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川汇文化产业,作者 | 无花果,编辑 | 半岛
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核心在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对于文化领域而言,新质生产力不仅关乎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更是对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两会期间,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其列为2024年首要任务。
针对“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有哪些”这个问题,第4165期三川汇文化产业曾做过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文化领域与新质生产力主要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新”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等五大产业统计分类范畴。其中,文化装备制造业(生产)体现尤为突出(详见下表)。
无独有偶。近期,国务院印发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方案明确提出,推进索道缆车、游乐设备、演艺设备等文旅设备更新提升,到2027年文旅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这些重要举措,必将对中国文化装备制造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当前文化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措施都有哪些?还存在哪些不足?
文化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文化装备制造业是指为满足文化生产与传播需要提供的各类专用材料与设备的研发、制造以及相关配套系统集成服务的产业经济形态,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石,也是战略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
不同于其他单一行业门类,文化装备制造业还具有“横切面”的显著特征,集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于一体,从照相和电影的诞生,到广播电视节目的普及,再到数字科技的赋能,大量科技型文化装备的研发和应用,不仅提升了文化生产力水平,还催生了许多文化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据三川汇文化产业梳理,目前,我国文化装备制造业涉及多个工业领域,主要包括数字创意技术设备制造、数字产品制造业和传统文化装备制造等三大类别,涵盖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年)文化装备生产统计中的6个主要种类(并非全部,详见下表)。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同比增长8.2%。细分九大行业类别后发现,其中文化装备生产营业收入为6282亿元,同比下降了2.6%;所占营收比重为4.9%,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8个百分点,成为九大文化行业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行业。尽管如此,相较文化投资运营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行业,这个比重仍然较高。
三川汇文化产业深度分析发现,2019年我国文化装备生产行业营业收入为5722亿元,同比增长2.2%,所占比重为6.6%。特别是疫情后的三年中,该行业营业收入仍然实现了年均5.6%的高位增长,2021年的增速更是高达13.6%,整体上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充分展现了文化实体经济的弹性和活力。
综上分析可见,文化装备制造业具备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方向和发展潜力,其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特性对文化产业链的完善和创新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这也是为何国家将索道缆车、游乐设备、演艺设备等文旅设备纳入《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化装备制造业政策供给严重不足
我国文化装备制造业起步较晚,直到十二五后,随着科技的创新,其才逐渐受到重视并发展起来。
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专章中首次提出,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2012年2月,中宣部、国家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联合编制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提出“加快发展文化装备制造业”。同年,原文化部发布的《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中,再次将“文化装备与系统平台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任务及领域之一,标志着文化制造业正式进入国家顶层设计和规划实施阶段。
2012年6月,为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及“决定”部署,国家统计局对2004年制定的首个《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进行修订,新颁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将原“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两个大类修订为“文化用品的生产”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为促进文化装备行业发展提供了创新空间。
在国家相关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下,“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装备制造业取得了显著进展。根据国家统计历史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27235亿元,同比增长11%,占GDP的比重为3.97%。具体到行业细分,文化专用设备生产创造的增加值为927亿元,同比增长4.3%,占比重为3.4%。然而,与其他9个行业相比较,仍位于倒数第一的位置。
进入“十三五”时期,文化装备制造业受到更多关注,国家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2015年10月,原国家旅游局等六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促进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包括提升索道缆车本土制造水平,推动游乐设施装备制造升级等任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现行的《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中,并未将旅游装备制造列入统计分类。
2017年,原文化部先后编制印发了《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分别就促进科技在文化装备生产领域应用和推广及开展文化装备系统提升工程等列为工作重点。此外,文旅部2020年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再次明确提升数字文化装备产业实力。
以上这些规划和政策的完善与实施,为我国文化装备制造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2017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4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其中,文化装备生产创造的增加值高达1981亿元,同比增长83.6%。这一数字比2015年同期翻了一番,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7%,较2015年提升了2.3个百分点。2019年后疫情影响虽有一度回落,但增加值构成仍保持4%区间。
进入“十四五”时期,在科技创新赋能和文旅大融合的推动下,VR/AR智能视听设备、人工智能游艺产品、穿戴式移动设备等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文化装备制造业不断突破了单体产业限制,向着创新、智能、高端的方向迅速发展。
为此,文旅部在相继发布《“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等专项规划中,着重从发展文旅新业态等领域相关装备制造业、打造文旅装备制造业品牌,推动文旅装备制造企业集群发展等方面作出规划部署。
迫切需要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文化装备制造业经历了从“十二五”时期的培育阶段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阶段,历时整整10年。在这期间里,除了规划类政策外,鲜有专门的产业支持政策或扶持措施。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贯彻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节点,也是文化装备制造业发展步入成熟阶段的机遇期。迫切需要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推动文化装备制造转型升级,更好地适应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方向。为此,三川汇文化产业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相关政策供给和政策储备。
一是抢抓国家宏观政策机遇。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用好财政政策空间,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保障。同时,还将继续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建议:文旅部及地方文旅部门应加强与财政和发改等部门对接,争取将包括文化装备制造业在内的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重点支持范围,为培育和壮大市场提供真金白银。
二是争取专项政策的支持面。今年两会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其列为2024年首要任务。同时,在相关措施中提出,将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开展“人工智能+”等专项行动。建议:文旅部依据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所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新”经济活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等国家产业统计分类范畴,为相关行业争取更多更大的政策支持面。
三是细化文旅设备更新方案。建议:以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为依据,以实现到2027年文旅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为目标,细化制定《文旅领域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或出台《关于促进文化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通过指标量化的形式明确淘汰标准和具体任务,增强政策的可见性和执行力。
四是修订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近年来,随着文旅与相关产业融合领域不断拓展,我国现行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严重滞后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形势,亟需结合当前文旅领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进行修订完善。例如,可将2018版文化产业分类中的“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合并入“文化装备生产”范围,形成更加完备的文化装备制造产业链,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结语
纵观当前宏观政策形势,无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还是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无论是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助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于文化和旅游装备制造业而言都正逢其时。为此,只有通过政策的精准施策和有效执行,才能真正为文化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实现行业的长期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