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强调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并将科技金融摆在做好“五篇金融大文章”的首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延续了对金融工作中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重视。
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上,科技金融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围绕金融支持科技发展,多位两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议。
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创新活力
长期以来,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等特点,科研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不匹配,我国长期存在金融与科技融合度不足、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不力不畅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集团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徐佐建议,要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他建议,坚持市场主导。建章立制激活市场化资金,完善多元化股权退出制度,提高社保、保险资金另类资产配置比例,并适当拓宽试点科技银行的信贷资金投向。建立标准体系。构建科学化标准,建立第三方专家评审机制,鼓励高校建设科技金融交叉学科。完善政策支持。多措并举推动桥梁式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及抵质押制度,健全知识产权证券化配套法律制度,完善风险共担机制,为金融服务科技企业提供税收激励。
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林建华认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与各类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更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现阶段,科技金融工作距离这一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
林建华建议,在国家层面加强信息整合共享,搭建统一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完善投贷联动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拓展内部投贷联动业务等。
近年来,科技创新得到了全方位、多角度、高精度的强化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三者间正在构建一种相互塑造、紧密互动、良性循环的新型关系。经过各方持续不懈的共同努力,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体系日趋完善,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能显著提升。科技型企业贷款增速连续数年保持在20%以上的高位,直接融资途径日益丰富,跨境融资的便利化程度也在稳步提升。
“科技创新需要金融创新,科技金融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过文俊认为,不断克服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障碍,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加强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的运用,在管理机制、风险评估、产品服务等各环节提升服务科技创新的专业能力。
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
银行业的内部架构随着对科创服务的深入,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很多银行成立专门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科技支行等。如2023年上海农商银行成立了上海首个总行级科技金融事业部,今年工商银行在北京成立科技金融中心。银行业在深化科技金融专业机构建设、助力科技创新方面正开展新的探索。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行长魏革军表示,推动大中型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探索科技金融发展新路径,能更充分地调动我国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汇集。
魏革军建议,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要从构建权责明确、上下协同的专业化条线型组织架构,建立独立核算与差异化激励考核的管理制度,加强资金、人才、数字技术等各类资源保障,明确内部风险管理与外部监督管理方法和引导货币政策、监管政策与财税政策等同向发力、协同支持等五方面切入。
具体来说,魏革军建议,设立从总行到分行的科技金融垂直经营管理机构。总行层面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负责政策研究、规则制定、产品研发、风险管理等职责;在分支机构层面设立总行科技金融事业部下相应的业务部门和专业化经营机构,下沉经营重心。明确科技金融事业部与其他部门之间成本分摊、收益分享的办法,合理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真实反映科技金融事业部的成本、收益和风险状况。逐步建立符合科技金融业务特点的专项绩效考核制度和差异化的考核指标体系。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主席王冬胜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并加大政府资金和相关政策对科技创新和转型的支持。建议在中央层面成立跨部门专家小组,统筹研究并提出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规划,推动科技与金融联动发展。同时,梳理政府支持政策的有效性。一方面通过各种措施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及研发活动的支持,例如提高研发经费水平,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等。另一方面,通过提高研发费用税收扣除额激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此外,政府还应出台政策引导更多民间资本、海外资金为科技创新和转型提供金融支持。
王冬胜还建议,加强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引导金融机构依据科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运用好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股权、债权以及保险等各种金融手段,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不同监管机构也应为金融机构不同产品和服务的推出提供政策的支持和监管容忍度。
开展科技金融改革先行先试
近年来,为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已在多个地区设立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各试验区积极探索,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发展科创金融特色机构,优化科创金融市场体系,提升科创企业融资的可得性和便利度。
林建华建议,支持武汉等科技创新较活跃的地区开展科技金融改革先行先试。林建华表示,在科技创新基础较好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科技金融产品和模式创新,有助于激发地方金融发展活力,推动完善国家顶层设计。近年来,我国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已先后覆盖7个地区,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自2022年4月国家布局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来,湖北和武汉的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目前湖北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全国第7,武汉科技集群全球排名第13、全国第5。
2022年11月,人民银行等八部门印发《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人民银行会同各地有关部门,加快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不断完善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南京大学经济增长研究院执行院长耿强表示,金融供给端一定要做好服务的功能,摆好自己位置,主动对接、倾听科创企业的需求,勇敢尝试,以科技与创新赋能金融领域改革,最大限度释放金融科技和金融服务的活力,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高效对接。
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力度
科技型中小企业受限于自身经验不足、资质不全、成长性和盈利性较弱等特性,导致其融资渠道窄、研发资金少、融资效率低下。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恒银科技董事长江浩然建议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力度。
江浩然表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经过过去多年来各方面的福祉,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有序的健康成长。在金融支持方面,“融资贵”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但是“融资难”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江浩然建议从四方面入手,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是建议信贷资源要进一步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金融机构可以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和风险特征,不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活动场景,积极开发丰富贷款品种,帮助企业拓宽多元化贷款渠道。
二是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建议有关部门制定更多的直接融资举措,引导资金直接投入到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特别是引导创投基金投小、投早、投科技,给这些基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退出机制,带动更多创投基金投入到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是采用更多的技术手段,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精准画像”,形成企业完整的数据链条,基于智能风控的方式给企业贷款审批,将过去重抵押担保、轻数据的模式,转变为轻抵押担保、重数据的模式,彻底解决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四是要充分发挥保险和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作用,进一步完善保险补偿机制试点政策,帮助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更多资金支持,不断推动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颜繁瑶,编辑|刘洋雪)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