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苹果为何不造车

钛度号
这是一个从股价出发的决策,而不是从企业需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BT财经

曾经,苹果被视为科技界的巨无霸,它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引发行业的震动。然而,近日却传出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新闻。爆料记者马克·古尔曼援引知情人消息显示,苹果取消了长达十年的电动汽车计划。这个被誉为公司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项目之一,竟然在投入了百亿美元之后黯然落幕。

据知情人士透露,首席运营官杰夫·威廉姆斯和负责这项工作的副总裁凯文·林奇共同做出了这一决定。这一决定让参与该项目的近2000名员工措手不及。他们原本期待着能够见证一款具有豪华轿车内饰和语音导航功能的全自动电动汽车的诞生,然而现在却不得不面对项目被取消的现实。

而且许多从事汽车研发的员工将被调整至人工智能部门,去专注于可生成的人工智能项目。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苹果造车的起点并不低。早在2008年,苹果就因初代iPhone的热销而一跃成为美国科技企业老大。同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汽车产业遭受重挫,多方接洽乔布斯寻求合作机会,这为苹果造车埋下了引子。此后的几年里,苹果不断加深对汽车产业的了解与探索,2013年,苹果推出iOS in the Car,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Carplay,试图将手机功能投屏至车载屏幕,推动了苹果重新接触车载系统和汽车产业。

到了2014年,苹果正式对外公布了其电动汽车探索项目——“泰坦计划”。据日经新闻调查,苹果公司2000年至2022年间申请了至少248项汽车相关专利,大部分是2016年及之后几年产生的,从侧面证实了“泰坦计划”早期开发较为顺利。

在过去的十年里,苹果对这项造车项目投资巨大。据彭博社报道,苹果每年会在汽车研发上投入10亿美元以上,综合来看,造车计划是一个百亿美元级的项目。然而,尽管投入了如此巨大的资源和时间,苹果汽车却始终未能如愿面世。

市场分析认为,苹果造车的路线出了问题。从人事的频繁变化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泰坦计划”成立之初的汽车核心团队由四名苹果高级员工组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多次更迭,导致研发进度不断被推迟。每当有新的负责人接手时,都会带来新的研发思路和方向,这使得整个项目的进展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

此外,电动车市场的快速迭代也给苹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现在回想起来苹果造车计划的失败似乎早已注定。投入如此多时间和资源却没能拿出产品,说明苹果在造车领域的实力和经验还远远不足。

对于苹果来说,放弃造车计划或许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也许是明智之举。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苹果发展史上这一个最大的研发失败呢?

摇摆的目标和雨里雾里的计划

在科技巨头苹果的辉煌史上,有一段故事被迷雾笼罩,那就是他们的“泰坦计划”。2014年,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正式启动,目标直指全自动豪华电动汽车市场。彼时的苹果,如同一位充满热情的探险家,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踏入了未知的汽车领域。

短短一年,千人团队组建完毕,其中不乏来自特斯拉、克莱斯勒、大众等汽车巨头的精英。特斯拉前副总裁Chris Porritt的加盟更是让苹果如虎添翼。然而,这场人才掠夺战却引来了特斯拉掌门人埃隆·马斯克的愤怒。他公开嘲讽苹果为“特斯拉的坟墓”,暗指那些被苹果挖角的人才最终将沦为平庸之辈。

与此同时,苹果四处寻找合作伙伴的消息让整个汽车圈为之震动,潜在合作对象的股价也应声上涨。一时间,苹果汽车似乎呼之欲出。

然而,好景不长。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苹果汽车项目陷入了无尽的内部斗争和战略摇摆。负责人几度更换,但始终缺乏一位有足够话语权和决心的核心高管来引领方向。这使得整个项目如同一艘没有舵手的巨轮,在茫茫大海中迷失了方向。

“泰坦计划”成立之初,汽车核心团队由四名苹果高级员工组成。2016年,该项目由苹果前高管鲍勃·曼斯菲尔德接手,期间苹果传出只从事自动驾驶软件技术研发的传闻。当时“泰坦计划”创始团队核心乔纳森·艾维提出的专注于全自动驾驶软件技术的研发路线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半自动驾驶的妥协方案。

2018年,苹果的老员工道格·菲尔德重回苹果接管了造车项目,由于其此前曾在特斯拉担任Model 3首席工程师,带来了“对标特斯拉”的激进策略,外界认为这是该项目迎来整车量产的机遇。没过多久,内部又传出了优先追求量产、暂时放弃高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声音。这种反复无常的战略调整让外界对苹果汽车的期待逐渐变成了质疑和嘲笑。

于是,2021年,道格·菲尔德在没拿出产品成果的情况下离职,Apple Watch负责人凯文·林奇接手汽车团队,并表示汽车推出期限将再次推后至2025年。

也就是在这一年,在林奇主导下,苹果与韩国起亚汽车公司的合作传闻甚嚣尘上。据报道,苹果计划投资约36亿美元与起亚共同生产电动汽车,并预计在2024年推出产品。但仅仅过了一年,苹果就将目标推迟到了2026年,并降低了自动驾驶技术的预期。而到了今年年初,更是爆出了令人震惊的消息:苹果汽车的目标变成了L2+级别自动驾驶,预计要在2028年才能上市。

这一系列的推迟和降级背后,是苹果董事会对CEO蒂姆·库克等高管的施压和不满。他们给出的最后通牒是:“如果连2028年都无法搞定,就考虑关停该项目。”目前来看,该项目并未等到2028年就遭到苹果喊停。

回顾“泰坦计划”的历程,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了苹果汽车项目的如此困境?是内部管理的混乱、战略定位的不清、还是市场竞争的残酷?或许兼而有之。但无论如何,一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创新项目如今却陷入了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这无疑是苹果历史上的一大败笔。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却在飞速发展。特斯拉等成功企业凭借技术优势、降价策略和充电桩建设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形成了良性循环。而苹果汽车却在这场竞赛中越跑越慢,甚至有可能被彻底甩出赛道。

如今,苹果在汽车领域的最大成就竟然是其CarPlay软件——一个让驾驶员能够访问iPhone功能的界面系统。这无疑是对苹果造车梦想的极大讽刺。从一个雄心勃勃的全自动豪华电动汽车项目,沦落到只能为其他车企提供车载娱乐系统的配角地位。

这相当于回到了苹果2014年决定造车的原点,是资本无法容忍的。

找不到体系支撑的无奈

在一个科技巨头光芒逐渐黯淡的时代,苹果公司的每一次抉择都牵动着全球市场的神经。然而,面对风起云涌的电动车市场,即便是强大如苹果,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和体系的缺失。

曾经,特斯拉以其独步天下的模式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树立了标杆:凭借技术优势降低成本,通过建设充电网络扩大市场份额,进而实现规模效益和盈利的良性循环。如今,众多成功的新能源车企都在复制这一路径,努力在快速更迭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然而,苹果却在这场新能源汽车的盛宴中显得摇摆不定。尽管拥有雄厚的财力和技术储备,但苹果在造车项目上却迟迟未能取得突破。2023财年连续四个季度的营收下滑,让这家科技巨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成本控制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而造车项目的巨大投入无疑让苹果更加谨慎。

苹果造车的困境并非个案。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除了特斯拉和少数几家企业外,大多数车企都面临着盈利难题。随着智能汽车行业的洗牌期到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苹果汽车的前景并不乐观。它还在研发阶段挣扎,而后续的生产和量产投入更是巨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造车似乎成了一场风险极高的豪赌。

苹果的退出无疑给现有的竞争者带来了喘息的机会,但也可能削弱了汽车市场的创新动力。对于那些对苹果造车寄予厚望的粉丝和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失望的消息。然而,这也可能促使其他公司加快创新步伐,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高合汽车的困境或许能为苹果提供前车之鉴。这家新造车企业曾经备受瞩目,但如今却陷入了困境。在电动化时代,性能和功能性配置已经难以体现整车的豪华感。全球顶级的新能源车零部件供应商随处可见,只要有钱就能买到最好的配件。而电动车的最大成本支出在于电池,控制住电池成本就相当于控制住了整车成本的一半。这使得有能力做好三电的车企能够以更低的起售价销售配置更高的新车,从而导致电动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当前的汽车市场已经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甚至已经进入了“价格战”的白热化阶段。随着新能源“鲶鱼效应”的消失和传统车企转型速度的加快,新造车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高合不是第一个陷入困境的新造车企业,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要活下来就需要深入研究用户、读懂市场,并打造出由完善可持续的产品、服务、营销组成的市场化综合竞争力。

苹果的无奈放弃和高合的困境都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没有强大的体系支撑和持续的创新力,即使是巨头也难以立足。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只有那些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自我革新的企业才有可能笑到最后。

赌上AI的前景

在科技巨头们的博弈中,苹果的每一步都牵动着市场的神经。近日,一则消息如野火燎原般在科技圈传开:苹果在决定放弃造车后,全面转向人工智能领域。这一战略调整,不仅让苹果内部的造车项目组员工纷纷转岗至机器学习和AI部门,更引发了业界对于苹果未来走向的热烈讨论。

理想汽车CEO李想对此举表示支持,他认为苹果放弃造车、聚焦人工智能是“绝对正确的战略选择”。无独有偶,集度CEO、极越CEO夏一平也公开发声,称“专注AI一定是最正确的选择”。两位行业大佬的背书,无疑给苹果的转型决策增添了几分底气。

然而,这场AI豪赌的背后,却是苹果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尴尬表现。Siri,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人工智能助手,如今却成了用户口中的“人工智障”。与微软、谷歌等竞争对手相比,苹果在AI领域的进展显得步履蹒跚。更糟糕的是,微软的市值已经超越了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这一转变,无疑给苹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尽管拥有丰厚的现金流和人才储备,但苹果对于新技术的态度向来谨慎。不够成熟的技术,苹果是不会轻易拿出手的。这种稳健的策略在过去或许为苹果带来了成功,但在如今日新月异的科技圈,却可能让苹果错失良机。

库克在今年早些时候的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苹果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公布具体细节。这表明,苹果对于AI的重视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与微软、谷歌等美国科技公司相比,苹果在生成式AI方面的入场时间明显较晚。

据彭博社报道,苹果公司计划每年投入约10亿美元用于将生成式AI整合到其产品线中。这一数字虽然庞大,但考虑到苹果在AI领域的落后局面以及竞争对手的投入规模,这笔资金或许只是杯水车薪。苹果公司内部对于在AI技术发展上的落后非常担忧,这被认为是公司在AI战略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为了弥补这一失误,苹果公司正在全力以赴地推进AI研发工作。代号为“Ajax”的大型语言模型框架已经浮出水面,其训练参数数量超过2000亿。苹果计划将这一大型语言模型整合到Siri中,以提升其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此外,苹果还在总部园区举办了人工智能峰会,尽管没有公布太多细节,但足以看出苹果在AI领域的决心和投入。

与此同时,市场对于苹果的AI转型也给出了积极的反馈。在苹果放弃造车消息传出后,其股价不跌反涨,市值稳居万亿美元俱乐部前列。这表明,投资者对于苹果将重心转向AI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凭借苹果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深厚积累以及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有望在AI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然而,这场AI豪赌能否成功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尽管苹果已经在AI领域加大了投入和研发力度,但要想在竞争激烈的AI市场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此外,随着智能化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大模型AI技术的快速爆发,汽车行业正成为AI技术应用的广阔天地。

苹果放弃造车是否意味着放弃了未来在智慧交通和智能汽车领域的话语权?目前看,苹果赌上AI的前景是一场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博弈。

本文系作者 BT财经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