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恩伟:传化生科基金在合成生物赛道投资策略

钛度号
合成生物学已从技术突破阶段,走向实际应用,其通过生物制造的方式重构传统产业,形成全新的生物制造产业,全面从技术研究转型成为产业应用。

文|钛资本研究院

得益于政策的扶持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合成生物学市场的增长势头强劲。同时,合成生物学的市场规模也在迅速扩张。据2023年的数据显示,国内市场规模已经达到86.26亿元人民币,预计在2024年将迈入百亿元的新阶段。这一跃升不仅凸显了合成生物学在国内外市场的潜力,也预示着合成生物学将在推动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随着合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展,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和影响力将持续增强。

合成生物领域有哪些投资机会,应该如何布局?近期钛资本邀请传化资本生物医疗投资负责人、生科基金主管合伙人谢恩伟进行分享。谢恩伟毕业于中南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作为一名八零后行业“老兵”,他有10年药企技术、质量、运营及综合管理成功经验,7年国际化产投平台股权投资、并购整合、BD/合作研发等多类型项目的实操经历,3年创投基金主管合伙人。他对生物技术和医疗健康领域有系统且深刻的认知,奉行生态投资理念:基于未来产业生态洞察,以全景视角主动投资、杠杆投资,打通前沿科创和后端产业,获取可持续的多元价值增长。他推崇多元思维、窄门思维,主张跨界融合,价值重构。他曾任:昆药集团工艺主管、车间主任、 QA经理、战略投融部部长,上海华方医药技术质量总监、运营总监、营销副总、总经理,复星医药高级投资总监。本期分享主持人钛资本董事总经理方昕,负责合成生物、产业互联网领域的投融资及并购,她是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公众号“芳博士”的原创作者,她曾在地方发改委任职,参与孵化和落地多个硬科技项目。以下为分享实录:

传化科技城背景

传化科技城所在地最早是钱塘江边的一片涂滩,上世纪六十年代围垦为耕地, 2000年,传化响应政府号召,依托这块土地投身高科技农业,2010年开始随着城市化发展步伐,正式定位为科技城承载萧山区科技城创新主平台。如今,传化科技城已发展成为一个产城人文融合的国际科创社区和生物科技园区。其发展的特色模式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这一模式近期也被省市各级政府领导高度评价为浙江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标杆。

传化科技城发展现状

目前已有约150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不少是合成生物相关领域的企业。这里的企业,有科研院所转化平台、初创的“种子”、成长中的专精特新以及成熟公司子平台,是一个多元化的科创产业生态。

无论是从萧山合成生物先导区定位,还是如传化一样的产业“链主”平台,以园区为载体招商、投资、运营一体,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非常有意义。合成生物列为园区内最重要的3个细分领域之首,其次是先进疗法、创新药及医疗器械。

资本如何赋能于园区生态构建,我们是通过EVC模式,即基于生态的风险投资,已经形成了总规模近150亿,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资本需求的基金群。今天要分享的主题就是其中的生科创投基金。这只基金规模为10亿元,首期5亿元,合成生物学是最主要的投资赛道。我们还有一个规模100亿元的传化科创产业大基金,旨在投资独角兽或大平台属性突出的项目,加上母基金FOF投资及其他基金配合,构成了有机生态投资体系。

传化科技城生态投资策略

我们的投资策略紧密结合科技城的生态布局,科创端专注具有全球创新潜力的硬科技,应用端侧重产业赋能和价值提升;重视早期创业者和团队组合的特质、公司架构(包括动态股权激励机制)、合适的估值及融资额度;构建足够大的分赛道的项目库按照项目漏斗层层筛选;我们领投的项目超过一半,喜欢与生态合作基金共同投资,差异化赋能项目投后。

在2023年交割的六个项目中,三个是合成生物领域,比较典型的项目是硅羿科技,专注于RNA技术应用于植保;我们还孵化投资了全球一流育种专家创立的一木禾生物,产品管线中的一个项目是做传化生物蝴蝶兰育种;合成生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产业化阶段的分离纯化,也是我们关注的方向,萧山在这方面具有产业基础优势,能够与区域产业生态紧密结合。

Q1:在考虑建设园区共享实验平台时,您是否已经评估了这类平台在运行中可能带来的优势和不足?对于初创企业在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上的配套,有什么具体的措施来帮助他们缓解投入压力?

传化资本谢总:单从财务回报看,共享实验平台很难成为盈利点,但其对园区科创生态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的策略是明确的:基础的共享实验平台已经建立并投入使用,我们会根据入园项目的共性需求考虑进一步扩大,逐步构建完备的共享实验平台。

当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共享平台的具体形态,初期它可能不会包含过于复杂的设施,但为合成生物相关项目提供诸如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已经在紧锣密鼓的推进。我们相信,通过这些配套,为科研成果降低转化门槛、为初创公司降低固定资产投入的同时,也能够为园区带来长期价值。

钛资本方昕:我从谢总的话中洞察到了一个有趣的商机——融合。通过产业资本、设备制造商、CRO/CDMO厂商,以及政府和品牌方共同参与,共建共享实验平台。通过这种融合,可以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满足园区内企业的共性需求,降低从零到一的创新成本和不确定性。这不仅能够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还能促进产业的孵化和创新。

Q2:能否分享一下对替代蛋白领域,以及投资这个领域,您的决策依据是什么,有哪些因素是您特别看重的?

传化资本谢总:当我们评估一个蛋白替代项目时,首先关注的是它的应用场景。例如,GLP-L类药物-司美格鲁肽,因其长效降糖和减肥效果,应用场景从严肃医疗用药延伸至巨大的医美消费市场,成就了礼来和诺华诺德两家公司制霸全球生物医药市值排行榜。这类产品的投资逻辑依赖于其在临床和市场中的表现。因此,项目价值核心在于产品,最好能成为爆品,这取决于是否具有过硬的功能和安全性支撑,是否符合法规和注册要求,是否具备性价比优势,是否具备足够大的应用市场等多个考量。

其次,我们非常注重项目产业化的可行性。例如,我们不仅关注蛋白特定功能的研究,还会着重考察其技术路径和工程化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我们需要全面评估技术经济指标,这包括资金和时间投入、技术及知识产权壁垒、质量和成本优势、产能及生产周期、法规注册及市场导入节奏等方面。

如果没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即便传统的动物或植物来源蛋白可能在技术概念上显得老旧,但它们在用户习惯和产业链成熟度上可能仍有优势,这使得想象中的替代远低于预期。我们需要系统且审慎的评估各种因素,确保要投的项目确实具备突出价值。

钛资本方昕:最近我关注了许多蛋白领域的项目,并阅读了一些券商和资深咨询公司的报告。收集到以下信息,与谢总的观点相呼应,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相关参考。

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替代:植物肉和细胞肉曾一度流行,但高成本使普通消费者难以接受。此外,涉及食品监管的流程和门槛较高,导致其产业化和市场回报未达到预期。

医药领域应用:蛋白替代在医药领域具有高附加值,但监管和落地周期较长。医药级产品的投资逻辑依赖于其临床价值和市场表现。

美妆护肤领域:蛋白在美妆护肤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例如,胶原蛋白等产品继玻尿酸之后引领新一波潮流。技术壁垒不高(除非是医疗三类证的医美产品),但对销售渠道、品牌建设及市场敏感度要求较高。

饲料蛋白:动物需要蛋白才能成长,饲料中的蛋白主要来自豆粕和鱼粉。豆粕价格较低,而鱼粉价格较高,但高蛋白质的鱼粉能让猪长得更好。养殖业的毛利率较低,因此成本控制非常重要。但是低蛋白饲料养出的肉质较差,不受屠宰场欢迎。所以高蛋白、低成本的饲料是畜牧业的迫切需求。

宠物食品:与猪牛羊相比,宠物食品的市场增长较快且利润较高,赛道值得关注。但与美妆类似,技术壁垒不高,但对销售渠道、品牌建设的要求较高。

Q3:目前合成生物项目似乎更侧重于下游的商业端的发展和推动。您能否提供一些见解,关于哪些具体的下游应用领域的商业化目前正处于投资窗口期?

传化资本谢总:近年来,政府重视生物制造,各方力量争先涌入这一领域,许多人希望找到简单答案,比如:合成生物学的前景是好是坏?成功时间是什么时候?然而,仅从投资角度看,我总体对这个领域3-5年内实现价值快速增长且顺利退出并不乐观,主要还是因为要面对技术产业化和产品商业化两大“死亡谷”。因此我们对相关项目投资,并没有因为合成生物是我们的第一赛道而放松标准。

美国合成生物赛道已经历了第一次轮回,许多知名公司已破产或处于破产边缘。中国情况滞后,前几年资本热度高,相关项目估值过高,在推进到产业化和商业化阶段,恰逢资本寒冬下,接下来的两到三年,许多明星公司都很可能陷入困境。

如此背景下,这个领域的投资布局策略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坚定生态价值逻辑,对项目的投资回报期要有足够耐心,也建议大家:如果资本属性是要快进快出的话,并不适合投资这个领域,此外,合成生物领域细分太多,差异巨大,对于全球和区域市场的洞察,对各种技术的判断、脉络和演进节奏,如果没有复合型专业团队,以及科研和产业人脉和资源,外行进入者更多面对的是风险而非机会。

钛资本方昕:近年来,各大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都在推行“以投促贷、投债联动”的模式。这一思路与谢总的观点不谋而合。首先,单纯的财务投资对初创公司而言并不总是最佳选择。创业公司往往需要的不只是资金,而是更多的资源。

其次,金融机构的需求和策略也要考虑。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跟随国家战略,生物制造作为国家长期战略的重点,可以加大关注力度。另一方面,合成生物企业的落地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和厂房建设,这些都涉及固定资产投资。银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固定资产作为抵押、或者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降低资金风险。

最后,合成生物企业虽然利润产生较慢,但如果已经有营收,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订单融资等方式提供支持。同时,银行还可以通过债转股的方式,优先锁定优质创业公司的股份,或通过地方政府的平台贴息等方式,帮助企业更好地落地。

Q4:您是否认为合成生物行业的周期与化工行业的周期存在相似性?如果存在,这将对我们理解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周期性趋势有何启示?

传化资本谢总:不好简单对比,总体感觉合成生物行业周期比化工行业复杂得多。合成生物的应用场景多样,不同的人对其具体分类也不同。政府通常倾向于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产业来看,而我只能在传化的感受稍作分享:

传化以化学起家,化工也是核心产业,随着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很多石油基产品可能会被生物基产品替代”也会引发我们的焦虑且放到战略高度积极应对,我们重点关注生物技术在我们产业生态中的应用进展。

传化农业根基也很深,涉及农药植保、繁育种植和农创村等。我们重点关注合成生物相关技术在生物育种、生物农药方面的应用,但只要是农业场景的项目,技术创新并不会完全改变产业转化过程,比如基于基因编辑的育种要经过生物安全认证,育繁推环节一个不落,新品种的市场导入过程相对还更长。而在化工领域,极少数产品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实现化学法所不能达到的功能,那就有可能大幅缩短转化周期甚至很快形成硬替。

钛资本方昕:合成生物本质上遵循化工的逻辑,尤其在生产和放大规模时,除了平台型和设备型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的落地过程与化工企业无异。无论是安监还是环评,在监管部门眼里,都与传统化工企业相同。尽管如此,合成生物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周期却各不相同。

如果合成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周期会与农业相关,例如猪周期、牛羊周期或植物生长周期。而在化工领域,则需关注原材料价格和市场需求。例如,当金属价格上涨时,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周期就会受到影响。

以凯赛生物和华恒生物为例,这两家都是合成生物领域著名的上市公司,凯赛生物一直以长链二元酸为主要产品(占比超过90%)。而华恒生物则从氨基酸出发(占比从超过90%逐步下降到75%),扩展到维生素以及生物基新材料单体,即便是领军企业,其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何况是如今众多的初创公司。

Q5:您在讨论中提到的四象限分类法,这种分类方式颇具创意。通常人们会按照行业或产品类型进行分类,而您的四象限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您能否分享一下这种分类方法背后的思考过程和它的具体应用?

传化资本谢总:我们在探讨合成生物领域的投资标的时,我发现,确立一种简单的分类模型便于沟通和达成共识。

合成生物领域,技术的创新和迭代重要,产品市场甚至更重要,不同的应用场景会有不同的市场策略和商业模式,新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价值也不同。对于投资者来说要谨慎技术创新对项目的溢价潜力,关注技术赋能的产品市场价值潜力可能还更重要。在合成生物标的分类时,我们会基于具体应用场景对应的市场,把项目按产品新与旧、技术新与旧组合分类。

我们基本不会投老技术-老产品只靠产能卷存量市场的项目;我们也很谨慎新技术-新产品的项目,因为比较难把握价值成长节奏;在老产品-新技术方面华恒生物展示了在传统产品上新技术降本3倍成为全球丙氨酸市场头部玩家的例子。

目前,合成生物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结合成熟的工艺流程,正开启一场产业变革。这一技术通过可再生生物质(淀粉、糖等)为原料,以生物体(细菌、真菌、酵母、动物细胞等)作为生产介质,以菌种、细胞、酶为制造工厂,规模化发酵、分离提取、纯化精制最终获得目标产品,具有清洁、高效、可再生等特点。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合成生物经历了从简单基因操作到复杂生物系统构建的跨越。现如今,合成生物的应用领域已经涵盖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农业、食品、能源、材料、环境等几乎各行各业。

迈入2023年,合成生物学已从技术突破阶段,走向实际应用,其通过生物制造的方式重构传统产业,形成全新的生物制造产业,全面从技术研究转型成为产业应用。“生物制造”的提法逐渐替代“合成生物学”,通过生物合成方式去制造传统产品或者开发出全新的产品,强有力表达了合成生物技术应用的愿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生物制造被认为具有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热点。

本文系作者 钛资本研究院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