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脑极体
手机能支持卫星通话,在今天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但手机直连卫星,近期确实引起了不少消费者的好奇。
最近有新闻爆出,马斯克的SpaceX利用运营商T-Mobile的网络,首次完成了通过星链(Starlink)卫星发送短信、视频的实验,并计划在2025年向市场提供覆盖文本、语音、数据和物联网的手机直连卫星服务。
这则新闻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可能带来两个变化:
一是体验变化,目前支持卫星通话的手机,都需要内置特定的硬件模组才行。而直连星链获得卫星服务,意味着用户不需要专门更换特定型号的手机。
二是市场变化,距离该服务上线不到一年的时间,国产卫星手机的市场前景也变得迷离了。
在此之前,用户想使用卫星通话功能,必须得置换手机,砸进去四位数的真金白银。想省下一笔不算少的设备钱,也不必跟特定手机品牌捆绑,消费者的需求无可厚非。
这也引发了一些担忧:卫星手机是不是没戏了?手机+卫星互联网一旦普及,是不是说明6G快来了,5G科技树是不是白点了?之前购买了特定卫星手机的人,是不是等于在泰坦尼克号启航前买了头等舱船票?
短短一则新闻没能告诉大家的是,至少在几年内,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就是一场“低价入场,高价离场”的游戏。
随着使用深入,各种隐藏的成本逐渐显现,总体成本必将大幅上升。
与其玩“酱油比鸡贵”的营销把戏,不如踏踏实实把卫星手机“这只鸡”养好做熟。
低价入场?手机直连卫星服务背后的真成本
手机直连星链卫星服务,看起来能省下一笔设备更新费用,但要警惕“酱油比鸡贵”的隐形成本。
对于卫星通信来说,真正的成本在于:频谱。
手机蜂窝网络和卫星网络虽然共同承担着联接世界的任务,但它们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频谱资源。频谱资源不仅是通信服务的基础,也是占运营商投资大头的核心资产之一。
德国2019年完成的5G频谱拍卖,总价超过了65亿欧元。而卫星频谱的价格更贵,尤其是拥挤的频段或者具有战略意义的频段,价格可以从数百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
手机直连星链的卫星服务,需要使用特定的频谱资源来传输数据,这就需要运营商专门分配给卫星服务提供商。有消息称,星链的合作方T-Mobile表示,将拿出一部分1.9GHz频段(PCS频段)来建设该卫星网络。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运营商也需要商业回报,来回收频谱资源的高昂投入,最终极大可能走向两个选择:
要么,一直低价,一直低质:只提供带宽极为有限的卫星网络接入服务,比如文本、短信等,相当于“体验装”。
要么,低价入场,高价离场:用低成本吸引用户和资本市场关注,对语音、视频、全宽带互联网等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来覆盖频谱投资。
或许前期可以省下更换专用设备的钱,如果用户想获得体验感较好的卫星互联网,不得不支付更高的服务费,这种“酱油比鸡贵”的营销把戏,这可能是很多人所忽略的。
卫星服务要有质价比,“做机”才是正经事
如果说卫星互联网是更有滋味的“酱油”,那么手机终端本身才是决定服务质量的根本。
对用户来说,内置卫星模组的手机,通过一系列软硬件优化,在服务质量和使用感上,可能比直连卫星宽带互联网更有质价比。
这是因为,如果要用高轨卫星来支持低时延、大带宽的卫星直连,目前依然存在技术限制。而如果采用低轨卫星来提高通话质量和响应速度,又必然会增加服务成本,需要更多在网卫星来维持全球覆盖。
两难之下,通过卫星手机的优化改造,这种平衡了覆盖范围、服务质量和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可以让一部分人先享受到可靠和经济的卫星通信服务。
比如荣耀Magic 6搭载了自研的射频增强芯片HONOR C1,来解决天线性能问题;OPPO Find X7 Ultra,采用了天线波束设计和独家的多卫星天线方向图调控技术,来实现听筒和免提双模双向卫星通话。
而华为Pura 70系列,则首次支持北斗卫星图片消息功能,通过将图片转化成文本传输后再解码成图片,做到了“一图胜千言”。在户外探险、旅行或紧急救援等场景中,用户可以用一张图片更加迅速、直观地传达信息。
对运营商来说,中国运营商在5G上的投资,其高速率、低延迟和大容量连接的优势正逐渐展现出来,正是深入挖掘5G网络潜力的时候。如果同时在卫星频谱、地面网络上加大投入,会形成非常大的成本压力。
而卫星服务的核心用户群体,主要来自偏远地区的居民、海上作业人员、航空旅客等,通过“5G手机+卫星服务”的方式,持续探索5G的商业可能,对运营商来说,是投资效益比更高的选择。
而对于手机终端厂商来说,距离6G还有数年时间,其间卫星互联网只能作为地面蜂窝网络的补充,大部分用户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用成熟的5G设备。将“卫星服务”作为5G增值,是一个更现实、更具商业可行性的方案。
人类通信注定要走向深空,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个台阶,用技术升级、行业标准、设备更新换代等一系列前提条件的积累,来铺就太空之路。
把卫星手机的功能体验做好,才是现阶段的正经事。
不营销毋宁死,马斯克的老把戏与新故事
有读者可能会问,不紧密跟进的话,SpaceX会不会在卫星互联网上,把我们甩出十万八千里,到6G时代追不上了?
目前星链的手机直连服务,进展到哪一步了呢?答案是,还在基础设施研发阶段。
一项通信服务从概念到全面商用,是非常漫长的历程。包括概念验证PoC——实验室研发与测试——基础设施软硬件构建——现场试验与试点——监管审批与合规性检查——有限商用发布——全面商用——持续运营与维护。以5G为例,从ITU开始讨论5G概念到5G服务的全面商用,整个过程大约花了10年的时间。
而目前,手机直连卫星仅仅是做了小规模验证,SpaceX还在为其研发新一代LEO卫星——Starlink V2,希望能够在低轨道、广覆盖的基础上,提供更大带宽、更高速率的网络服务。这一点能否实现,还要取决于卫星等必要设备的研发进程。距离全面商用,更是还有数年时间要走。市场化的进程中,也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SpaceX也面临来自竞争对手、资本市场的压力。
实际上,在SpaceX宣布与T-Mobile的合作之前,卫星公司 AST SpaceMobile 和 Verizon、AT&T等运营商就公布了类似的卫星直连合作。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从时间前后得出“SpaceX回应竞争”因果关系,但至少,SpaceX必须持续不断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
回顾马斯克的发言不难发现,他总是能通过引人瞩目的言论,以较低的成本为他的公司和项目吸引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进而虹吸资金量。但这些概念性技术,迄今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的很少。
比如他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时不时就会放出“脑机芯片人体实验”的进展;Boring公司建造的“超级高铁”(hyperloop)、地下隧道,依然在概念验证阶段;也曾多次通过“移民火星”等言论,来刺激大众对SpaceX高风险项目(火箭发射和太空探索)的期望。
目前看来,手机直连卫星服务也是一块还在画的“大饼”,至于这饼何时吃到嘴里、滋味如何、价格几许,仍然是未知数。
我们并不怀疑这一愿景最终能实现,但现阶段不妨多一点谨慎和观望,不要让情绪轻易就被马斯克画的大饼所搅动。
至少目前,手里能握住的卫星手机,才能让你在必要时刻,发出那条举足轻重的关键信息。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