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供应链银行残酷物语

钛度号
药都农商行撤回IPO,供应链与银行的共生关系,逃不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魔咒。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阿尔法工场

01 上市梦断

年初一纸上交所的公告,为药都农商行的IPO画上了休止符。

1月10日,药都农商行及其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药都农商行工作人员称,撤回IPO申请主要原因系该行发展战略调整。

药都农商行上市之路,可谓一波三折。

早在2014年,药都农商行就启动了主板上市计划,2018年向证监会递交IPO申报材料。但第二年,其审计机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该行IPO申请状态一度显示为“中止审查”。

2023年全面注册制落地,药都农商行成功转向注册制审核。招股书于2023年3月4日获受理后,药都农商行曾被寄予成为安徽省内首家A股上市银行的厚望。此前安徽仅有一家徽商银行(3698.HK)在港股上市。

至此,十年上市梦断。

02 息差“冠军”

药都农商行,几乎是全国唯一一个将城市特色命名的银行。

安徽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皖豫鲁苏四省交接处。被称为“药都”,概因这里是东汉“神医”华佗故里,孕育了1800多年中医药种植、加工和贸易历史。

在中国《药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四种,可见其在中药领域的“祖师爷”地位。

明清时期,亳州跻身全国四大药都之一。到了清末,亳州药商云集,药栈林立,药号巨头密布,经销中药材已达两千多种。

近年来,亳州更成了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形成了包括从中药材种植到加工、生产、研发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药都农商行,主要面向亳州地区中医药产业链上的企业,是典型的“供应链银行”。其服务的客户中,绝大多数与“药”相关。

药都农商行以占全市15%的信贷资金,服务着全市85%的药农、药商和药企。2022年报显示,该银行的贷款客户100%在亳州市,真正做到了“扎根本土”。

药都农商行在当地的影响力非常突出。截至2022年6月末,不考虑全国性五家大型银行在亳州区域的市场份额,在亳州本地中小银行中,药都农商行存款余额占比为22.70%,排名第二;贷款余额市场占比为 26.11%,排名第一。

“中医药供应链金融”之外,由于本地中药材批发零售商户较多,药都农商行也将个人经营贷作为主力产品之一。该类贷款利率相对较高,多数在6%-8%,从而造就了它“逆天”的净息差——2022年上半年高达3.56%,令上市银行中息差“冠军”的常熟银行(601128.SH)也望尘莫及。

净息差相当于一家银行的“毛利率”。它越高,说明银行的贷款定价能力越强。

凭借多年在中医药产业链上下游摸爬滚打的丰富经验,药都农商行开发了多款贷款产品,直击客户痛点。再加上流程简便、服务周到,客户自然愿意接受相对较高的利率。

正因为此,过往几年,药都农商行业绩一路靓丽。

03 大暑之后必有大寒

但到了2023年,形势急转直下。

年初开始,亳州的多类药材价格迅速上升。

相关数据显示,在安徽亳州、河北安国、四川成都和广西玉林等几大全国排名靠前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中,超过200个常规中药材品种年涨幅高于50%,25个常用大宗药材年涨幅超200%,个别品种甚至在半年内涨价3至4倍。

不少业界人士指出,这是由于游资炒作药材导致。“资产荒”、权益市场收益不佳,使得许多投机者的资金无处安放、“到处流窜作案”。于是中药材成为它们狙击的对象之一。

药材原料价格飙升,直接导致药企进货成本水涨船高,亳州中游药企不敢再轻易囤药材。

多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出现销售价格与成本“倒挂”,除了保证“集采”药品供应,宁愿不备货,也不赔钱生产和销售。有的中成药加工企业,甚至停产了部分产品。

这一波药材价格猛涨的恶果,也波及到省外。

龙头中药企山西振东制药(300158.SZ)回复投资者“去年连翘价格大涨,贵公司连翘业务居然是亏损”时表示,中药材买货成本随着价格上涨而增加,公司中标后有一定的备货期,有些品种价格波动大,公司备货不足,且连翘等产品无战略储备,未能抓住市场机遇。

药材炒作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受到监管关注。

2023年6月份,江苏、广东等省份的医药行业协会相继发布了《关于中药材价格异常增长的情况报告》,并上报中国中药协会。

大暑之后必有大寒。

普涨、暴涨后的2023年底,药材市场陷入了低迷和恐慌的状态,货源“走动困难”。

低迷到什么程度?

亳州市发改委甚至发现,2023年末和2024年初,流感侵袭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期,都未能令相关品种行情产生明显波动。再加上时逢年末,多数用药企业忙于资金回笼、盘点库存,订单量减少,从而市场需求量下降,行情表现疲软。

亳州药企业绩下滑、生产扩张意愿不足、银行贷款需求减弱,这令药都农商行的高息差竞争力,遭遇滑铁卢。2023年前三季度,药都农商行净息差下滑至2.67%,趋向业内中游水准。此外营收、净利润都是负增长。

04 “荣损魔咒”

供应链与银行这种共生关系,逃不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魔咒。

“一荣俱荣”的时候,银行企业两相欢,除了贷款,银行还能做上下游企业的其他生意,包括交易结算、存款、代发工资等等,都是业务增量,银行也不吃亏。

虽然受限于产业体量,这些供应链银行资产规模不大,但借由产业的东风扩张迅猛、业绩优良,从而被推动进入了资本市场视线。

药都农商行在亳州当地的影响力以及高息差优势,就是在产业繁荣期取得的成果——这是药都农商行的高光时刻。

反之,“一损俱损”是指,如果依赖的产业出现产能过剩被淘汰,那么供应链银行的增长动能将很快消失,对业绩造成很大冲击。

行情起伏,波及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绑定”产业链的银行,甚至连原本的优势也保不住。药材市场炒作后一地鸡毛,打乱了当地药企正常经营节奏,药都农商行的上市进程也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当地大“链主”企业不免强势介入银行的董事会、监事会,对银行的经营决策有能力干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自主权。

甚至有种说法:供应链银行是大“链主”企业的“提款机”,缺钱了就问它借,或者减持银行股权进行变现。而当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时,其贷款收不回来、股权被质押拍卖……似乎受伤的总是银行。

背靠当地产业的供应链银行,命运如小船逐浪浮沉。

但也有个中翘楚,打破了“宿命的魔咒”。

比如进入港股IPO进程的宜宾市商业银行(简称“宜宾商行”)。

宜宾商行是一家带有“白酒基因”的城商行。得益于宜宾白酒特色产业,以及大股东五粮液(000858.SZ)的当地加持,宜宾商行将自身定位于“服务白酒产业链的特色银行”,甚至专门设立了“五粮液支行”和“酒圣路支行”两个的专营支行,并开发出白酒产业公司贷、酒企高管信用贷等多种特色产品。

在繁荣发展期,宜宾商行在2020年至2022年的营业收入由13.74亿增至18.67亿,幅度高达36%;净利润由2020年的3.153亿增至4.33亿,增速达到37%。

同样,到了2023年,白酒行业去库存周期性明显,“价格倒挂”现象普遍。酒厂对经销商有回款的业绩要求,经销商为了完成任务及回收资金,就只能低价向批发渠道放货,库存积压,导致价格下降。如果持续下去,难免对宜宾商行的业绩带来负面影响。

或许早有预期,宜宾商行着手借力发展新的增长动能。在宜宾市近年引进包括宁德时代(300750.SZ)、吉利汽车(0175.HK)在内的多家新能源工厂的基础上,宜宾商行开发了“绿采贷”,主要面向动力电池产业和晶硅光伏产业的企业。

新能源和白酒关联度低,能够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当然,传统产业及新兴产业交替的背后,也与宜宾地方政府洞悉产业需求更迭、积极捕获发展风口的远见密不可分。

但其他供应链银行可能就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产业链单一、产业走下坡路的那些地区。再加上其他国有行、股份行进驻,对当地小银行的发展造成一定竞争压力。

在服务当地特色产业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多元化工具分散风险、降低对少数大客户依赖度,以消解逆周期带来的冲击性、提高竞争力,将是供应链银行需要面对的首要课题。

本文系作者 阿尔法工场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