZN.US)收购亘喜生物(GRCL.US)全部股权、诺华收购信瑞诺医药等;此外,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等国产创新药也频频获得FDA等获批。

这意味着创新药格局正在重塑,有实力的MNC(跨国药企)正在抄底生物技术公司,将外部投资视作主要创新方式之一。国内视角来看,创新药投融资寒冬下,部分创新药企为了生存不得不把“核心管线”卖出,甚至整体打包出售,急于兑现离场;另一面,也不乏“我国创新药企的研发实力持续进阶、获得全球制药巨头的青睐”等声音。

License-out大军正“狂飙”,“借船”出海风靡

资本寒冬下,License-out(海外授权)交易被视作创新药企最好的兑现方式之一。

1月9日,康华生物发布公告表示,公司与HilleVax签署《独家许可协议》,公司授权HilleVax在除中国地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对重组六价诺如病毒疫苗及其衍生物进行开发、生产与商业化,协议首付款1500万美元,并在实现特定的开发和销售里程碑时有望获得2.555亿美元的里程碑款项,康华生物还有权在除中国(含港澳台)以外地区的净销售额上获得个位数百分比的销售提成。

1月2日,苏州宜联生物宣布已与罗氏达成全球合作和许可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发靶向间质表皮转化因子(c-MET)的下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候选产品YL211,用于治疗实体瘤。根据协议条款,罗氏将向宜联生物支付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5000万美元,另外还有近10亿美元的开发、注册和商业化潜在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基于全球年度销售净额的梯度特许权使用费。

同日,安锐生物也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独家选择权和全球许可协议,开发并商业化一款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L858R突变的新型变构抑制剂,作为治疗晚期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潜在新疗法。

根据协议条款,阿斯利康将获得一款EGFRL858R变构抑制剂的独家许可,用于全球开发和商业化;安锐生物将获得高达4000万美元的预付款和近期付款,此外基于合作项目取得的研发里程碑和商业化里程碑,安锐生物有权获得超过5亿美元额外付款以及全球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ADC药物的热潮也在持续。12月12日,百利天恒(688506.SH)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SystImmune 与百时美施贵宝-简称BMS(BMY.US)就BL-B01D1(EGFR×HER3双抗ADC)项目达成独家许可与合作协议。BMS将向SystImmune支付8亿美元(约57.42亿元人民币)的首付款,和最高可达5亿美元的近期或有付款;达成开发、注册和销售里程碑后,SystImmune将获得最高可达71亿美元的额外付款;潜在总交易额最高可达84亿美元。本次交易创造了国产ADC药物出海授权的新纪录,也是首款出海的双抗ADC新药。

此外,CAR-T疗法领域的授权出海也备受关注,去年11月份,传奇生物与诺华达成License-out交易,总交易额高达11.1亿美元。

一组数据看得更加直观。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共发生了近70笔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较2022年全年的44笔增长了32%。交易金额方面,已披露的2023年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超过465亿美元,较2022年的275.50亿美元增长69%。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本土药企License-out(海外授权)的数量首次超过Lincense-in(授权引进)。

虽License-out交易量被视作我国创新药研发实力进阶的佐证之一,但在“借船”出海的大军中,部分药企已然将核心管线卖出,不得不从头开始。这也映射出我国创新药融资寒冬下,部分创新药企无奈“卖子”输血的窘境。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以来,海外制药巨头收购中国创新药企案例也频频发生。12月26日,阿斯利康宣布12亿美元收购中国Biotech企业亘喜生物。这是史上首个中国生物技术公司被跨国药企完整收购的案例。消息公布后,当日美股收盘,亘喜生物暴涨超60%。1月5日,诺华宣布收购信瑞诺医药,进一步加强在肾病领域的布局;收购完成后,信瑞诺将整体并入诺华中国。

“借船”出海道阻且长,部分药企遭遇“退货”

在这场浩浩荡荡的License-out出海大军中,不乏个别药企License-out项目遭到制药巨头“退货”。

1月10日晚间,君实生物(688180.SH)收到Coherus BioSciences, Inc.关于终止重组人源化抗TIGIT单克隆抗体(项目代号:JS006)许可合作的通知函,六个月后终止生效,Coherus不再享有JS006的许可权利,公司重新获得开发、生产和商业化JS006的全部全球权利。

君实生物方面表示,此次终止不会影响公司前期已从Coherus处收到的3500万美元执行费及Coherus承担的研发费用等。资料显示,2022年1月,基于君实生物与Coherus于2021年2月签署的《独占许可与商业化协议》,Coherus启动行使重组人源化抗TIGIT单克隆抗体的选择权的程序,Coherus向君实生物一次性支付3500万美元执行费。

去年7月份,加科思发布公告,基于资产组合与战略决策原因,艾伯维退回加科思的自研创新药SHP2 抑制剂的全球权益。同年9月,天境生物发布公告表示,艾伯维终止了与其共同开发来佐利单抗(CD47)的协议,公司重获该药物的海外开发和商业化权益,该终止协议于11月20日生效。

此外,还有百济神州(688235.SH)PD-1单抗与诺华“分手”、科伦博泰(06990.HK)与合作方默沙东分道扬镳等。据钛媒体APP不完全统计,近三年遭到“退货”创新药License-out项目超过10例。

对于遭遇“退货”的原因,太平洋证券分析师在研究报告中分析认为,一方面是海外制药巨头因安全性、研发管线调整等,另一方面,也有闯关FDA失败等因素影响。

尽管如此,药企们对于“借船出海”仍然坚定。贝达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就曾表示:“如果只靠我们自身,不仅资金不够,经验也不足,所以,走出去是非常坚定的事情。”

FDA密集批准国产创新药上市,“造船”出海势头强劲

相较于“借船出海”,“造船出海”更能显示一家创新药企的资金实力与研发实力。近年来,在国内支付环境缩紧等背景下,创新药“造船出海”势头颇为强劲。

去年11月13日,亿帆医药(002019.SZ)控股子公司亿一生物的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商品名:亿立舒)获的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适应症为:成年非髓性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容易引起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骨髓抑制性抗癌药物治疗时,降低以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表现的感染发生率。

去年12月底,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成功被纳入NCCN(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同时,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正在欧洲申报上市。

2023年9月,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获得欧盟上市批准,成功打响国产PD-1“出海”第一枪后,四季度又有君实生物的PD-1特瑞普利单抗获FDA 批准上市,成为在美上市的第二款国产抗体药;之后,和黄医药(0013.HK)的抗肿瘤小分子药呋喹替尼也获得FDA批准上市。

可以看出,2023年下半年以来,国产创新药“造船出海”正在加速。而在此之前,中国创新药中只有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商品名:百悦泽)和传奇生物的CAR-T疗法西达基奥仑赛(商品名Carvykti)等极少数药物获得FDA的批准。

“一开始,我们造不了大的船,经不起大的风浪,这时我们就要借船出海。慢慢地,达到一定条件之后,我们也有力量了,那就自己造一个大船出海。这是一个大的趋势。”丁列明表达了自己就创新药“借船出海”与“造船出海”的观点。

有人为了生存忍痛割掉“心头肉”,有人急于兑现离场。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创新药“出海潮”中,研发实力进阶的理想主义与国内创新药资本寒冬的现实主义悲歌同时唱响。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 | 张海霞)

本文系作者 张海霞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