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GPLP,作者|静雪
2024年一季度即近尾声,又到各大上市公司的财报季,3月26日,顺丰控股公布2023年年度业绩。
财报显示,顺丰去年全年营收2584.1亿元,同比下跌3.39%;归母净利润82.3亿元,同比增长33.4%。
对营收下降,顺丰的解释是:受到国际空海运需求及价格均同比下行的影响,供应链和国际板块拖了后腿,收入 599.8 亿元,同比下降 31.7%。
而全年总件量达成 119.7 亿票,同比增长7.5%;2023年6月底完成了对加盟模式的丰网业务出售交割,若不含丰网业务,总件量同比增长 16.2%。
交易总票数增加,营收下降、利润上升,看到这样一份财报,很难不联想到降本增效。
其实,近几年,底层的顺丰小哥一直叫苦不迭:工资下降、被外包压榨无底薪、甚至有人被投诉后吞下40颗安眠药。
尤其是今年3月,快递新规开始实施,新规明确规定了快递企业不得抛扔、踩踏快件,未经用户同意不得擅自使用智能快件箱等末端服务设施,这项规定肯定加大快递小哥的工作量和难度,由此引发了一波快递小哥离职潮。
一直以快和服务好著称的顺丰自然也有来自底层的抱怨。自从2017年借壳A股上市后,一直有来自底层的质疑声:上市后的顺丰,已经不是以前的顺丰。
其实对于上市,创始人王卫一开始也是拒绝上市的,2011年,他首次接受媒体采访,说:“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顺丰也缺钱,但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是不利的。”
不过,这是13年前。如今的顺丰已经手握4家上市公司。就在上个月,顺丰控股重新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上市后,王卫还是原来的王卫吗?
在2021年4月股东大会上,王卫自我质疑:“我经常在问,我是不是应该不上市呢?因为好像跟我的理想好像越来越远一样……”
顺丰王卫沉默发家十八年
王卫在公开讲话中,很少提及自己的理想,甚至外界目前依然不知道他的理想。
但王卫一开口,排名第一的关键词就是员工。2017年,A股上市敲钟,王卫邀请的是一位曾经“闯祸上热搜”的顺丰小哥,和他一起敲钟。
早在2016年,顺丰小哥送货时,骑的三轮车与小轿车发生剐蹭。小轿车司机一下车对顺丰小哥破口大骂,连扇小哥六个耳光,小哥一直道歉,忍受。事情一出就上了热搜,王卫却发了朋友圈:“如果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顺丰总裁!”王卫自此就有了个“中国好老板”的名声。
这事很罕见,王卫的态度罕见,王卫的发声更罕见。
2011年,王卫接受《羊城晚报》采访,就是他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他要求不要拍照,他会知无不言。在之前的创业18年,王卫一直保持沉默。
王卫的唯一一次媒体露面在2010年,还是被狗仔队偷拍。
他花3亿5千元港币购买了香港九龙塘喇沙利道的一块地皮,自建两栋4层楼高的独立屋,附带独立泳池。
《壹周刊》记者注意到,这桩买卖打破同区地产价格记录,决定派狗仔队跟王卫。狗仔队在顺丰深圳总部写字楼蹲守了几天,又混进顺丰香港点部,做了一天快递小哥,收派了300个件,才拍到王卫的照片,做了报道,标题叫《水货佬做到买屋仔,买757飞机》。
所谓的水货佬,是上世纪90年代往返粤港两地,帮忙带货的人。那时,香港大约8万多家制造工厂北移到了大陆,53000多家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催生出了“前店后厂”模式,而香港与珠三角邮寄就要两三天,报关就更要一个星期。请人帮忙带货成为性价比最高之选,水货佬的生意不要太好做。
王卫当时在广东顺德一家印染厂做工人,家在香港,常常受人之托带货,成为“水军佬”的一员。
当拉杆箱再也放不下时,王卫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他跟父亲借了10万人民币,租下香港一间30平米的小铺子,招募了5个“水货佬”兄弟,在顺德注册了一家公司,名叫顺丰。
王卫是创始人,也是快递员,每天就是跑市场,骑着摩托车到处拉业务。
不同于如今顺丰主打中高端快递,王卫在创业初期的策略是“割价抢滩”。别人70块一件货,顺丰收40块。王卫用低于市场均价 30%的价格揽货,吸引了大批中小商家,一年下来也是几百万。
3年下来,王卫赚到了第一桶金。当时的王卫颇有暴发户心态,在开放了顺丰的加盟权后,王卫更有了退休计划。但加盟商模式导致投诉激增,砸了顺丰的牌子。1999年,王卫决定收权,改为直营。
在千禧年前后,放权容易收权难,王卫为此9次抵押财产,回购全部产权。加盟商自然不乐意,王卫深居简出,身边保镖成群,不接受媒体采访,不拍照片。
但对于不拍照片的解释,王卫表示:“习惯了享受低调的生活,做一个平常的老百姓、一个凡人很舒服,没有威胁。低调一点对于管理企业也有好处,没有员工认得出你来,你才可以深入到基层去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
收权争执历经3年,王卫终于在深圳建立顺丰总部,定位国内中高端快递,在全国拥有180个网点,拥有深港货运70%的份额。
2003年初,SARS爆发,人们都不敢出门,快递订单激增。与2020年新冠疫情一样,航空业十分萧条,王卫看航空价格大跌,与扬子江快运签下合同,租下5架737全货机,成为国内第一家使用全货运专机的民营速递企业。王卫还与多家航空公司签订协议,利用国内230多条航线的专用腹舱,运送快件。
有工具升级的加持,成就了顺丰“快”的招牌。自2003年,顺丰每年快递订单量增速都在50%左右,覆盖了飞机运输的高昂成本,形成良性循环。2006年初,顺丰在国内已建有2个分拨中心、52个中转场,拥有2000多台干线中转车辆以及1100多个营业网点,覆盖了国内20个省100多个大中城市(包括香港地区)及300多个县级市或城镇。
2010年,王卫买下两架757飞机,顺丰开始拥有自己的专机。
逃不过上市的六年
在买飞机后一年,王卫深知躲不过,接受了《羊城晚报》的采访,表示自己真正想做好企业,不一定要上市。
可是,时隔6年,2017年2月,顺丰借壳在A股上市。2021年5月17日,顺丰房托(2191.HK)上市,其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由顺丰控股间接100%控股。2021年9月28日,顺丰控股发布公告表示,顺丰控股全资子公司完成对嘉里物流(0636.HK)9.31亿股股份的收购,此次收购股份约占嘉里物流已发行股本的51.5%。2021年12月14日,顺丰同城(9699.HK)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主营业务是即时配送。
目前手握4家上市公司的王卫,在上个月重新向港交所提交顺丰控股的招股书,意在布局A+H,是不是在重现大型“真香”的打脸现场?
王卫在2020年访谈中提到,说顺丰转型是在2017年,也就相当于把上市和转型画上等号。
纠结上不上市的六年间,同行的“三通一达”在迅速扩张市场份额,压力不仅来自于同行,曾经想要合作的马云也在2013年进军物流届,组建了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天猫投资21.5亿,占股43%,顺丰和“三通一达”各出资5000万,占股1%。
这样的跨界进军,自然给了王卫不少的压力和灵感。
2014年,王卫写下《“顺丰速运“转型”顺丰服务”的创新与变革》一文,称在过去的2013年顺丰经历二十多年来都没经历的事情。
最大的改变就是第一次引进外部股东。2013年,顺丰与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签署协议,后三者总体投资不超过顺丰25%的股份,总额80亿元。
在业务上,王卫也决定扩大业务板块,拥抱电商:
2012年6月上线了顺丰优选,主打中高端食品;
2013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布局网购服务社区店“嘿客”;
2014年,推出“顺丰冷运”新品牌,针对的客户包括食品企业、生鲜食材市场、餐饮企业、生鲜电商等……
王卫在文章中写道:“5年以后,客户提起顺丰时,要用新的服务概念让其感受到顺丰不完全是做快递的,改口叫我们‘顺丰服务’而不是‘顺丰速运’。”
但很明显,王卫2014年的豪情壮志并没实现,同行却又开始纷纷上市,2015年12月~2017年1月,短短一年,“三通一达”齐齐上市。作为“快递一哥”的顺丰很难不被裹挟,在2017年2月借壳A股上市。
上市后的顺丰和王卫
2017年顺丰上市,王卫的身价翻了五倍,在《2017胡润全球富豪榜》中以1860亿元的财富位列大中华区第三,全球第25位,较上一年直接上升305位。
但好景不长,2018年开始,时效已经不是顺丰一家独有的优势,物流界也开始价格战。顺丰的业绩增速低于同行,股价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通达系的围剿、极兔的搅局,都让专注中高端快递的顺丰动摇,2020年王卫开始筹划建立加盟制的丰网。可惜,卷不是突围的解决方案,在2023年6月,王卫还是以近12亿的价格把丰网卖给了极兔,一方面可以止损,另一方面将更聚焦于中高端快递、国际快递等核心业务。
止损的效果在顺丰2023年财报中也有提现:顺丰全年总件量达成119.7亿票,同比增长7.5%,若不含丰网业务,总件量同比增长16.2%。
2023年,王卫和顺丰忙着拓展全球物流网络,推进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转型,近乎是王卫的第二大关键词,这也关乎于变不变的问题,顺丰在变,王卫变了吗,当年那个关心小哥的王卫到底还在不在?
其实自从上市后,很多顺丰小哥们质疑王卫是不是变了,王卫多次在丰声(顺丰内部平台)上道歉、反思、承诺。
2019年,王卫在丰声(顺丰内部平台)宣布:“每月新增2361万元来提高快递小哥的收入,让利益分配更趋合理。”这种直接打钱的痛快行为,并没有得到小哥们的拥趸。
因为按照人头算,顺丰拥有各种用工模式收派员约29.14万人(顺丰2018年年报显示),每人每月增加不到100元。
如果企图用这样的计算方式,就能揭开资本的伪善,并不明智。
王卫从白手起家到如今身价千亿,在真金白银的商界中厮杀,善绝非通往成功的道路,不过是人们在商人身上喜闻乐见的闪光点和包装。
在物流这片红海,王卫必须带着顺丰变,他也曾说过:“不是穷则变,而是富要变。”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