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交出营收、净利双降的年报后,沃森生物的最新季度财报更是令人大跌眼镜。
4月24日盘后,沃森生物(300142.SZ)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公司营收6亿元,同比下降28.02%,归母净利润1412.75万元,同比下降91.7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403.38万元,同比下降37.37%。
一季度营收下降主要是因为疫苗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减少,净利润大幅下滑的主因是公司公允价值变动亏损达到8481.79万元。
沃森生物称,其持有在香港上市的开曼圣诺医药有限公司股票期末价格下跌,形成报告期内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以及公司持有的其他股权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综合影响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沃森生物一季报披露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出现了智飞生物(300122.SZ)大股东的身影,此外,在季报发布同日,沃森生物还宣布终止了一项启动近3年的新冠疫苗试验项目。
4月25日,沃森生物低开低走,收于13.84元,跌2.12%,最新总市值222.46亿元。
投资踩雷,累计公允价值损失达5.68亿
沃森生物已不是首次为其在港股市场的投资“交学费”。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沃森生物全资子公司沃嘉生物持有嘉和生物-B(06998.HK)7.42%股份,是公司第二大股东。今年2月27日,沃森生物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持有圣诺医药-B(02257.HK)部分股权,持股比例约4.1%。
这两项投资已经成为沃森生物近三年来沉重的业绩包袱。
2021年,因其持有的嘉和生物股票期末价格下跌形成期内公允价值变动损失4223.180万元;2022年,因其持有的嘉和生物、圣诺医药股票期末价格下跌形成报告期内公允价值变动损失2.06亿元;2023年,因其持有的嘉和生物、圣诺医药股票期末价格下跌,形成报告期内公允价值变动损失2.35亿元。
连同2024年一季度的投资亏损,2021年至今,因为持有嘉和生物、圣诺医药股票,沃森生物公允价值变动亏损累计已经达到5.68亿元。
沃森生物与沃嘉生物、圣诺医药渊源很深。
嘉和生物是沃森生物在2013年密集实施并购的8家公司之一,耗资2.91亿元,同期被收入囊中的还有目前拥有二价HPV疫苗的上海泽润。彼时,刚刚进入资本市场的沃森生物在致力于通过股权收购落地“大生物平台”计划,也就是以自研疫苗发展为主轴,以并购发展血液制品、单抗和新型疫苗产品管线多线布局。嘉和生物是当时的明星单抗(单克隆抗体药物)企业,是众多肿瘤靶向药研发中的佼佼者。
但在2018年,沃森生物了为回笼资金,为13价肺炎疫苗等产品的上市推广做准备,作价16亿元出让了嘉和生物的控股权,公司董事长李春云称将“聚焦到疫苗产业”,还表示对于手中余下的嘉和生物13.59%股权,将来不会再减持。
现在看来,不减持承诺让沃森生物付出了惨痛代价。嘉和生物2020年10月在港交所上市,股价达到32.2港元/的高点后就一路猛跌,最低时股价不足1港元,目前公司市值约6.3亿港元,其创始人周新华也在2022年4月离职。2023年6月,公司的PD-1肿瘤药杰诺单抗(GB226)新药上市申请未获批准,成为首次在国内被拒批的国产PD-1肿瘤药。
嘉和生物在国产PD-1肿瘤药领域同质化竞争败下阵来,如今奄奄一息。沃森生物押注的另一公司同样高开低走、愁云惨淡。
圣诺医药在2021年12月正式登陆港交所,当时顶着国内“小核酸第一股”的光环,大受追捧,公司上市后股价一度攀高至101港元/股,但目前市值仅5.34亿港元,已从云端跌入谷底。
追溯起来,圣诺医药的第二大股东、执行董事兼首席战略官戴晓畅曾任云南沃森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沃森生物前身)主席。2020年10月,圣诺医药完成1.0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3亿元)D轮融资,沃森生物全资子公司上海沃嘉拿出1.56亿元作为新进投资人加入其股东行列,持股4.46%,李云春还担任了圣诺医药董事职位。
2021年4月,沃森生物还与圣诺医药签署协议,共同合作开发“针对通用流感病毒的siRNA药物”。2023年12月7日,沃森生物回复投资者称,公司与圣诺生物合作开发的针对通用流感病毒的siRNA药物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4月初,针对上述两起投资,沃森生物管理层也表示,参与这两家港股公司的投资初衷是希望未来在国际化、产业化、技术平台建设和新型疫苗的推进,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强强联合,这不仅是财务投资,同样也是公司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以期获得技术和产品原料及渠道的产业投资。近2-3年以来,港股指数下跌,港股流动性不佳。公司与被投资企业保持密切沟通,持续关注企业后续发展。
投资失利的同时,沃森生物目前的主营业务也遭受考验,股价更是跌跌不休。
疫苗销售撑不起增长,智飞生物大股东低位买入
下滑的业绩是沃森生物目前诸多困境中的一项。
3月末,沃森生物披露的2023年年报数据同样不好看,营收同比下降19.12%至41.1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2.44%至4.29亿元。这也是公司近10年来首次交出营收、净利双降的年度业绩报告。
业绩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另一重要因素是二价宫颈癌疫苗等疫苗产品的收入下降或不及预期。
沃森生物主要生产和销售的8款自主疫苗产品包括13价肺炎结合疫苗、二价HPV疫苗、23价肺炎多糖疫苗等,2023年,其自主疫苗收入40.1亿元,同比下滑19%,占营收的99.12%。
沃森生物在年报中称,受国内新生儿数量下降和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公司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产品销售量较上年同期下降;同时,受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扩龄和进口数量大幅增加影响,公司二价宫颈癌疫苗销售量未达预期,综合影响致公司报告期内疫苗产品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
此外,公司结合疫苗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和销售预测等综合因素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预计对宫颈癌疫苗及其他疫苗产品的存货、应收款项等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2.51亿元。
沃森生物的二价HPV疫苗沃泽惠在2022年3月获批,是国内第二款上市的国产HPV疫苗,第一款为万泰生物(603392.SH)于2019年获批的二价HPV疫苗宁可馨。
市场对于沃森生物二价HPV疫苗的获批预期,曾将公司推向顶峰,2021年8月,其股价最高触达96.65元/股,市值超过1200亿元。但沃泽惠获批后即开启低价竞争,2022年5月,沃森生物以246元/支的价格在江苏省HPV疫苗竞标中获得22400支/瓶的中标量。今年3月,万泰生物击穿百元,以86元/支的价格中标了二价HPV疫苗采购项目。
而这才是“开胃菜”,九价HPV疫苗竞速赛早已拉开帷幕,从进度来看,沃森生物仍不敌万泰生物。
4月10日,万泰生物公告称,九价HPV疫苗III期主临床试验V8期访视已经完成揭盲并取得主要数据初步分析结果,结果显示符合预期。公司正同步开展新药注册申请资料的撰写工作,并将积极开展与药监部门沟通申报事宜。
4月22日,沃森生物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提及,公司目前正基于九价HPV产品临床开发计划,保持与CDE密切沟通交流,积极争取以最优策略推动保护效力临床研究开展。进度明显落后于万泰生物。
从股价来看,万泰生物在高涨的九价HPV疫苗获批预期之下,节节攀高,而沃森生物则是步步跌落,其股价已经保持俯冲下探长达两年零八个月,现在市值滑落至200亿元上方。
沃森生物越来越便宜之时,另一在HPV疫苗领域同样深陷困顿的代理大户智飞生物(300122.SZ)突击进入,似有“报团取暖”之意。
根据沃森生物2024年一季报,截至2024年3月31日,刘铁鹰成为新进第十大流通股东,持股2306.9万股,占比1.47%。而刘铁鹰女士是智飞生物联合创始人吴冠江的妻子,是其一致行动人,现为智飞生物第三大自然人股东,持股3.81%。
与此同时,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沃森生物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增持793.79万股,易方达创业板交易型开放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增持1036.65万股,招商国证生物医药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增持15.83万股。
对沃森生物来说,缓解业绩下滑难题是当务之急,公司已经为此大幅削减了销售和研发费用。2023年其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分别同比下降24.85%、16.77%,2024年Q1,两项费用分别同比下降30.98%、51.37%。
一季报披露同日,沃森生物发布公告,终止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黑猩猩腺病毒载体)临床试验。该新冠疫苗由其全资子公司京微达生物研发,2021年5月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之后开展了Ⅰ期和Ⅱ期临床研究工作。宣布终止研发前,该新冠疫苗正处于Ⅱ期临床研究数据整理和收尾阶段。
不过,据公司2023年年报,沃森生物还有另外4条新冠疫苗在研管线——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S蛋白嵌合体)处于Ⅲ期临床研究阶段,已完成主要临床研究工作和商业化规模工艺验证;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正处于Ⅲ期临床研究阶段,2022年9月获得印尼紧急使用授权;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 细胞)在Ⅱ期临床研究阶段;重组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疫苗(CHO 细胞)在Ⅰ期临床研究阶段。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丨杨亚茹 编辑丨孙骋)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