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长三角时刻
作为整个江苏地区唯一供暖的城市,徐州的这个冬天有点冷。
01
江苏各地GDP成绩单陆续发布,苏州去年名义增长率虽然放缓但增量依然稳居省内第一、常州全国露脸第25个冲进万亿俱乐部、苏北淮安也迈上了新台阶力破5000亿大关、相比于宿迁与连云港白热化的“副班长之争”,扬州与盐城的“老七卡位战”似乎要更为激烈。
而淮海中心老大徐州,则整体显得有些不温不火,尤其在新晋网红常州的衬托之下。
事实上,老牌工业城市徐州,自GDP开始核算起,历史上一直是压着苏南常州一头。直到2018年,徐州第一次被常州超车,往后每一年差距也是越拉越大。2023年的最新数据,常住GDP10116.4亿、跃过万亿金线,而徐州为8900.4亿、继续蹲守八字头。
近十年来,徐州基本保持了每两年GDP增量破一次千亿的态势,但对比2021与2023,徐州似乎已经驶离了快车道。
面对常州,徐州一直有一颗逆转的心,但现实情况是,苏A、苏B、苏D、苏E、苏F都已是万亿之城,中间唯独就缺了个苏C,略显尴尬。
实际上自南通跨进万亿俱乐部之后,徐州早在2021年就已经喊出了“2025年GDP力争破万亿”的口号。今年1月,在常州先发入局的情况之下,徐州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重申,“十四五”周期内必须拿下万亿之城。
曾经以一己之力为江苏全省贡献80%以上煤炭、60%以上电力的徐州,也一直在各方面受到“特殊”照顾。
“身份”上,徐州是江苏唯一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严格来讲,相比于苏州和南通这两个区域中心城市,定位上要拔得更高。
而江苏省内的三大都市圈规划,一个是南京都市圈,一个苏锡常都市圈,最后一个正是给到了徐州都市圈。
交通基建上看,徐州 “米”字型高铁已开通6个方向、可以说是国内非省会普通地市中交通最为发达的地市、苏北各市出行常年要从徐州绕一道;而在苏北五市中,徐州也是唯一步入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坐拥三条地铁,羡煞众人。
也难怪全国出圈的高端商业综合体德基广场,把南京之外的全国首个项目,就落在了徐州。
02
「徐州到底是属于南方还是北方?」
这是互联网上有关徐州这座城市特质的经典一问。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徐州,不讲吴侬软语和江淮官话,方言更偏向齐鲁口音,属于中原官话;历史上也是“武德充沛”,出了枭雄刘邦、在这打得也都是硬仗;饮食文化上也很“彪悍”,狗肉是招牌菜,山东淄博烧烤红了,徐州烧烤第一个跳出来表示不服;而作为江苏省内唯一集中供暖的城市,徐州更是“实锤”了北方城市属性。
事实上相比于与省内城市的南向联动,徐州确实与省外城市打得更为火热。
坊间一直有一戏说,建议将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处拼装,重新组局为全新的“淮海省”,而这个省的“省会”则定为徐州。
虽然这个“淮海省”是无中生有,但“淮海经济区”这个提法,确实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是国内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
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将徐州、连云港、宿迁、宿州、淮北、商丘、枣庄、 济宁、临沂以及菏泽等城市纳入淮海经济区,也提到了要“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包括去年,徐州给到的目标定位,就是要“锚定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但是这个淮海经济区的提法,似乎也一直缺少实质性的支撑,徐州这座“中心城市”身处其中,也多少有些“剃头挑子一头热”。
细看这个淮海经济区,无论是鲁南经济圈里的临沂、枣庄、菏泽、济宁,还是皖北的宿州、淮北等,都是属于各省地理位置上的边缘、经济发展上的“洼地”,很难形成协同效应。
而徐州本身这个区域高点也尚未到达“外溢”的高度,相对于经济中心设想,徐州仍然更偏向于地理方位上的区域中心概念,离带动淮海经济区整体发展还有距离。
前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就曾直戳过徐州的“痛处”,指出其还没卸下老工业基地的“包袱”、也尚未摆脱“地级市思维”和传统的“苏北意识”。
反映到“淮海中心老大”这件事上,徐州面临的现状,就是一方面区域伙伴底子薄“带不动”,另一方面,自己这座“火车头”动力也还差火候。
03
但徐州身上确实也有一股特别的“倔劲”。
相比于苏锡通常区位上承接上海外溢的天然优势,“一城煤灰半城土”的徐州,硬是凭着自己过去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的底子,以一种“泥腿子”的方式多年来一直守着苏省“第六城”的座次。
2022年,徐州退出了施行了二十来年的江苏“南北挂钩”帮扶,先前与之结对的无锡牵手连云港,徐州正式宣布“自力更生”,又一次成了苏北五市里的唯一。
比起被人带,徐州骨子里更想破局带别人。
只是虽然在产业端上徐州有一些亮点,比如徐州的工程机械集群是国家4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培养出了该领域里的头部公司徐工集团,工程机械产业产值也是常年占据全国市场的1/5。
但是问题也出在这里,一个“工程机械之都”的响亮名头,凸显了徐州在其他产业维度上的乏善可陈。
相比于常州近年来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路布局光伏、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徐州在新兴产业端的发展明显滞后,过于倚仗工程机械这一“一号产业”,事实上形成了某种“路径依赖”。
但徐州也在部署调整——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3个优势创新产业集群,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4个新兴创新产业集群,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3个特色创新产业集群——这一“343”战略已经被明确提出。
微观上看,徐州近年对于创新企业的吸引力也在不声不响提升中。
一份数据,截止到2023年9月,徐州经开区和高新区,挤进了产业园区迁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榜的全国前五,虽然与苏州和南京还有一些差距,但不得不说,这一微观数据确实能反映出徐州产业发展上的一种新面貌。
历史上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徐州,如今似乎也不想只是偏安一隅,正在默默蓄力筹备一场“淮海战役”。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