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存储芯片产业复苏:美国美光追投43亿新厂动工,中国龙头获108亿新融资|硅基世界

随着AI、工业等领域需求激增,2024年全球存储市场将恢复“元气”,预计市场规模比2023年增长超过42%。

(图片来源:无版权图库unsplash)

(图片来源:无版权图库unsplash)

投资、建厂、扩产......全球存储芯片产业正迎来复苏。

今年3月27日,在向西安工厂追加投资9个多月后,美国存储芯片巨头美光科技(NASDAQ:MU)为投资43亿元的西安封测新厂房举办奠基仪式。美光预计,该工厂将于2025年下半年建成投产,并会据市场需求逐步增产。

刚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的美光CEO桑杰·梅赫罗特拉(Sanjay Mehrotra)赶到西安出席奠基仪式。他称,新封测厂将支持美光满足来自中国和国际市场的客户需求,并将西安工厂现有的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封装和测试能力拓展至移动DRAM、NAND(闪存设备)、固态硬盘和其他闪存方案等。

不止是美光,中国存储芯片龙头也开启“资本狂飙”模式。

3月28日晚,国内芯片龙头兆易创新(603986.SH)发布公告,宣布以自有资金15亿元参与合肥长鑫科技的新一轮股权增资。本轮融资整体规模为108亿元人民币,投前估值高达约1400亿元(1399.82亿)。

从中国到美国,两大存储芯片龙头均开启资本投入,背后则是全球存储市场的复苏景气。

 全球存储市场规模统计

据闪存市场大会上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经历过去两年价格下跌之后,2024年,随着AI、工业等领域需求激增,全球存储市场将恢复“元气”,预计市场规模比2023年增长超42%。同时,总GB(千兆字节)当量规模超过1.2万亿。

美光西安新封测厂动工,预计2025年下半年投产

作为全球第三大DRAM厂商,美光位于西安的工厂始建于2005年,属封装和测试工厂,是存储芯片制造工艺的后端。此前已完成三次增资扩建,至2014年投资总额已超10亿美元。

事实上,包括三星、美光在内的厂商均需要自建厂房,以生产DRAM、NAND、SSD等存储芯片产品。

2023年6月,因产品未能通过中国网络安全审查而引发关注的美光,宣布计划在未来几年对西安工厂新增投资43亿元(约6亿美元),主要包括收购力成半导体(西安)有限公司(下称“力成西安”)的封装设备,以及将新建一座厂房。

美光当时表示,根据此前达成的长期战略协议,力成西安的设备自2016年以来一直在美光的全资厂房中运行,该协议已到期。力成科技当时亦称,据2016年1月生效的合作协议,协议满6年后美光有权利购买力成在西安的资产。双方均未公布该笔交易的金额。

今年3月27日,基于原有工厂基础上的扩建的美光西安新厂房奠基仪式在西安高新区举行。新厂房落成后,美光西安工厂的总面积将超过13.2万平方米。

Sanjay Mehrotra表示,美光西安工厂的新厂房奠基是美光实施全球封装和测试战略的重要一步,彰显了公司对中国客户、运营和团队成员坚定不移的承诺。美光在西安追加投资,将进一步助力其客户在多个领域进行发展和创新。
美光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anjay Mehrotra

美光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anjay Mehrotra

美光全球运营执行副总裁Manish Bhatia表示,美光在西安的投资总额将升至110亿元。

美光还表示,其新厂房项目将额外增加500个就业岗位,加上将由力成西安转入美光的1200名员工,美光中国区员工总数将增至约4800人。

在会后群访交流中,美光全球封装与测试运营高级副总裁Gursharan Singh表示,美光始终密切关注全球市场的需求,同时致力于满足中国及国际客户,西安新厂预计将会极大地满足市场需求。他称,美光将建立更多的工程实验室,以提高产品可靠性认证、监测、故障分析和调试的效率,帮助客户更快地进入市场;此外,美光将加强与当地供应商的紧密合作。

“西安工厂的扩建会进一步扩大美光在中国市场的份额。”Gursharan Singh称。

Manish Bhatia则透露,其正在考虑为西安工厂扩大供应商队伍,尤其是增加陕西地区的供应商数量。

“我们宣布的新厂房预计将于2025年竣工,2025年下半年新的工厂就会建成。同时,我们也会越来越注重产品的质量,去满足中国的客户需求和其他地区客户的需求。现在手机 AI 解决方案的市场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有更多的DRAM内存,还有AI PC也需要我们有更多的产品,电动汽车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因此在自动驾驶领域也需要有更多的产品。所有这些通过 AI 来驱动的技术,都推动我们去更新产品组合。这也是我们西安工厂目前正在做的事情。”Manish Bhatia表示。

美光中国区总经理吴明霞在奠基仪式上表示,此次加建工厂的存储产品,将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制造的个人电脑、旗舰智能手机和汽车等产品中,上述产品将在西安进行本土化生产和供货。

吴明霞在会后表示,美光正在努力增加西安工厂的本地供应商的数量和比例。保证一流的质量、较低成本的同时,为美光与其客户实现更快的交付时间。

美光中国区总经理吴明霞在奠基仪式上表示,此次加建的新厂房,将用于制造包括但不限于移动DRAM、NAND和SSD等产品,这些产品将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制造的个人电脑、旗舰智能手机和汽车等产品中,上述产品将在西安进行本土化生产和供货。

2022年以来,全球存储芯片行业驶入一轮历史罕见的下行周期,几大存储芯片厂商业绩持续承压。不过,最近两个季度,行业看到复苏信号,美光业绩亦触底反弹。

财报显示,截至2月29日的2024财年第二财季,美光营收为58.24亿美元,同比、环比分别增长58%、23%;美光还扭亏为盈,实现4.76亿美元净利润,上财季与上财年同期则分别录得净亏损10.48亿美元和20.81亿美元。

集邦咨询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美光依然是全球第三大DRAM厂商,市场份额为19.2%;在NAND市场,美光该季度的市场份额为9.9%,位列第五。

储存容量、效能及能耗是存储芯片产品胜出的三大关键。近期,美光在全球发布用于 AI 加速计算芯片的HBM3(高频宽存储芯片),是全球芯片领域首款8层堆叠(8-High)24GB的HBM3 Gen 2产品。目前该产品已送样,预计2024年第一季放量交货。

有分析认为,这是美光直追韩国SK海力士,企图分食市场格局。但无论现在还是未来,这款HBM3芯片均不会在中国大陆生产。

据美光在中国台湾的董事长卢东晖透露,以DRAM制造为主,美光有多达65%的DRAM在中国台湾生产,未来中国台湾更将是最先进DRAM制造和先进封装重镇。台中工厂在2023年下半年也开始量产先进的1-beta制程,相较上一代的1-alpha制程,美光的1- beta制程功耗降低约15%,位元密度提升超过35%,每颗晶粒容量可达16Gb。1-beta制程主要是生产车用、数据中心等场景的存储芯片。

据透露,美光目前正打造下一代1-gamma制程,采用极紫外光(EUV)制程技术,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量产,1-gamma制程预期会先在台中厂量产。

Gursharan Singh方面则强调,美光还将进一步推动自动化作为主要的目标,专注于提升生产以及自动化流程。

再获共计108亿元增资,长鑫科技估值高达1400亿元

相较于美国存储巨头扩产,中国本土存储芯片企业则加大投融资力度,加速国产芯片发展。

3月28日,半导体领域上市公司兆易创新发布《兆易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拟对长鑫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暨关联交易公告》。

兆易创新在公告中表示,自公司2020年首次对“长鑫科技”投资以来,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在存储器业务领域持续深化合作。长鑫科技目前正在开展新一轮股权融资,公司拟以自有资金15亿元参与长鑫科技本轮增资。本轮增资前,兆易创新持有长鑫科技约0.95%股权;增资完成后,兆易创新将持有长鑫科技约1.88%股权。

兆易创新强调,长鑫科技最新一轮的整体融资规模共计108亿元,投前估值约为人民币1399.82亿元,融资所得将应用于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芯片)等相关业务推进、补充流动资金、偿还金融机构借款、参控股子公司股权投资等。

据悉,长鑫科技主要从事集成电路及相关产品的生产、研发、设计、销售等业务,旗下拥有全资子公司长鑫存储——中国大陆四大存储芯片龙头之一,其他三家分别是紫光国微、兆易创新、长江存储。

早在2020年,兆易创新就与长鑫存储在DRAM产品采购及代工服务等方面开展业务合作。截至今年3月28日,公司从长鑫存储采购DRAM产品约1.8亿元。

而2023全年,兆易创新分别花费4.05亿元和3.62亿元,采购长鑫存储的DRAM产品,及其代工的DRAM产品。2024年上半年,兆易创新预计从长鑫存储采购3.84亿元的代工DRAM产品。

而作为兆易创新的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董事长,朱一明同时也是长鑫科技董事长。同时,朱一明拥有的长鑫科技的最大企业表决权,表决权比例为25.27%。

除兆易创新之外,长鑫科技本轮108亿元融资中,还包括合肥长鑫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合肥产投壹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名投资人。而兆易创新将与长鑫科技、长鑫集成、合肥清辉集电企业管理合伙企业和合肥集鑫企业管理合伙企业签署《关于长鑫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之增资协议》。

公告称,本轮所有投资人均以相同条款及价格,与长鑫科技、上述三个早期股东签署增资协议,并将签署《关于长鑫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之股东协议》,共同参与长鑫科技增资事项。以此为定价依据,按照长鑫科技全部注册资本536.33亿元计算,长鑫科技本轮增资价格为2.61元/每一元注册资本。

天眼查信息显示,截至目前,长鑫科技主要股东包括:合肥清辉集电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持股比例为24.3204%)、长鑫集成(持股比例12.4265%)、大基金二期(持股比例为9.8001%)、合肥集鑫(持股比例为9.3923%)、安徽省投资集团(持股比例8.8761%)。此外,还有国调基金、阿里巴巴、美的投资、人保资本等少数股东。

事实上,过去一年,半导体市场复苏缓慢,DRAM市场需求清淡。

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数据,2023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同比减少10.3%,降至5150亿美元。另据TrendForce的数据,2023年全球DRAM市场规模将达596亿美元,同比减少28%。

2023年,兆易创新预计实现57.66亿元营业收入,同比下滑29.08%;预计实现1.55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92.45%。如此情况下,公司斥资15亿元投资长鑫科技,能否取得预期回报有待考量。兆易创新也称,长鑫科技“因研发进度、市场环境、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经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

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呈现“逆全球化”形式,中国加速芯片国产化发展,最终目标是降低美国芯片市占率。

在早前举行的Semicon China 2024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长江存储董事长陈南翔却否认这一看法,他表示,“中国的半导体市场属于全世界,全世界的半导体市场也属于中国”。

但陈南翔去年则表示,全球化被破坏,芯片半导体产业链将进入“动荡且无序”的时刻。“就长江存储来讲,依法合规买回来的设备连零件也拿不到。可以设一个时间下,把设备在新的条件下回购,这样才公平。”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经济形势看好,今年的存储芯片也迎来产业复苏。

    回复 3月31日 · via iphone
  • 不光是美光,中国存储芯片龙头兆易创新也开启新一轮增资模式了

    回复 3月30日 · via h5
  • 美国存储芯片巨头美光科技继续加大投入,参加西安的奠基仪式。

    回复 3月30日 · via iphone
  • 也就是说,都在加大投入,为争夺市场做准备啊

    回复 3月30日 · via android
  • 也要看清楚现实,中美之间芯片之争正在加剧

    回复 3月30日 · via iphone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快报

更多

2024-11-16 22:44

嘉实基金和平安基金相继宣布与普华永道解约,涉及378只基金

2024-11-16 22:30

超30000公里,中国图迈机器人远程手术再获突破

2024-11-16 22:29

李庚希凭电影《我们一起摇太阳》获第37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2024-11-16 22:12

百亿级股票私募仓位指数创今年以来单周加仓幅度最高纪录

2024-11-16 21:30

挪威地产大亨、亿万富翁Olav Thon离世,享年101岁

2024-11-16 20:51

山东对8类家电开展以旧换新,最高可享受补贴1.6万元

2024-11-16 20:43

深圳计划鼓励并购重组,已经起草征求意见稿

2024-11-16 20:39

日本青森县陆奥湾发生4.6级地震

2024-11-16 20:20

北京加快存量数据中心提质升级

2024-11-16 20:17

以太坊站上3200美元/枚,日内涨3.56%

2024-11-16 20:16

11月16日新闻联播速览22条

2024-11-16 19:56

智己汽车与Momenta、英伟达官宣合作,打造行业首批索尔(Thor)芯片量产智驾方案

2024-11-16 19:44

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实施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行动,培育世界一流医药企业

2024-11-16 19:43

国家卫生健康委:以重大科技项目和政策协同为抓手,力争在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等方面全面提升

2024-11-16 19:22

杨植麟:kimi每月用户规模达到3600万

2024-11-16 19:19

海南旅游市场升温,今年前10月三大机场进港旅客逾两千万人次

2024-11-16 19:04

David Tepper:中国股票仓位接近四成

2024-11-16 18:47

李家超与多位东盟国家领导人会面,望支持香港尽早加入RCEP

2024-11-16 18:16

中蒙边境一日游线路恢复

2024-11-16 18:13

我国首座大型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FLNG)基本建成

5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