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点财经
很多人的潜意识里面,银行是离钱最近、也最容易赚钱的机构。但其实,国内的股份制银行正在压力中前行,赚钱能力在下降。
表现在业绩上,股份制银行普遍出现“营收下降”“净息差收窄”等难题。透过10家A股上市股份制银行的2023财报,可以发现有三家银行的业绩具有代表性:
平安银行的营收下降幅度最大;
招商银行的资产规模最大,但营收也在下滑。
浙商银行是唯一一家营收同比增长的银行,但房地产风险在上升。
到了今年第一季度,根据最新财报来看,三家依然在延续着去年的趋势。有银行掌舵人公开表示:
“要过紧日子”。
“紧日子”背后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各家银行面临着何种困局?又该如何解决?
“靠息赚钱”,难上加难
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的赚钱能力呈现分化态势。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9日,共有42家A股上市银行公布了2024年一季度业绩报,营收同比下降的银行约为15家。其中,招商银行营收864.17亿元,同比下降4.65%;平安银行营收387.7亿元,同比下降14%。
电视剧《繁花》中,爷叔跟阿宝传授生意之道时表示,做生意必须要有本钱。对于银行而言,要扩大生意规模也必须要有本钱。这个本钱就是营收,主要来自两个部分: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其中,利息收入是最重要的部分,说白了就是贷款利息减去存款利息的差额。
比如,2024年一季度招商银行利息收入占比超过六成,平安银行和浙商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高达八成,绝对的营收主力军。
然而,相当一部分银行的利息收入在下滑。比如,一季度招商银行净利息收入520亿元,同比下降6.15%,平安银行净利息收入1179.91亿元,同比下降9.3%。
银行利息收入下滑背后,既源自被动受宏观经济影响,也源自主动调整业务。
首先,银行靠利息创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去年,银行净息差(利息收入/平均生息资产规模)降到了二十年来最低水平,贷款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在此形势下,包括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头部玩家“靠息赚钱”的难度也在加大。
招商银行在一季度报中就表示,受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及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影响,叠加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新发生业务收益率同比下行,导致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
另外,一些银行本身也在调整业务结构,应对潜在风险。
在净息差持续扩大的周期里,平安银行推出了很多“三高”业务(高利率、高利差、高风险),获取了较多收入。然而,当净息差持续收窄,高利率业务也难以维持高收入,平安银行必须削减这部分业务,避免发生“破窗效应”。平安银行管理层也坦言,收入下滑的部分原因在于主动管控了高收益、高风险业务。
相比平安银行,浙商银行之所以能够实现营收增长,主要源自拓宽了非息收入,缓解了息差压力。
今年一季度,浙商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118.18亿元,同比增长0.61%;非利息净收入65.89亿元,同比增长63.34%,非息收入贡献了主要的营收增量。
不过,银行天生是跟收益和风险打交道的。浙商银行实现营收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潜在的风险。
当前房地产业持续下行,许多银行都在降低房地产贷款风险,浙商银行反而呈现相反态势。从2021年到2023年,浙商银行贷款中的房地产业不良率从0.62%上升2.48%,成为该行贷款第二高的行业。
另外,浙商银行的前十大贷款客户中,第一、第三、第五、第六和第十大借款人均来自房地产业,金额比重最大。
随着房地产行业压力的加大,浙商银行的房地产不良贷款率或将持续上涨,这意味着其地产风险还没有出清,不确定性仍较大。
幸福总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未来随着息差收窄、地产压力的持续进行,各家银行都面临着各自的难题,预计还会纷纷过上“紧日子”,穿越较为较难的周期。
为了更加顺利地穿越周期,推进零售业务成为银行共同进军的方向。
转型零售的困局
过去一段时间,很多银行力图通过布局零售业务,突破传统经营的困局。2022年,58家上市银行的零售业务营收占比高达45.61%,布局零售已经是大势所趋。
这是因为,零售业务具备多种优势。比如,零售业务具有低风险、高收益、稳定增长、客户黏性高等特点,能够提升资产质量和收益能力;零售业务还能吸引更多的低成本存款,优化银行负债结构。另外,零售业务也能提供更多的中长期资金来源,帮助银行平衡资产负债表。
众多银行当中,招商银行最早提出向零售转型,其在2004年就将零售作为发展重点,如今成为公认的“零售之王”。平安银行则被冠以“零售新王”,2023年其零售金融业务的营收贡献占比高达58.4%。2021年起,浙商银行将大零售板块定位为第一板块。
不过,从最新财报中可以看出,三家在零售业务上存在不同的下滑趋势。
零售业务中盈利最强的部分,就是信用卡和个人贷款业务。截至2023年底,招商银行信用卡流通卡数量为9711.81万张,相比2022年底减少了560万张,下降5.44%。这也是招商银行信用卡流通卡自2021年涨到1亿张之后,首次跌破亿张。
平安银行和浙商银行的零售业务,也碰到难题。
2023年,平安银行零售业务的营收占比虽然高达58%,但利润占比只有11.89%,而2021和2022年的利润占比分别为59.2%、43.6%,可谓断崖式下降。
另外,平安银行的消费贷、信用卡等多个跟零售有关的板块,都出现下滑趋势。比如,今年一季度平安银行消费性贷款余额5107.20亿元,较上年末下降6.3%,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4829.74亿元,较上年末下降6.1%。
事实上,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出现下滑,核心原因在:
客户。
在年报中,招商银行解释信用卡流通卡发行数量下降,主要源自新户获取规模下降。平安银行则表示,要“调优客群结构,加强优质客户获取,着力做大中低风险客群”。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企业的终极目的就是创造客户”。对于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金融企业而言,实现收入增长、降低不确定性的核心指标,其实也是能否创造更多的客户。如果新客户增长放缓,业绩自然会受挫。
中国的零售银行市场,已经度过野蛮生长的时代。对于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金融企业而言,当下应该把经营思维从“以产品为中心”转为“以客户为中心”,把客户体验放在首位。
有些银行,虽然实现了零售客户的增长,但利润却没有跟上。2023年底,浙商银行零售客户较年初增长超30%,但是零售利润贡献度却暴跌到0.17%。纵向对比,2021和2022年其零售利润贡献度分别为26%、11%。
这背后在于,2023年浙商银行零售业务的业务及管理费为45.39亿元,相比2022年增加了15%,但是零售营收仅增加了约2%。也就是说,收入增速没有跟上成本增速,导致利润增长大幅放缓。
总体上看,三家银行要提振零售业务、穿越不确定性周期,必须攻克“挖掘客户和降本增效”两大难题,这也是大部分股份制银行都在面临的难题。
数字化,则成为众多银行尝试解决难题的利器。
数字化能否成为破局利器?
如今,数字化时代正滚滚来袭。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的数据,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估计会超过12万亿元,占GDP比重10%左右。
数字化的触手,也在向银行业深处蔓延。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2023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笔数达4914.39亿笔,同比增长9%;离柜交易总额达2363.82万亿元;行业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为93.86%。
银行用户获取服务的渠道,正在从线下逐渐转移到线上。并且,数字化正在重塑银行原本的经营方式,在“用户体验和降本增效”上发挥出巨大作用,从而能够提振银行的零售业务,进而推动其穿越“过紧日子”的周期。
零售客户群体,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十分差异化——不仅数量多、地域覆盖广,而且在职业、经济能力、金融需求上都存在不同特点。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已经无法分析海量的零售客户数据,也难以实现有效的分层、分级管理。众口难调和数据能力落后之下,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提升零售用户体验。
数字化,则成为解决这个难题的最佳利器。
通过数字化技术,银行能够实现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而提供差异化和定制化的服务,然后满足客户多维度的需求,提升他们的服务体验、黏性以及忠诚度。
可以看到,不少银行在数字化上加大了投入。2023年,招商银行对其AI能力及多个服务模块进行整合,引入基座大模型进行私有化部署和训练,目的就是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
平安银行也在使用大模型技术,革新现有的产品和服务。比如,打造行员和用户的Copilot,革新人机交互方式,提升传统软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不过,对于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而言,仅仅在技术方面进行投入还不够。
数字化改革,本身应该是一项从内到外的系统工程。银行除了要在技术上革新,还要用数字化的思维方推动产品的跨界融合,构建起全方位的服务平台,将产品融入到客户的日常生活当中,才能真正提升他们的体验。
除了提升客户体验,数字化的另一大作用是降本增效。
过去,银行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有大量繁琐流程和巨大成本需要进行压缩。数字化则通过“人+机”的模式,实现了降本增效。
一方面,数字化能够重塑银行的业务流程,用机器替代重复人力,在去中间化和去手工化后实现自动化和标准化,进而提高业务处理速度和质量,真正实现降低运营成本和提升效率,最终优化服务。
另一方面,数字化还能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刻画出零售用户的用户画像,然后实现精准营销,最终提高客户获取率和转化率,真正做到降低营销成本。
平安银行正在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经营降本增效,加强资产质量管控。浙商银行也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手段,实现精准营销、精细管理,推动降本增效。不过,目前浙商银行、平安银行的数字化技术还是不够强大,还需要跟第三方的头部科技公司合作,才能更高效地实现降本增效。
总体上看,数字化正在成为银行打破零售业务困局的利器。未来,数字化将重构银行的经营体系与业务流程,成为银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
股份制银行,在推动实体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然,在净息差收窄、地产下行的趋势下,其本身也在压力中前行,“过紧日子”已经成为常态。零售转型,则成为缓解压力的必经之路。
只是,零售客户群体庞大且差异化明显。零售转型对于银行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难度和压力都不小,极易陷入困局。
要打破这种困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布局数字化。在数字化浪潮中重塑经营体系和提升运营效率,真正提升零售用户的体验。
这一过程同样需要啃下不少硬骨头,毕竟数字化需要在资金、资源、人力上进行大量投入。但对于股份制银行而言,这一关必须跨过去,否则就会被时代甩在身后,面对着过不完的“紧日子”。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