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能源前瞻,作者|马路,编辑丨和畅
“开了电车回不去油车”。这是包括小鹏G6车主邱先生在内,很多新能源车主的心声。
说起新能源车的优点,邱先生侃侃而谈,说得最多的便是智能驾驶功能,这也是他入手这辆车的主要原因之一。
资深行业观察者陈小兵也向新能源前瞻表示,“智驾以后会成为车主购车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选项。不单是新能源车,传统的燃油车如果能在智驾这方面做到先进的话,也是能打动很多消费者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一些汽车品牌宣传自家智能驾驶技术很可靠,与智能驾驶相关的事故还是屡见不鲜。所以,很多消费者在选择购车时,智能驾驶属于“加分项”,而不是必选项。
随着奔驰、宝马、阿维塔和极狐等越来越多的车企在2023年获得L3级别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在2024年竞逐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开通城市的速度和数量,智驾系统势必会成为新能源车的标配。
那么,什么场景比较适合智能驾驶,如何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智能新能源车呢?
上下班,跑长途,智驾“真香”
新能源前瞻接触了多位新能源车主,他们开启智驾的场景不尽相同,有人全国开,有人在高速或者封闭道路才开通,有人仅在通勤时开通。
邱先生就是通勤NOA的资深用户。邱先生家住北京通州,在东四环上班,自从换了一辆小鹏G6 755 Max,每天上下班都会启用智驾功能。而像春节全家驾车回老家这样的长途跑高速场景,智驾也给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邱先生表示,自己购买这款车,是经过了很多对比之后的选择。“小鹏G6智驾功能比较丰富,自动泊车、遥控泊车、大车避让、自动变速超车和会车博弈等方面表现较好。”
无锡的徐先生是特斯拉的忠实拥趸,由于工作原因经常要开车去外地。他购车后,还买了一个6万多元的FSD功能包。“我觉得用智驾出差跑高速很爽,不需要眼睛全程盯着,只要手搭在方向盘上,车就自动行驶。只要地图选好了之后,我基本上不参与什么过程,就可以一直开到目的地。”
理想车主伍先生也很喜欢智驾功能,几乎每次开车上下班都会使用。由于通勤的单程距离在20公里以上,又可以绕外环不走复杂路段,对他来说,智能驾驶功能缓解了不少早出晚归的疲劳感。
上述几位车主,是智能驾驶拥趸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大多年龄在45岁以下,喜欢尝试新事物。从用车需求上看,跑高速路或城市长距离简单路段的使用频率比较高。
目前,在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方面,很多国产自主品牌都已经做到了世界领先。例如华为的ADS2.0、小鹏的XNGP和蔚来的NOP等。尤其在高速路段的表现,已经完全可以和特斯拉相媲美,甚至有些功能还是领先的。
但是这些智驾功能对于一辆车来说,相对于其全生命周期里的使用场景,还是受到很大制约的。目前来说,智驾使用效果好的,还是在高速路这种相对封闭的路段,以及城市里车况比较简单的路段。
L2级智能驾驶,即可以自动完成某些驾驶任务,并经过处理分析,自动调整车辆状态。而达到L3级别智驾时,驾驶员就无需持续监控汽车,当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驾驶员需根据系统要求介入车辆行驶。
几年前,小鹏汽车还因为其“L2.5级的自动驾驶”宣传语,受到了广泛质疑。
目前,在国内市场上的所有汽车品牌,其智能驾驶系统均处于L2级,只是在功能的优劣与丰富性上有所差异。
陈小兵表示,虽然像华为的ADS2.0其实已经做到极致了,也是停留在L2这个级别,还不能达到L3级别。
智驾的流派及互动
现阶段,智能驾驶主要分为两个流派。
一类是以特斯拉纯视觉自动驾驶方案为代表。该方案主要通过8个摄像头和视觉处理能力,实现360度视野范围,对周围环境的监测距离最远可达250米。特斯拉在硬件升级后,这一距离提升到了424米。
除特斯拉外,2023年发布的极越01,在智能驾驶上也采用了纯视觉方案。
另一派是激光雷达方案,通常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融合方式。目前国产主流的新能源车大多采用这一方案。如问界新M7、理想MEGA、小鹏X9、智界S7和极氪007等。
激光雷达方案采用全覆盖的感知方式,理论上会更加安全,但成本比较高。
其实,对于购车的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些高精尖的技术、晦涩难懂的概念、眼花缭乱的演示效果,都是非常难以理解和做出判断的。那么是否有更加简单直接的判断方式呢?
陈小兵表示,评判智能驾驶的先进性,最直观的一个标准,就体现在人工接管的次数上。例如华为的ADS2.0,如果像余承东所声称的,从安徽老家开车1314公里回深圳,全程智能驾驶零接管,那肯定是优秀的系统。相反,体验差的系统就是经常需要驾驶员来接管车辆驾驶。
但是目前来看,在相对复杂的城市路况下,现在还没有一个厂家的智驾系统能够达到比较完美的效果。
除了智驾系统本身的性能差异,操作的灵敏性与便捷性,也是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维度。
目前,在智能驾驶的人机交互方式方面,以触屏、语音和手势这三种控制方式为主,此外还有一些细分方式。
例如搭载了华为智能座舱系统的阿维塔11和问界S7,就标配了手势控制、面部识别、分区语音唤醒、连续语音识别等功能。
朱先生的公司有宝马、路虎、特斯拉等高端车,他都驾驶体验过。体验后得出的结论是,在智能驾驶的语音识别等操作方面,新势力品牌确实领先不少。“我们体验下来,感觉特斯拉也好,传统的油车也好,在智驾的语音识别上做得比较差。我说一些东西,系统经常说听不懂,或者没办法做这个操作。”
而他试驾过的国产新势力品牌车型,基本上都可以听懂语音指令,而且操控也比较简单。“可能是新势力品牌的老板很多都是互联网公司出身,做这块确实是强项。”
智驾系统的选择是个技术活
正如朱先生所说,特斯拉在智能驾驶方面比较领先,但语音交互又相对较弱。而有的自主品牌,交互能力优秀,但智驾差点意思。
如何挑选一款“完美”智能新能源车,对消费者来说,就是一个技术活了。
事实上,无论是智驾系统本身,还是车机系统,首先都要有个强大的心脏——芯片。
“在智驾领域的芯片老大就是英伟达Orin,一线产品,除了特斯拉,基本上都是用的这个。”某汽车行业从业者表示。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2023年智驾域控芯片装机量Top10中,排名前两位的是特斯拉FSD芯片和英伟达Orin,装机量分别为1,208,402颗和1,147,311颗,对应市场份额分别为34.4%、32.6%,合计占比67%。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车型搭载了英伟达,或者高算力的芯片,智驾能力就一定出色。
就有业内专家表示,自动驾驶能力的高低,除了车载自动驾驶芯片的算力,还和传感器的灵敏度、自动驾驶的算法以及自动驾驶大模型的能力密切相关。另外,在L2级智能驾驶中,芯片算力从10TOPS(1TOPS意味着芯片可以在1秒钟进行1万亿次运算的操作)提升到100TOPS,会对智能驾驶有明显提升。而动辄上千TOPS的算力只能提供数据处理层面的冗余,在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上,才能体现它真正的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智能驾驶技术厚积薄发,短短几年内就表现出了强劲竞争力,就是凭借着在传感器、计算能力、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和高精地图等方面的不断提升。
在汽车上使用的芯片中,主要分为动力安全系统、车身控制系统、行驶控制系统、通信系统、娱乐系统这5个方面。
作为消费者,最能直接接触到、体验到芯片功能的一般是智能座舱。例如语音控制的灵敏度、显示屏的操作流畅度等等,是和消费者接触最为密切的功能芯片。
目前市场上主流车型用的多为高通骁龙8155和8295芯片。但作为几年前的车型,比如蔚来ES8,就采用了英伟达Tegra X1芯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王者”也变得卡顿和满足不了车主对智能座舱的迭代需求。
有业内人士建言,在选智能芯片这块,一定要考虑到未来的升级空间,有比较好的升级保障,能做到OTA升级(空中下载技术固件和软件升级)等等。而智能驾驶和车控系统,一般是不会让用户随意改动的。
但一次性买断或者分时订阅,则需要消费者根据自己对智驾需求的不同,自由选择套餐。
当前很多汽车品牌的智驾包都是选购的,其中价格较高的是特斯拉,一套FSD价格为6.4万元;华为去年年底宣布,从2024年1月1日起至3月31日止,一次性购买的限时优惠价为26000元;比亚迪则宣布,高阶智能驾驶辅助技术,30万以上的车标配,20万元以上的车可以选配。
而阿维塔高阶功能包可选择订阅模式,为包月640元、包年6400元、永久则为32000元。
事实上,如果是没有太多相关经验的消费者,应该遵循“选主流、选大牌”的原则,来选择一辆合适的智能新能源车。换言之,无论是车的品牌,还是芯片的品牌,选行业排名前三名的,应该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