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ES文章顶部

雷军为何亲自登门谢北汽?

钛度号
雷军和小米SU7爆红,代工的北汽却走上下行之路。

文|BT财经

小米SU7发布以来,雷军毫无疑问是最大的焦点。

他的一举一动被所有新能源投资者时刻关注,跟他扯上关系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营销方式,最近吃到红利的北汽集团应当深有体会。

近日,雷军发布了视频,表示为了感谢北汽对小米汽车的帮助和支持,自己跟团队专程登门拜访并致谢。

从结果来看,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互利共赢。

视频开头,雷军开着一辆熔岩橙配色的小米SU7奔赴北汽,他身后的车队里还出现了雅灰、橄榄绿等不同颜色的SU7,一次性展现了多款惹眼配色。北汽集团则展现了自己的研发力和创新力,董事长张建勇领着雷军一行参观北汽产业研发基地,让雷军在现场试驾BJ60,得到“雷总”的亲口认证。

视频最后,雷军和张建勇互赠了北汽B80C车模和小米SU7车模,不少网友表示:“年轻人在雷总那儿学到的不止是车,还有人情世故。”

这场联合行动中,雷军再次展现了他对创造话题、吸引流量、完成品牌宣传转化的深刻认知与执行力,但更应该看到的是,小米和北汽在代工生产SU7以后俨然已经成了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坦白来说,这对小米是稳赚不赔的。油车时代,北汽与AMC(美国汽车公司)组建了中国第一家合营车企北汽吉普,开启中外合资办厂的先例;电车时代,北汽成了第一个拿到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曾经连续7年蝉联国内纯电动汽车企业销量第一。

比起一炮而红的小米,北汽走的更像是缓慢的下行之路。结果为何如此不同?北汽会甘心成为跨界厂商的代工厂吗?新能源赛道拼刺刀的情况愈演愈烈,留给北汽的时间,还够它试错多久?

车企最大的对手是手机厂商?

乘用车“油改电”的过程里,“汽车是车轮上的超级手机”已经逐渐成为行业共识。换句话说,现在消费者购买车辆,尤其是购买新能源车时,需求痛点有所改变,过去的玩法是在美观、舒适、安全等方面发力,现在汽车厂商更需要关注自家产品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方面能讲出怎样的故事。

这也为新能源车企带来了新的对手,即智能手机厂商。

前有华为,后有小米,如果说2021年前后脚宣布将要进军造车的互联网大厂们曾经让投资人和吃瓜群众感到疑惑,那么就现在的表现来看,已经没有人怀疑代表着“新兴”的消费电子行业经验,能在曾经被“传统”困住的汽车行业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趣的是,这两家在智能手机领域打得不可开交的老“头牌”手机厂,到新能源汽车界却有了握手言和的倾向,至少他们正使用同一家代工厂,北汽集团。

据工信部官网披露的消息,北汽新能源与华为合作的全新车型已经在推进申报,这辆新车的名字定为享界S9,同样属于华为“界”系列,商标为“华彰牌”,北汽集团主要负责的是生产工作。

消息放出后资本市场反应热络,北汽蓝谷当日就完成了涨停,市值迅速涨超40亿元。北汽集团上一次得到如此积极的关注,或许还要追溯到与小米的合作。

2023年11月15日,同样是在工信部官网上公开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77批)披露了小米汽车第一张“证件照”。公告显示产品商标为小米牌,具体申报的企业名称填的却是北汽集团,这意味着小米将使用北汽的生产资质开发汽车。

证券网站统计显示,那段时间北汽股价曾经多次涨停。小米SU7上市以后销量火爆,在北汽也能够看到相当明显的带动作用。

但与小米的合作存在一个硬伤,新能源汽车行业研究员蒋东斌表示:“北汽现在和小米的合作很简单,基本就是小米做设计、品牌和渠道,北汽来提供技术,帮小米把图纸生产成实车。这样做的好处是旱涝保收,能不能长久、对北汽这个品牌有什么助力、北汽相比其他代工厂商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些问题其实都两说了。”

蒋东斌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心,跟北汽之前和华为的合作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在享界以前,北汽跟华为合作过一款叫极狐的车。当时双方的合作模式是Huawei Inside(HI模式),去年4月才升级为了智选车模式。

蒋东斌说,Hi模式其实就是传统的供应商合作模式,换汤不换药,极狐只是向北汽采购了华为提供的各类解决方案(华为智能驾驶、三合一电机、鸿蒙OS系统等)。

智选车模式才是华为真正的重点,也是他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地方。问界、智界都是如此,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北汽极狐在问界问世以前半年就以全球第一款高阶辅助驾驶量产汽车贩售,最后结果却截然不同的原因。

“智选车模式可以享用华为手机的销售渠道,卖手机的同时卖车,在客流转化、品牌增值、节约成本的很多指标上都有明确的帮助。”

这些方法论放在与小米的合作当中依然适用,怎样最大限度利用好合作伙伴的能量,把小米对北汽的加持作用发挥到极致,是北汽集团接下来必须思考的问题。

四年亏损超200亿

投资者之所以把北汽新能源的希望寄托在小米身上,深层原因其实在于极狐的“不争气”。

从日前发布的北汽蓝谷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看,北汽的亏损还在持续。

年报显示,北汽蓝谷2023年营收达到143.19亿元,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4亿元。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的三年间,北汽蓝谷的亏损额分别为64.82亿元、52.44亿元和54.65亿元。

不难发现,2023年整体情况与2022年相比并未得到大的改善,再往2021年探究,北汽蓝谷甚至出现了盈利倒退的情况。来自同花顺的数据显示,近四年来北汽蓝谷净利润亏损约226亿元,扣非净利润累计亏损更是达到了240亿元。

尤其需要看到的是,2023年的情况已经是北汽蓝谷努力后的结果。

年报显示,去年一年北汽蓝谷累计销量为9.2万辆,同比增长了84%,对销量增长贡献最大的极狐全年销售新车3万辆,相较2022年增长了138%,收入水平同比增长79%。

然而卖出的车辆越多,极狐给北汽造成的亏损好像也就越多。2023年极狐净利润亏损33.47亿元,极狐汽车在去年末的总资产为20.99亿元,净资产则为-75.2亿元。

而且相较于行业和蔚小理、极氪等其他品牌,极狐“上量”后的数据也不容乐观。

以造车新势力为例,理想汽车1-3月交付新车8.04万辆,同比增长52.85%;小鹏汽车一季度交付2.18万辆,同比增长19.87%。新造车品牌中问界涨势突出,累计销售新车8.58万辆,同比增长超过600%。

同为传统车企转战新能源,长安汽车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增长超过了50%,来到12.88万辆。而在北汽一季度成绩单中,只透露出极狐终端销售同比增长了61%的讯息。

整个北汽蓝谷一季度的销售量为1.01万辆,同比减少了33%,“扛把子”极狐三月交付2305辆,这个数据显然还不足以与其他品牌抗衡。

从营业成本来看,北汽蓝谷开销最大的销售费用在2020~2022年的三年间,从10.08亿元增长到了19.92亿元。2023年,北汽蓝谷销售费用来到了19.99亿元的新高,管理费用则增长14.86%来到了8.83亿元。

与此同时,北汽蓝谷研发方面的投入却在降低。

2023年北汽蓝谷研发费用为11.86亿元,同比下降了5.08%,这是北汽近三年来花出研发经费最少的一年,也是上市至今头一次研发费用出现跌幅。

从已经披露的数据看,北汽蓝谷自2019年起每年都在加投研发板块,增速最快的2020年从4.29亿元提高到了9.73亿元,涨幅达到121.91%。

那也是北汽最后的荣光,2020年末北汽销量下滑八成多,仅售出25914辆,只比2015年全年销量多一点。2024年新能源市场早已从蓝海切换到了红海,资深投资者Ricky认为,在这个时候选择缩减研发,或许会为北汽掉队埋下更多伏笔。

此外,北汽蓝谷的资产负债率也令人担忧。公开数据显示,从2020年到2023年,公司资产负债率从73.91%来到了77.41%。到2024年一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又抬升到了79.87%,与2022年的高峰79.89%相差无几。

供应链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在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看来,北汽蓝谷的新能源汽车错过了早期的发展时机。现在的新能源车企都是进行独立原创开发的,而“北汽一直在做‘油改电’的产品,车卖给网约车公司、汽车共享租赁公司,在私家车市场没有竞争力,目前再去创新已经晚了,这个是需要积累的。”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作为一家老牌车企,北汽的选择或许有对有错,不变的是它不会缺失韧性与勇气。

与北汽2023年年报同步发出的还有它2024年的一季报,一季报显示北汽今年1-3月的营业成本整体下降了近41%,销售费用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下调,同比降低4.1%至3.33亿元,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别降低25.31%和17.63%,降本增效的核心目的突出,研发费用却逆势增长。

一季度结束,北汽蓝谷的研发支出相比2023年同期提高了37.99%,来到3.1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4月下旬接受36Kr采访时北汽研究总院院长王磊提到,现在北汽的研发费用占比已经从2021年的6.2%跃升到了2024年的11.7%。

当然,比起业内其他专注新能源的竞争对手,北汽的投入还算不上什么。就目前已经公布一季报的企业来看,比亚迪前三个月投入研发的费用为106.11亿元,上汽集团为39.51亿元,赛力斯为9.64亿元,同为地方性国企的广汽集团投入了3.75亿元,均高于北汽。

Ricky提到,比起单纯地“砸钱”,北汽的优势集中在技术积淀方面。而且随着新能源汽车竞争和行业发展的深入,单一车企的开发力和造车技术逐渐不能够支撑更大发展,就像其他所有行业一样,原本只服务于C端消费者的车企开始向供应链的上游探索,希望自己掌握原料生产制造到产出的全过程。

从概念车迈向实际交付的小米汽车即是如此,多方消息显示,雷军正在将后续投产扩能、打造供应链体系等行动提上日程。北汽蓝谷释出的公告则点明,北汽、小米、宁德时代、京能科技将联合出资10亿元成立合资公司,主要职能为电芯智能制造,经营范围将包括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蒋东斌分析道,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称之为“心脏”也不为过,“一辆新能源车里有将近四成的成本都花在动力电池上,得电池者得天下,通过建厂来拉近几家企业的关系意味着他们的合作更加紧密,资源趋向无缝连接,很可能造就一个新的利益共同体。”

除了小米这条大腿,北汽的另一战略合作伙伴华为也展现出了过人的实力。

2024年一季度赛力斯实现盈利,被坊间视作智选模式大范围成功的前奏,享界会为北汽带来怎样的将来,确实也值得我们拭目以待。作为70年中国汽车工业史的亲见者,北汽正不断地探索新的行进方式,不一定要孤军奋战,也不一定要墨守成规,只要仍在向前,就证明前景依旧可期。成为小米、华为的重要合作对象后北汽能否扳回一城,还得看接下来的市场表现。

本文系作者 BT财经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