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深渡Cross
春节将至,手机行业所期待的复苏“曙光”似乎终于到来。
历经一年的高期待,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在去年年尾重回正增长的轨道。据Canalys数据显示,2023年Q4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长8%,达到3.2亿部,结束了连续七个季度的下滑。国内手机市场整体出货7390万台,同比下跌1%,跌幅进一步收窄,但并未完全走出泥潭。
回顾整个2023年,国内手机行业在折叠屏、价格、影像、内存、续航、系统、大模型等细分赛道上反复上演着贴身肉搏,为了每季度一百万左右的出货增长和3%的市占率“卷出天际”,其中影像便是重中之重。
而在如此高强度“快跑”之下,整体成绩其实也有不错的提升。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去年9月份,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3327.7万部,同比增长59.0%;10月份,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916.2万部,同比增长19.7%;11月份,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3121.1万部,同比增长34.3%
不过如果从结果倒推,这一年的时间里,手机厂商们的真实市占率变化却并不大。即使是一度被称作搅动手机行业的鲶鱼,于去年年中重出江湖的华为,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未实际改变国内的现有格局,始终处于“其他”分类。
2024年一开年,手机厂商们内卷的势头愈演愈烈,OPPO甚至把旗舰主力Find X7系列的发布会都提前到了1月8号。而今年的内卷新趋势是,在折叠屏和影像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大模型”这个维度。毕竟,就连荣耀的CEO赵明都在1月11日的Magic 6发布会上表示,他想卷影像都找不到可以合作的镜头厂家。
大模型已经风风火火了一整年,但大模型上手机还是个新鲜概念,各大品牌虽有发布但大多还是在抢位阶段,用户真正使用的频次也不高,尚有充分的内卷余地。再者说,还有操作系统这个人人惦记的金矿,等着厂商们挖掘呢。
性价比卷至“天花板”
2007年1月9日,新款iPhone出世,这一天,也被世人认为是智能手机时代的历史性节点。
经过16年的发展,智能手机的相关配置已经来到了每家厂商能做到的最好程度。不论是潜望式长焦、屏幕高刷新率、1TB的超大内存,还是散热、续航、有线/无线的快充,性能上严重的趋同化,让消费者几乎看不到太大差别。
在华为手机“后退”的两年时间里,国内始终没有厂商能承接这部分高端市场,却被苹果占据了大半江山,于是这段时间里,国内厂商只能喊些“稳住中端,冲击高端”的口号撑住气势。
据IDC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价位处于600美元以上的智能机市场,华为以44.1%的份额位居榜首,苹果只有44%的占比略逊一筹;可一年后的2021年第四季度,苹果这部分的市场份额高达70%以上。
既然国产品牌冲高失利,按照手机市场发展规律,下调旗舰级价格、稳住中端基本盘则成为了厂商们的首选手段。
例如小米14,其12GB+256GB的标准版和Pro版较小米13而言直降300元和800元,仅半个月便销量过百万。甚至,荣耀Magic5标准版和Pro版首发价格本身就降了400元和200元,而在1月11日在荣耀发布会上,Magic6该版本的首发价格再降100元。
其余厂商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该版本均有100-500不等的降价幅度。故而,极高的性价比和连续的低价诱惑下,自然会有部分消费者尝试更换新款手机。
当然,该现象并非意味着高端市场彻底失利,只是能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的厂商并不多。就折叠屏而言,其实在智能手机集体进入下行周期时,只有折叠手机处于正增长形态。
据IDC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分别为102 万台、126万台、196万台,同比增速分别为52.8%、173%、90.4%。
不过,以上只是分析人士认为手机市场即将回暖的部分特征,而后将更多因素归结为2023年下半年消费者们对国产手机的认可度升高。
去年下半年,因为华为mate60的爆火,加之iPhone 15发布后销量的一路下滑,两相对比下,华为手机的发展,被认为是中国品牌媲美海外品牌,激发了民族自信。
但《深渡》认为,手机市场会出现触底反弹现象,或许有个原因是新一轮换机潮又来了。
不论当下手机性能有多优异,换机周期有多长,周期总是有期限的。而且,若是要论手机市场进入下行通道的节点,无疑是受到疫情冲击的2020年至2021年,也就是智能手机最后的销售大年。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手机的换机周期在2019年-2020年期间在24~25个月,而在2022年以后则达到了30个月以上,最近数据分析,最长换机时间已然来到39个月。
也就意味着,时间的推移下,直至2023年底2024年初,疫情期间的消费者们潜力被释放,购机潮也就如约而至。
不过,随着智能手机硬件技术瓶颈凸显,以及4G换机潮的结束,也就意味着智能手机将在性能上开启堆料竞争,正如上文所言,在“内卷”之下,市场留存下来的手机厂商们所研发的产品质量均维持在优异水平,同时导致智能手机的换机周期进一步拉长。
另外,在后疫情时代,年轻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消费欲望也渐渐浓郁起来,多数不受换机周期影响。据艾瑞咨询11月份发布的报告称,相比普通用户,Z世代年轻人群展现出追求新潮、拒绝延迟满足的消费特征,换机频率显著更高,甚至,即时零售用户中Z世代年轻人群有近七成会选择在1年内换购手机。
厂商卷向“新智能”
“万物互联”的时代,其发展的契机或将诞生于手机本身。
要知道,2023年,手机行业火热的话题不止芯片、折叠屏、内存,“汽车”所造成的影响力比网友们想象中的更为深远。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智能驾驶赛道优先级再度拔高。IDC咨询在《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十大洞察》中指出,智能手机和新能源车将加速融合,形成完善的生态互联。
一方面,新能源车和智能手机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多车企会发布自有品牌的智能手机来丰富自身终端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手机厂商除了直接造车以外,更多会利用自身软件开发和多终端互通互联的优势,不断加强与车企在无人驾驶、车机系统、智能座舱等方面的合作,智能手机将更多成为合作车企的车钥匙和中控平台。
并且,在2023年的时间里,华为智选车扩容、小米发布澎湃OS、魅族启动DreamCar共创计划,“华小魅”等手机厂商均入局汽车,另一边,蔚来、吉利等汽车厂商也早已进军手机市场。甚至,2023年12月28日的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雷军便着重介绍了小米汽车中与小米手机相连接,融入了澎湃OS以及小米生态的智能座舱。
这些迹象,也意味着在万物互联的背景下,汽车与手机之间正在形成更加迫切且不可或缺的生态链条。
互联网行业中,陷入存量时代的赛道想要寻找新的出路,最有效的办法便是跳出当前框架,从更高维度去看发展趋势。显然,当“万物互联”后,手机不再局限于本身的几寸屏幕,而是充当着一整套生态系统的枢纽:从手机出发,链接平板、汽车、手表、家居等等智能产品,将科技与消费者的生活进行融合,增加用户粘性。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人均拥有5台智能设备,超过50%的用户存在跨设备跨应用的需求。据测算,到2032年,人均设备数量将达到12台。
有意思的是,这里面似乎也给“百无聊赖”的手机厂商们找了一条新的“内卷”赛道:“自研OS+AI”的“新智能”赛道。
众所周知,目前的手机系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苹果手机特用的iOS系统,一类是国产手机基于安卓开发的底层操作系统。
据《深网》解释,安卓手机系统整体使用linux系统做内核,linux被大量应用于服务器中,每一个进程在启动时都能申请到算力资源,是一种公平调度模式,这在服务器应用中是合理的,但系统若是处于手机应用的场景时,前台应用的优先级本应高于后台应用,可是在计算资源固定的前提下,前台应用的算力总是被后台应用抢占,导致安卓系统有着“越用越慢”的缺陷。
于是,既为了解决该缺陷,也为了与华为一样,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态,借着“大模型”的东风,国产手机厂商们不约而同地开始加码自研OS赛道:7月,华为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面向行业的盘古大模型3.0,并宣布新一代智能操作系统HarmonyOS 4已接入了盘古大模型;10月,小米发布澎湃OS,并正式宣布将 AI 大模型植入系统;11月,vivo发布“BlueOS”,但源于与安卓不兼容,只能暂且先在OriginOS 4中引入自研的AI“蓝心”大模型;同月,oppo也顺势推出自研的“ColorOS”,并搭配AndesGPT。
据悉,1月11日的荣耀手机发布会上,MagicOS 8.0也被装载上了Magic 6系列。
但自研OS并非易事。有行内人士表示,“手机厂商自己做OS本身不难,难的是能否在OS上把生态做起来,形成自成体系的生态。如果生态都解决了,加上自有的框架和工具,再加上底层内核一组合就是完整的操作系统解决方案,目前真正把生态做起来的只有鸿蒙系统。”
不过,新的赛道也就意味着新变量的出现。市面上有观点认为,当下的手机厂商都停留在大模型研发的起步阶段,随着模型迭代、创新应用和产品的推出,接下来的角逐将以大模型为竞争原点进入白热化。
《深渡》却认为,这场角逐赛的重点并不在大模型,而是“自研OS”。一年时间的发展下,目前大模型技术虽不完善,但在国内大模型百花齐放下也有了颇多成果,随着时间推移,按照厂商们的“内卷”基因,或许能在极短时间内出现高度契合用户体验的AI。
换句话说,当下的情况,便是观望手机厂商们,谁能在大模型的“掩护”下,率先带领自己的OS拿到下半场的“入场券”,和曾经的鸿蒙一样,与IOS、安卓能够分庭抗礼。
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预计,2023年生成式AI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在4700万支左右,在整体智能手机中占比约4%。2024年出货量有望突破1亿支,占比提升至8%。
可以预见的是,尽管依旧处于寒冬,但是手机行业正螺旋式地向上生长。
写在最后
彼时,比尔盖茨曾预判,“ChatGPT像互联网发明一样重要,将会改变世界”,其正确程度我们不得而知,至少目前看起来想要实现仍需一段时间。因为目前被厂商寄予厚望的大模型技术,实际“上机”后的用户体验还远远达不到“改变世界”的高度,其中还需要一款颠覆型应用来搭路。
毕竟,市面上更受消费者认可的路径是,手机基于感知、理解去主动完成任务、满足需求,结合出行、办公、社交、娱乐、购物等各个需求场景重新定义用户体验。
换言之,2023年的手机行业或许确实正待迎接黎明的曙光,只需要迈过眼前的“天堑”!毕竟,从互联网应用使用来说,用户体验永远排在首位,不止大模型,自研OS同样也得遵循这套逻辑。
况且,截至目前,不断鼓吹大模型、引入大模型只有国内手机厂商炒得火热,另一边十多年前拉开智能机序幕的苹果还未有行动,谁也不知道,当大模型与成熟的IOS系统结合后,是否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