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屡遭股债双杀的万科,2023年报于3月28日晚间出炉。由于房企财务数据的滞后性,很难据此对其当下境况做出准确判断。
但万科年报的看点,不止是财务数据。过去,业界对万科的年报,总抱有特别的期待,那就是其开篇独有的《致股东》。行业教科书般的论断,散文诗般的质感,在中国上市公司年报中堪称独一份。
万科2023年报保留了《致股东》,但第一句话,就让滤镜碎了一地:“2023年,面对市场继续下行,万科积极主动适应,保障现金流安全,保持经营正常有序······”
不由得让人感慨,万科啊万科,业绩下滑意料之中,停止分红也能理解,连曾经的人文情怀,优美文笔,都留不住了吗?
《万科周刊》成绝响
万科的人文情怀,早期载体是《万科周刊》。这本1992年创立的企业内刊,其水准在当时整个杂志界也堪称一流。其主编多为北大才子担任,王石作为积极作者执笔不辍,还会遍邀各界大佬为周刊撰稿。
在《万科周刊》上,你可以看到《挑一挑万科的刺》这样的文章,也可以看到万科业主因为小区维权事件被打伤的爆料。
至于某个项目的讨论,某项制度的反思,在周刊上司空见惯。有个栏目名称就叫“让万科在投诉中完美”。万科的自我批判意识,超前于时代。
王石也不吝于在周刊上阐释自己的管理理念,“超过25%的利润不做”,建立透明化的企业体制,注重员工培训等,都是在周刊提出,在实践中完善。
《万科周刊》在开办的初期就采用了科学现代的制度搭建团队,这成了万科后来职业经理人体系的雏形。
王石自己放弃股权,万科大股东虽有变化,但一直是由职业经理人团队主导公司发展。万科的体制架构,试验于周刊。周刊的内容既犀利又包容,也影响到万科的企业文化。
在野蛮生长的房地产行业,《万科周刊》犹如一缕清流,对地产人影响深远。其所代表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健康透明的企业文化,是整个行业偷师的目标。
互联网勃兴后,万科周刊一度转战网络,亦汇聚了一批活跃的青年经济学家和人文作者。巴曙松、钟伟、赵晓、薛兆丰等都曾活跃于此。
2012年后《万科周刊》停刊,万科的人文情怀,只能在其年报里的《致股东》中管窥一二了。
居安思危《致股东》
重读近十年万科年报《致股东》,犹如重温近十年房地产行业巨变。
2014年报中,万科说,“房地产行业正由黄金时代转入白银时代,而移动互联网正在颠覆整个商业社会的运行规则。”
2015年报中,万科说,“我们不仅要在传统业务的任何一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能力,我们也必须成为在白银时代率先找到未来道路的团队。”
2016年报中,万科说,“有时候,幸福与忧虑的边界并非那么清晰。这一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总销售规模创造了历史新纪录,但这真的只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吗?”
2017年报中,万科说,“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房地产回归实业属性,是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2018年报中,万科说,“对于我们而言,偏离时代航道是危,顺应时代趋势是机;漠视客户是危,坚持‘好产品、好服务’是机;投机取巧是危,勤勉耕耘是机;高调浮夸是危,诚实低调是机;消极懈怠是危,积极应对是机。”
2019年报中,万科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企业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场景之中。”
2020年报中,万科说,“对于房地产行业,2020 年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启。”“从过去到可见的未来,房地产行业的竞争可分为土地红利、金融红利、管理红利三个时代。”
从这些表述看,万科准确把握了行业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每一个关键词。在房地产这个浮躁的行业里,万科总能给人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超脱感。
万科甚至强调了人工智能的重要性。2020年报中,万科说,“机会也来自科技释放的价值。人类进步源于想象力,而科技是能让想象真正放飞的羽翼。科技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让可能变得平易。二百年前开始的工业革命,让肢体孱弱的人类拥有了超越肉身的力量,逐渐摆脱了饥寒和贫乏;而正在悄然降临的人工智能,将使思维穿透生物神经的局限,让人类迎来更优雅和精致的生活。而对于产业来说,知识与创造力,正取代资金和能源,成为最核心的资源。”
说的真好。
郁亮做错了什么
《致股东》的万科,大局观清晰,居安能思危,并做好了化危为机的思想准备,只等危机正式到来。
2021年,房企爆雷潮出现,房地产行业危机如期而至。但神奇的是,万科突然变调了。
万科的2021年报中,《致股东》变成了郁亮署名的“检讨书”。
郁亮在首次也是唯一一次以个人名义《致股东》中说,“2021年,对万科集团来说,是我们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刻骨铭心的一年。这一年,尽管公司仍然保持经营稳健,但净利润继1995年、2008年后,出现上市31年以来第三次下滑,交出这样的成绩单,我倍感压力,内心充满紧迫感。”
“我知道,股东给与万科信任和支持的同时,也赋予我们更多的要求和期待,面对这样一份成绩单,股东的失望、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质疑、批评,我完全能够体会得到。我应当出来承担责任,更应该和团队一起,直面问题、查找不足、对症下药、坚决行动,并为之付出加倍努力。”
这节奏不对啊。2018年,郁亮于行业销售新高之际高喊“活下去”,举座皆惊。当时遭到孙宏斌的公开嘲讽,但时至2021年,民营房企排队进ICU,融创岌岌可危,一切皆在万科预料之中。
怎么这时候,郁亮要踩油门了?这是准备化危为机、逆周期抄底了?
有人统计,提出“活下去”之后,万科至少花了7500亿拿地。如果知行合一,少拿点地,今日当不至于如此狼狈。
万科2022年报《致股东》恢复了一贯的优雅:“没有人可以完全精准预测市场走势,尤其是短期内的突发性调整。对未知始终保持敬畏,为未来留出足够的安全余裕,像珍惜眼睛一样珍惜信用和品牌,平衡安全与发展,万科才得以在历次震荡中保持稳健。”
但形势已非。2023年报《致股东》中,万科说,“去年四季度以来,市场对行业、对公司担忧情绪加剧。关键情况下,公司获得了深圳市国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金融机构等合作伙伴的共同帮助。这些支持对稳定信心发挥了巨大作用,对此万科感恩在心。”
从检讨书到感谢信,一直被视为最市场化、最规范化治理结构的房企优等生,终于走到了“拼爹”这一步。
地产已无优等生。六年前,万科向行业扣动扳机:“活下去!”六年后,子弹正中眉心。
回头看王石当年的选择,想必另有体会。行业启动时入场,巅峰时离开,一条完美的上升曲线。尽管在红烧肉事件后其风评急转直下,但他的人生智慧,可能被低估了。
断然舍弃股权,是最不容易做出的决定,那可是真正意义的“泼天富贵”。而在今时今日,股权对许家印杨国强孙宏斌们,就是完全的负担了。
跳出来看,行业盛衰,企业兴亡,都是自然规律。万科选择对了跑道,引领行业三十年,已经很成功了。要知道,世界五百强的平均寿命也就42年。
“有时候,有时候,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下一份年报,万科《致股东》还会恢复其超脱与优雅吗?(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胡润峰,编辑|刘洋雪)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爱了爱了😁顺便催更,王健H老师很久没更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