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T-EDGE文章详情页顶部

没有杀手级应用的苹果Vision Pro,目前看起来很像一个「半成品」 | 钛媒体焦点

除了贵以外,劝你别买苹果Vision Pro的理由还有这些。

苹果Vision Pro于去年6月发布以来,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XR产业内对这款产品的好奇程度都随着发售日临近而愈加激烈。随着产品将于2月2日在美国正式开售,首批媒体评测今天也已经解禁,首先,这款产品标准版3499美元(约合人民币25121元)的售价,就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但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苹果Vision Pro就是一款接近完美的产品了吗?

至少从海外博主的首批体验分享来看,并非如此。除了价格贵以外,钛媒体App注意到,这款产品在佩戴体验、续航、应用生态、虚实结合能力上,都还远没有达到“革命性”的程度。

以Vision Pro现阶段的产品体验来看,它更像是面向开发者推出的开发平台,用户花几倍于市面其他VR产品的价格来购买,得到的体验升级远不及付出的金钱成本。

不过,Vision Pro也有一些体验上做到了行业领先,比如内置算力的水平、传感器数量、显示效果、手势交互这些。

带屏幕的“脖颈力量训练器”

早在Vision Pro发售之初,苹果对重量参数遮遮掩掩的态度就让很多人怀疑,这个可以戴在头上的“计算平台”会不会因为重量导致佩戴舒适度下降。

直到最近,Vision Pro的重量才被曝光,与此次海外博主的实测一致,主机完全体(安装了遮光罩+面罩+头带)的重量在650g左右。

如果你对这个数值并没有概念,那Vision Pro的重量大概相当于3台iPhone 15 Pro Max,比12.9英寸的iPad Pro稍轻一点。

即使与其他VR、XR设备横向比较,它也是绝对的“重量级”产品,Meta Quest 3重516g、Pico4重586g、Meta Quest Pro重722g,而且以上3款产品还都内置了电池,而Vision Pro则还需要随身携带官方的电池包进行供电。

所以,大多数海外博主在体验中都提到了重量带来的佩戴舒适度问题。苹果为此也提供了解决方案,其在包装内给予了消费者2种头带选择,一种为传统的脑后单点佩戴,另一种则是头顶和脑后都作为支撑点。

根据海外博主的反馈,后者对长时间佩戴的舒适度有所提升,但也非常有限,佩戴45分钟到1小时左右就会感觉到脖颈处开始酸痛。

因此,如果想要购买Vision Pro并且作为长时佩戴使用,真的建议先去锻炼一下脖颈力量,以笔者自身为例,佩戴250g左右重量的降噪耳机,3个小时左右脖子就会感觉到明显的酸痛,而重量在550g左右的VR产品,通常单次佩戴时间也就1小时左右。

想要满足Vision Pro的需求,锻炼脖颈力量势在必行,就如同玩手机多了要学会治疗腱鞘炎一样,Vision Pro玩多了,估计以后戴耳机、头盔都不是事儿了。

当然,如果想要缓解佩戴压力,也有很多办法,首先是选择合适型号或者更厚的面罩,这样可以部分分散脸部的支撑和挤压力,另外就是在佩戴中采用躺姿,由于Vision Pro脑后部分并不像一些XR产品用电池作为配重,因此在沙发上斜躺甚至床上躺着的时候都可以佩戴。

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戴着Vision Pro睡觉,另外在系统功能层面,苹果还为它设计了一个“冥想”模式,UI会弱化周围环境光线,并播放特定声音与图像,不过屏幕上的图案在笔者看来催眠作用似乎也很不错。

手机换装C口,但Vision Pro又一次将接口变成商机

随着苹果新款iPhone、Airpods纷纷与IPad、Mac系列看齐换装USB-C接口,属于Lighting接口的封闭生态被打破,用户得以选购更具性价比且通用性更强的配件产品。

而在Vision Pro上,这一熟悉的故事将会再次上演,视频博主开箱Vision Pro时发现,为其供电的外置电池容量为35.9 Wh,输出为13V、6A。

而外置电池与主机连接的接口,除了采用磁吸+旋转固定的方式以外,也应用了苹果独家的接口形状和协议,并且外置电池的连接线也并不具备插拔能力。

这就意味着,现阶段只有2~3个小时续航时长的外置电池,如果用户想要实现容量升级或者购买更多电池,只能选择苹果官方配件或者是授权的第三方配件(除非苹果后期开放该协议)。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Vision Pro外置电池上具备一个USB-C接口,通过包装内附送的30W功率充电头,可以为外置电池充电。也就是说,充电的时候,用户可以使用第三方充电线或电源适配器,但使用的时候只能用官方电池和连接线。

如果打个更容易理解的比方,就相当于你的汽车可以在任意加油站添加95号的汽油,但你的车只能先将汽油转化为专供的电能才能为自身提供动力(理想直呼内行)。

高效率分屏,应用待适配

如果说Vision Pro跟其他智能终端最大的差异是什么,那就是空间显示与虚实结合的能力。通常使用显示设备时,“显示尺寸”都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参数,手机一般在6~7英寸,平板可以达到10~13英寸,笔记本和显示器则为14~32英寸。

而Vision Pro的空间显示则有很大不同,你可以将iPhone、iPad、Mac的画面直接投射到眼前的屏幕上,并且它们的屏幕内容排列、屏幕大小,都可以被随意组合。

以生产力场景为例,过去手机和平板基本只能做到两个应用分屏,而PC往往能够最多支持到4个,而在Vision Pro上,可以做到8个甚至更多。

因为显示的内容完全可以自由调整尺寸并摆放,并且整个头部和眼部所能看到的空间,都可以摆放屏幕或者单独的应用内容。而且,Vision Pro的双眼渲染像素数量达到了2300万,相当于单眼分辨率比4K(800万像素)还要更高一点,因此海外博主在评测中对屏幕的整体显示能力都给予了好评。

多应用分屏的能力也带来了很多新的应用场景,比如看球赛的时候可以调出各种比赛数据,甚至可以一边观看比赛一边观看精彩内容回放,再比如观看赛车比赛的时候,可以一边播放转播画面,同时加入一条虚拟现实赛道,上面实时显示赛车所处的位置。

可以说在整体的视觉感受和分屏效率上,Vision Pro对比现有产品确实算一次升级,不过整体的应用数量目前则非常羸弱。

从海外博主的评测来看,游戏内容几乎没有,只能是将现有游戏以投屏形式展现,甚至连主流视频应用的适配都还没完成,可以说在应用生态上,苹果相比Meta有不小的距离,无论是可玩性还是适配性都是如此。

苹果没能干掉“手柄”,鼠标键盘成为Vision Pro必备配件

传统的XR设备中,还有一个必备的配件就是手柄,它既用来交互,同时也用来完成手部的定位,而苹果在Vision Pro上大胆地取消了这一配件,通过整机分布的12个摄像头、5个传感器来感知手部位置并识别手势操作,像常见的滑动、放大缩小等,都能够隔空实现。

同时,能够实现如此多应用的同屏显示,也有赖于Vision Pro内置的M2芯片+R1芯片,这可以说是目前苹果让其他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最大技术壁垒。

此前,像Meta Quest3已经展示了与Vision Pro类似的虚实结合体验,但受限于算力和渲染能力,在分辨率、应用多开能力等方面均与苹果的产品有一定差距。

不过海外博主在体验中也遭遇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基于现实手部生成在虚拟显示中的“手”会有比较明显的操作延迟,尤其是在显示虚拟背景的状态下,手部晃动有明显的拖影问题,同时少数博主还遇到过无法识别的情况。

其次,目前的输入功能非常低效,想回复文字信息必须通过悬空的虚拟键盘实现,因此几乎所有海外博主在测试社交功能或浏览功能的时候都选择了额外的键盘、鼠标作为配套硬件来使用。

当然,从视频体验中可以看到,Vision Pro也可以通过语音操作来打开网页、视频,但尚不清楚这一版Sri是否是传闻中支持生成式AI的版本。

如果能够通过语音来实现大部分指令控制,也许可以部分规避掉目前键入式输入效率低、不准确的问题,因此从苹果的布局来看,它认为手势、语音和眼部追踪,应该是未来智能设备交互的范式。

此外,Vision Pro的体验中还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场景:基于真人面部生成的“数字面部”,通过产品前部的摄像头,它可以基于用户脸部信息生成一张“数字面孔”,这样当在线沟通的时候,既不需要真人露脸,同时也不会因为虚拟形象过于抽象的画面使得人物的脸部标志性信息丢失。

不过从实际的人物和数字人对比也能看出,目前生成的数字面孔在精细纹理、皮肤光泽等方面依然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只能算是“能认人”的状态,看久了依然会产生恐怖谷效应。

安心等下一代或者第三代吧

正如开篇所说,现阶段的Vision Pro更像是一个面向开发者的硬件平台,苹果并没有像其他XR厂商一样,在发布硬件的同时,拿出第一方或独家制作的软件作为“王炸”。

在显示效果和算力层面,Vision Pro的确是目前最强的XR型产品,但在体验层面,无论是重量、续航亦或是交互和应用适配,目前都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作者/邓剑云 编辑/钟毅)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