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T-EDGE文章详情页顶部

入境游爆火,外语导游不够用了

钛度号
今年五一期间,来华外国人出入境77.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00%。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凤凰网(ID:ifeng-news),作者|高孜然,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入境旅游今年有点爆啊……”

这是四川人Pablo进入旅游业的第八年,他忽然感觉自己成了“风口上的这只猪”。

2016年刚入行时,包括他在内,成都一共有四名西班牙语导游。除了做地陪、接待入境游客,Pablo也常带国内出境游团到西班牙。疫情三年旅游行业不景气,他转行到一家业务在南美的建筑企业当翻译。去年年初,他重返导游行业,成了成都仅存的一名全职西语导游。

这一年多,他见证着入境游先是缓慢复苏,然后从今年3月开始爆发式增长。这样的增长曲线,离不开一系列宏观政策的推动:

去年年初以来,国家移民管理局逐步恢复对54个国家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11月17日,外交部领事司发布公告,简化外籍人员来华的签证手续。

7天后,领事司再次发布公告,宣布法国、德国、意大利等6国持普通护照者,来华不超过15天的,可在2023年12月1日到2024年11月30日期间免签入境。

2024年3月8日,这些免签国家新增瑞士等6国。

5月8日,中方决定延长免签政策至2025年12月31日。

如是政策加持,吸引了众多西方游客到访。4月,瑞士阿姨Elisabeth来到北京南锣鼓巷,她皱紧眉头,围观了冒着腾腾热气的卤煮猪大肠;而在黄山出发的高铁上,法国年轻人Julien则被邻座大叔拉住和孩子微信视频练口语。

Pablo也对外国游客的爆发式增长有了实感。作为成都目前仅有的西语导游,他从3月到10月底的行程都被排满了:每个月至少带团25天,每天从早上8点带到下午4点,每日步数8000起步,如果要去大熊猫基地,步数则能轻松破万。

尽管Pablo给自己安排了“魔鬼行程”,还是有很多外国旅行团找不到导游。为此,他和旅行社合作,利用空闲时间培训四川外语院校西语专业的大三学生,扩充西语导游数量。

他不由感慨命运起伏:“去年还在到处求团带,今年完全找不到导游了。”

01

对很多外国游客来说,四川成都是一个充满惊喜的地方——这多少跟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刻板印象”有关。Pablo对凤凰网表示,虽然不少年轻人通过海外视频网站TikTok和YouTube,在来成都之前就了解了春熙路和川剧变脸,但很多年纪大一些的游客还以为成都是一个只有熊猫的小县城。

在Pablo看来,北京-上海-西安-桂林-香港,这个城市组合是外国游客第一次来华旅行的经典路线,而“成都旅游的火热和西成高铁有很大关系”——西安和秦始皇陵兵马俑在海外的名气大很多,不少游客先去了西安,然后坐三个多小时高铁顺道来成都,结果“有人一到火车站就‘哇,为什么这个火车站这么大’,然后问我成都到底有多少人口”。

虽然有15天免签和144小时过境签,Pablo绝大多数的客人还是趁着手续简化,提前办好了可以停留30天的旅行签。有客人坦陈,这是因为西班牙和中南美距离中国都太远,既然已经坐了十几个小时飞机,还是要多待上几天,多去些地方。

在Pablo的客人中,2-5人的精品小团占了90%。与自由行相比,这样的小团往往采取“一团、一车、一导游”的模式,费用更高,绝大多数的客人是有一定经济实力、时间比较宽裕的老年人。比起紧锣密鼓的特种兵式行程,他们更希望能慢下来体味中国。

今年2月底,Pablo就接待了一组办旅行签来华的西班牙老夫妇。这趟中国之旅的行程是老奶奶自己设计的,其中涵盖了哈尔滨、丽江、大理、香格里拉——这些城市对外国游客来说比较“小众”。两人刚到中国的第一天就直奔冰雪大世界,结果老爷爷不小心把脚摔骨折了,坚持坐着轮椅完成后面的行程。

来四川前,老两口最大的期待是在蜀南竹海浪漫地牵手漫步、泛舟湖上。为了不辜负他们的期待,Pablo拜托了三位工作人员,把老爷爷连人带轮椅抬上了竹筏。在Pablo拍下的照片里,轮椅上的西班牙老人一脚包着骨折固定器,脖子上挂着一台“老法师”相机,尽管橙色的救生衣裹在羽绒服外系不上扣,老爷爷笑得合不拢嘴。

4月底,Pablo又接待了一位墨西哥来的独行老大爷。身为气功爱好者的他疫情前每年都会来海南参加气功集训班,结束之后则一个人去不同城市旅游。今年,集训完的他来了成都。刚和Pablo见面,他就高调表示“我出来玩就是为了吃东西的”,还宣布:只吃米其林,每顿饭餐标至少人均500元,要吃粤菜、福建菜,不吃辣,不要川菜。

Pablo对这个“来了成都不吃川菜”的需求有些乍舌,试图解释,四川的美味在街头的“苍蝇馆子”而不在米其林,但拗不过客人的固执,只好把他拉去吃了600元一位的海鲜自助。酒足饭饱之后,老人直言这一顿饭“实在太值了”,在他老家墨西哥,一只波士顿大龙虾就能卖上200美金,但这里可以无限量吃到饱。通过这顿饭,老人建立起了对Pablo品味的信任,第二天便让Pablo带他去吃川菜。

令Pablo震惊的是,这位墨西哥老人在人均70元的川菜馆,一口气给自己足足点了七个菜凑满500元餐标——烧鸭、宫保鸡丁、青花椒蒸鱼、油炸糍粑……还搭配了红酒和高脚杯。饕餮一顿后,这位曾经表示决不吃川菜的老人爱上了青花椒蒸鱼。

川菜向来以重油重辣闻名。世界游客不同的饮食习惯让Pablo感慨“每次订团餐都是一次挑战”。因为四川的旅行清单里往往包含“吃火锅”这一项,很多外国游客又接受不了包括毛肚、肥肠在内的内脏类食物,Pablo只好绞尽脑汁设计了不同的饮食方案:如果游客吃辣吃内脏,就去吃成都本土火锅;吃辣但不吃内脏,就去四川改良版的红锅潮汕牛肉;又不吃辣又不吃内脏,那就只能养生汤锅。至于吃内脏但不吃辣的——他现在还没遇到过。

只有一种四川食物是绝对的禁忌:麻辣兔头。在Pablo的经验里,一旦外国游客在成都街头偶遇卤味橱窗里码放得整整齐齐的兔头,要么一脸震惊地拍照,要么一脸痛苦地跑开。

02

和Pablo接待的慢速深度游客不同,来自瑞士、今年63岁的Elisabeth Villiger-Toufex女士(下称Elisabeth)可以算得上是一名旅游特种兵。在短短8天里,她密集打卡了北京、上海、苏州三座城市。

这是Elisabeth第二次来中国。曾经是专业导游的她去过一百多个国家。三十多年前,她只身带着一群来自欧美多国的游客走访了北京-上海-西安-桂林-香港这条经典线路。在Elisabeth的记忆里,那时的中国几乎看不到高楼,一线城市的街道上也有不少垃圾。路遇的行人对这群外国游客充满好奇,但没有人上前交流,只是好奇地站在一旁嘀咕打量。

这次来中国,Elisabeth为的是家庭团聚。她现居塞浦路斯,儿子去年8月来到天津南开大学参加为期一年的中文进修,女儿则在瑞士读书,三人已有半年多未见。让她哭笑不得的是,她前脚刚办好旅行签,中国就开始对瑞士15天免签。临行前,Elisabeth打包好行李,在儿子的提醒下下载安装了支付宝和滴滴打车,她很快一个人搞定了这些手机上的“新科技”,“整个过程很丝滑”。

“丝滑”的体验离不开中国过去一年多对移动支付方式的优化。在过去,使用支付宝这类移动支付需要用国内银行卡进行实名绑定,让很多想来华旅行的外国游客望而却步。为改善这一局面,去年7月杭州亚运会之际,支付宝、微信纷纷完成了对Visa、Mastercard等境外银行卡绑定的支持。今年3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外籍来华人员支付指南”,图文并茂地介绍了5种支付服务的使用流程。3月18日,支付宝上线“多语言翻译服务”,从原有中英两种语言拓展至16种语言,App内的打车、订酒店、预定门票等场景均可使用翻译服务。这让母语德语的Elisabeth买单时更省事了。

北京旅行的第一天,Elisabeth和一日导游在天坛会和,开启“暴走模式”。这趟行程是Elisabeth的女儿通过Trip预定的——这个拥有广泛海外用户的旅行网站在2017年就被携程收购,是个实打实的中国企业。在天坛,Elisabeth体味到过去与现实的交融,这里与三十多年前并无太大差别,但“一切都变得特别干净且井然有序”,中国人也变得更加“开放、热情”。

几组中国游客看到Elisabeth,主动上前打招呼,问她来自哪里。有人礼貌地提出拍照邀请,Elisabeth爽快答应,“我好像是个明星!”

Elisabeth的导游姓李,从没出过国,却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他住河北廊坊,每天通勤近三小时到北京接待游客,舟车劳顿并没有消减他工作的热情。暴走间隙,他不停和Elisabeth的儿子交流中文,“以后想留在中国工作吗”,“有没有打算找个中国女朋友”。

Elisabeth的北京第二站是南锣鼓巷。上次到访时,这里还是纯粹的居民区,现在则有更浓厚的商业、文化气息。在Elisabeth拍摄的视频里,她兴奋地在一处仙雾缭绕、古色古香的许愿池前打卡留念,还给身旁一串心愿卡片拍了特写,其中一张卡片上写着大多数中国人最朴实无华的愿望:“直接暴富,刮彩票中100000万大奖”。

漫步胡同时,Elisabeth常常能闻到一种浓郁的气味——她在一口沸腾的露天大锅前驻足,发现锅里正咕噜咕噜煮着豆腐和猪大肠,这是卖卤煮火烧的摊位。第一次如此直观地看猪大肠,Elisabeth有些生理不适。

Elisabeth表示,欧洲也有不少菜会使用动物内脏,她本人就是香煎小牛肝的爱好者。区别在于,他们往往不会“什么内脏都吃”,并且做菜时多少会有个“派”,把内脏包起来,绝不会让顾客看到一大锅的猪大肠。“如果包到饺子里,我是能吃下的,但让我看见了不行了。”

离开北京,Elisabeth坐复兴号来到上海。抵达上海后,她直奔位于地铁二号线、上海科技馆站的亚太新阳服饰礼品市场。这是很多外国游客在上海的经典打卡地,Elisabeth听说不少空乘人员来华都会到访。从“最新科技”到“大牌皮包”,从“古董文物”到“名贵手表”,一切应有尽有。

在这里,她先用140元斩获了一副无线耳机,外赠MegaSafe无线充电盒——她曾花280美金(约人民币1960元)在苹果店买过同款耳机,贵了足足13倍——在Elisabeth看来,这两幅耳机外观、音效、质量没有任何差别,“毕竟它们都是在中国生产的”。她还花了不到3000元买下四只仿版“香奈尔”——海外正品每只约合人民币21000元以上——“我还没告诉过别人!”电话里她略带兴奋地告诉凤凰网。

03

体验一种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到那种文化里去生活,来自法国的Julien Tincho就是这个人类学信条的践行者。对于希望走遍中国的他而言,15天的免签、30天的旅行签远远不够。今年二月,还在攻读MBA学位的他一个人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交换。过去的三个月里,他一直见缝插针地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旅行。

刚来北京时,Julien喜欢饭后一个人遛弯。一天晚上,他偶遇了一群叔叔阿姨在街头跟着动感音乐跳广场舞。那不过是北京最寻常的一处街头,旁边三三两两停着几辆自行车,行人来来往往。有人跟着音乐的强烈节拍疯狂地舞动身体,还有人在一旁拍手叫好,全然不顾行人投来的惊诧目光。更让Julien震惊的是,这些人几乎都是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跳舞的——“在欧洲,人们不喝酒就这样跳舞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他们是如此热爱生活!”虽然语言不通,Julien很快被叔叔阿姨的热情打动,加入他们,一起忘情舞动起来。

之后,Julien将这段视频发到海外版抖音TikTok上,一共获得了129万浏览和18万点赞。一个外国网友留言说:“我真希望我到了四十多岁也能这样(Dude, that’s how I want to be in my 40’s) 。”

四月初,Julien来到黄山旅行。一处公园外,有一群大爷围在一起打扑克牌。路过的Julien只是和其中一位等待排队玩牌的大爷对上了眼神,大爷便邀请Julien到自己身边坐下,开启了连珠炮式的提问。Julien从兜里掏出翻译器,让大爷对着它说话——

“你在北京的房租多少钱”,“哎呀,贵了,你租贵了”,“在法国买房子得多少钱啊”,“那法国人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呢”……

两人一来一回,就这样过了两个小时。分别前,大爷狠狠称赞了一番Julien的翻译器。

黄山之行的最后一天,Julien在新安江沿岸散步,遇到两位钓鱼大哥,停下脚步围观。大哥看到好奇的Julien,拿起一根鱼竿就塞给他,然后一边用中文讲解,一边演示甩杆。尽管双手持竿、没法用翻译器的Julien费劲地解释听不懂中文,兴头上的大哥还是中文讲解完了全程。钓完鱼,两位大哥开车把Julien送到了15公里外的高铁站。临别前他们打开Julien的背包,往里塞了三瓶哇哈哈矿泉水。

Julien终于坐上了回北京的高铁。在Julien眼里,在中国坐火车就像进入了一场新奇的梦境,里面的光景让来自欧洲的他如此陌生。小小的车厢里,见过穿着校服的孩子趴在小桌板上写作业,见到站在走廊里也能睡着的上班族,还有手机音量外放着刷抖音、或者大声打电话的游客,发出半个车厢都能听到的盛大噪音。

这位外国博主刚坐定,打开前置摄像头,旁边的大叔突然就比着“Yeah”闯入镜头,随后,大叔给自己的孩子打去了视频电话,全方位展示这个高铁上的法国人,说道:我今天坐火车挨着一个外国人,你快和他练练口语。

五一期间,Julien也加入了旅行大军来到成都。回程,他只买到了20小时的硬卧车票。一上火车,周边的叔叔阿姨们看到这个一头卷发的外国小伙子,便立刻进入“投喂模式”。

短短十分钟里,两位阿姨路过,分别给Julien留下了两听500毫升的“勇闯天涯”和一颗新鲜的红苹果。一位叔叔和Julien分享了自己的烧鸡,又从塑料袋里拿出一瓶透明液体,倒了小半杯。Julien只是闻了闻这刺鼻的味道就露出了“痛苦面具”,问这到底是什么?

叔叔想了想,拉长尾音回了一句:aco-tel(注:“酒精”英文为alcohol)。

04

随着新冠疫情的结束和免签政策的推广,越来越多像Elisabeth和Julien一样的外国游客正在把中国作为旅行的下一站。

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4月18日公开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累计签发外国人签证证件46.6万人次,同比上升118.8%;免签入境外国人198.8万人次,同比上升266.1%;外国人来华数量较2023年同期增长超过3倍,其中有三成以上是旅游观光客。

其5月6日公开的通报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外国人出入境77.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98.7%。

5月15日,国家移民局再次发布公告,宣布即日起,起乘坐邮轮来华的外国旅游团可免签入境。

Pablo认为,包括成都在内的很多城市都在努力准备,更好地接待外国游客。他察觉到在四川外事办的指导下,在宽窄巷子、人民公园等热门景点,很多商家都备好了纸币,开通了刷卡机中Visa和Mastercard的选项,还有商家会在柜台处摆出“外籍来华人员支付指南”。

过去,外国游客购买景区门票是一大痛点,因为没有身份证,只能到景区后排队线下购票。今年春节前后,乐山大佛特地开通了针对护照的线上购票选项,省去了外国游客排队的时间。

四月初,Pablo带一组西班牙游客到乐山看大佛,顺道吃钵钵鸡,惊喜地发现餐厅已经推出了英文菜单。

而Pablo本人也在不断迭代服务——发现外国游客喝不惯热水冲泡的盖碗茶,他果断把行程里的“去人民公园品茶”改成了“叫霸王茶姬外卖”。那些冰冰凉凉的茉莉花奶茶很受外国客人欢迎,还有人向Pablo索要外卖包装,拿回去做纪念品。

不过,惊喜时分之外,也不免外国游客和中国的文化碰撞。Julien最大的抗议来自嗅觉:在餐厅里,经常有人边吃饭边吸烟;上公共厕所很像开盲盒,因为上一个人可能在厕所里吸过烟,味道还未散去;就连火车上,尽管“请勿吸烟”的标识一直滚动播放,烟味仍不绝如缕。在他的印象里,欧洲几乎各国都禁止室内吸烟,这是刻进国民DNA里的共识,而在中国却防不胜防。

他还遭遇了几乎每个中国年轻人都经历过的豪赌——去理发店剪头。在北京某大学校内的理发店里,当托尼为他拿下遮布,用试探性的语气问他“OK?”Julien沉默了。他把照片发到了TikTok,有网友评论,“你的头发看起来好像被火烧过了”,“找他退钱吧”。

尽管小有插曲,Julien对凤凰网表示,在他去过的所有国家里,中国人是最友善的。Elisabeth则对自己的中国之行表现了世界公民主义的态度:“人类是共通的,我们是一样的。无论来自哪里,我们追求的都是安全和喜乐。”

4月末,Elisabeth的特种兵之旅告一段落。回国候机时,她在浦东机场的贵宾休息室点了一杯香槟。就在她拿起酒杯,准备小酌怡情之时,突然注意到桌子上有一块牌子写着,“请适量饮酒”。

这样的告示让Elisabeth忍不住笑出来,“难不成以前真有人在机场喝醉过?”尽管去过100多个国家,可这样如同好友劝诫般的温柔提醒,是她第一次见到。

她摇晃着酒杯,脑海里开始计划下一次中国旅行。

本文系作者 凤凰网科技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这还是政策给力,开放免签游客就多了

    回复 5月23日 · via iphone
  • 推进中国现代化就应扩大开放政策

    回复 5月23日 · via iphone
  • 入境游爆火是好事啊

    回复 5月23日 · via iphone
  • 这可是现实版的学好一门外语饿不着

    回复 5月23日 · via android
  • 外语导游有饭吃了

    回复 5月22日 · via iphone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5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